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田野工作坊
Fieldwork Workshop 
開課學期
111-1 
授課對象
創新設計學院  創新領域學士學位學程  
授課教師
黃書緯 
課號
DS5215 
課程識別碼
Z01 U0350 
班次
 
學分
1.0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第4 週
星期六1,2,3,4,5,6,7,8(8:10~16:20) 
上課地點
 
備註
初選不開放。密集課程。修課申請詳閱課程大綱。上課日期:9/25、10/1。。基本能力課程。與洪伯邑、陳怡共授
總人數上限:40人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本課程尚未建立核心能力關連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本課程為密集課程,於9月25日(日)及10月1日(六)二天在創新設計學院教室實體上課。因應疫情可能變化,田野工作坊課程時間表與作業要求將作微調,課程一週前將確認公布。請選課成功後,務必於課前一週登入NTU COOL完成課前預習資料 】

當代科學研究已脫越單一學科領域足以解答的範疇,真實社會的問題鑲嵌在多元的價值、技術和時空脈絡當中,跨領域和創新的取向日趨關鍵,本課程擬由田野工作促使學生在實境實做中開啟學習可能性。田野工作是「蒐集與創造資料的研究方法,也是切磋與創新理論、反省…知識的認識論,以及呈現各種生命情調相互激盪的存在論」。為促使不同領域的學生從實做中同時習得研究的技法,在真實情境中提煉出兼具在地意義與理論意涵的看法,本課程將透過二天密集的閱讀、實作、講授和討論,增進學生對田野工作的技能及素養。(一)田野技能練功房:講授「觀察」、「紀錄」、「提問」、「訪談」到「書寫」等技術方法,並在個人實作及團體交流當中掌握其原理及運用。(二)「田野倫理」:針對學生老師在社區情境裡常遇見的倫理議題,結合模擬案例討論田野工作者合宜的分際,以及合於情理法的回應之道。(三)田野進行式與真實人生:由具有田野踏查經驗的老師與講者分享自身在當中的苦樂與思考,鼓勵學生從事田野工作。
本課程為初階課程,適合初次接觸田野工作的各系所學生,作為進入場域或社區的準備。

**如因故必須停修,請於9/22前上系統申請。


【申請說明】

表單填寫時間至 8/19 (五)23:59 截止
8/22(一)23:59 前公布申請結果

修課表單傳送門>>>>>> https://forms.gle/cuVGhBJ3ePSaVNWt7 

課程目標
1. 對田野工作具備基本技術與田野倫理養成
2. 從多元、跨領域的觀點理解田野工作的觀點與方法。
3. 發展對結合自身研究興趣、專長的田野訪談設計與訪綱。
4. 訓練發現田野狀況與形成問題意識的觀察能力。
5. 啟發對「田野工作」、「學術書寫」以致「社會實踐」的聯結潛力。 
課程要求
1.請修課學生自行準備(購買或借閱)本課程指定教材《田野敲敲門:現地研究基本功》
2.本課程期待學生完成指定閱讀後,充分參與課程討論。
3. 需要同學完整參與課程。
提醒:工作坊兩日課前需繳交部分作業,請自行考量撰寫時間。
4. 完成指定作業

---
評分方法:出席率50%、作業50%
特別注意:本課程成績為「通過/不通過」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另約時間 
指定閱讀
《田野敲敲門:現地研究基本功》  
參考書目
2022/8/5更新

課程自學材料,建議自行購買閱讀:
洪伯邑主編(2021). 田野敲敲門:現地研究基本功.台大出版中心.
https://reurl.cc/9rgA7O
隨書發行podcast 田野跑路中, 可線上免費收聽。
https://anchor.fm/fieldrunaway/episodes/


以下授課參考資料,鼓勵課前自主閱讀:

---打開感官---
Pink, Sarah (2015) Doing Sensory Ethnography. Sage.
余舜德. (2015). 身體感的轉向 (Vol. 9).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張靜紅. (2019). [丟失的味覺]? 人類學拍攝的感官迷失與探索. 南藝學報, (18), 1-20.
顏學誠. (2015). 酸的輪廓: 變化中的身體感. 考古人類學刊, (82), 157-184.
綺歐.史塔克(Kio Stark)著; 陳冠甫譯。(2016)每一天的街頭冒險:解讀現代都市生活各種趣味潛規則(TED Books系列)(When Strangers Meet: How People You Don’t Know Can Transform You)。天下雜誌出版社

---參與觀察---
B《田野敲敲門》 (第二章 觀察記錄)
DeWalt, K. M., DeWalt, B. R., 2002,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A Guide for Fieldworkers. Walnut Creek: Alta Mira Press.
Emerson, R. M., Fretz, R. I., Shaw, L. L., &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11. Writing ethnographic fieldnotes.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Kusenbach, M., 2003, “Street phenomenology: The go-along as an ethnographic research tool.” Ethnography, 4(3), 455-485.

---發展提問---
平井孝志,《本質思考:MIT菁英這樣找到問題根源,解決困境》(吳怡文譯),台北市:天下文化。2016年。
James Hunt,《重新丈量世界:二十一世紀數位時代知識論》(劉盈成譯),台北市:漫遊者文化。2021年。

---訪談互動---
王仕圖、吳慧敏(2005)〈深度訪談與案例演練〉。收錄於齊力、林本炫編,《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嘉義: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呂欣怡(2021)〈訪談互動〉。收錄於洪伯邑編,《田野敲敲門:現地研究基本功》,頁125-163。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出版社。

---田野倫理---
陳怡?、呂欣怡(2021)。第六章 田野倫理。田野敲敲門。台大出版中心。
畢恆達(2001)。社會研究的研究者與倫理。危險與秘密,頁30-91。台北:三民書局。
林開世(2016)〈什麼是「人類學的田野工作」?--知識情境與倫理立場的反省〉,考古人類學刊84,2016.06[民105.06] 頁77-109
The American Anthropological Association (2012). Principles of Professional Responsibility.
http://ethics.americananthro.org/category/statement/

---書寫,應用及更多---
芭樂人類學部落格https://guavanthropology.tw/
宋世祥(2016)《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帶你挖掘厚數據!以人類學之眼洞悉人性,引領社會創新 》 。臺北市: 果力文化, 2016


以下延伸參考書目,歡迎課後自行閱讀:

趙恩潔., 蔡晏霖 (2019).《?反田野?: 人類學異托邦故事集》 / 趙恩潔, 蔡晏霖主編. 初版. 新北市: 左岸文化
Lupton, D. (editor) (2020) Doing fieldwork in a pandemic (crowd-sourced document).
謝國雄 (2003) 。 〈 第六章 整體社會範疇與茶鄉社會誌 〉 ,《茶鄉社會誌》,頁272-327。 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總圖電子資源)
吳偉立(2007)。象牙塔的業務機密:參與實做與四位一體。載於謝國雄(主編),以身為度、如是我做-田野工作的教與學(頁159-188)。台北市:群學。
張雯勤,2006〈遇見田野,遇見官僚體制〉,於郭佩宜、王宏仁編,《田野的技藝:. 自我、 研究與知識建構》,頁29-55。台北:巨流。
鄭玉菁(2007)。田野客,遊社會:談如何發展概念與我的電視購物田野之旅。載於謝國雄(主編),以身為度、如是我做:田野工作的教與學(頁269-286)。臺北:群學。
赤瀨川原平, 藤森照信, 南伸坊/編(2014)〈麻布谷町觀察日記〉,《路上觀察學入門門》。台北:行人。
朱元鴻(1997)〈背叛、洩密、出賣:論民族誌的冥界〉,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6卷,頁29-65。
Kottak, Conrad Phillip、徐雨村譯(2009)《文化人類學》。台北:麥格羅.希爾出版社。
郭佩宜、王宏仁編(2006)《田野的技藝:自我、研究與知識建構》。台北:巨流。
謝國雄編(2007)《以身為度,如是我做:田野工作的教與學》。台北:群學。
Behar, Ruth、黃珮玲、黃恩霖譯(2010) 〈讓你傷心的人類學〉;,《傷心人類學:易受傷的觀觀
察者》。台北:群學。
莊雅仲(2006) 〈政治的人類學,人類學的政治:田野工作的道德想像〉,收於郭佩宜、王宏仁編,《田野的技藝:自我、研究與知識建構》。台北:巨流圖書。
洪意凌。為什麼在都市裡寫民族誌?《巷子口社會學》。
https://twstreetcorner.org/2018/03/13/hungyiling/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No.
項目
百分比
說明
1. 
出席討論 
50% 
 
2. 
回家作業 
50% 
 
 
針對學生困難提供學生調整方式
 
上課形式
作業繳交方式
考試形式
其他
由師生雙方議定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4週
9/25  | 0840~0900 | 報到時間
| 0900~0920 | 開場
| 0920~1000 | 基本功:觀察紀錄(1) (洪伯邑/台大地理系副教授)
| 1000~1200 | 觀察實作
| 1200~1300 | 午餐時間
| 1300~1430 | 基本功:觀察紀錄(2) (洪伯邑/台大地理系副教授)
| 1430~1445 | 休息時間
| 1445~1515 | 基本功:發展問題(1) (黃書緯/台大創新設計學院專案計畫助理教授)
| 1515~1630 | 基本功:發展問題(2) (黃書緯/台大創新設計學院專案計畫助理教授)
| 1630~1700 | 訪談作業說明
| 1700~1715 | 收尾  
第5週
10/1  | 0840~0900 | 報到時間
| 0900~0930 | 基本功:訪談互動(1) (陳怡伃/台大社工系副教授)
| 0930~1100 | 訪談實作
| 1100~1200 | 基本功:訪談互動(2) (陳怡伃/台大社工系副教授)
| 1200~1300 | 午餐時間
| 1300~1500 | 技能外掛:檔案研究 (何俊頤/台大國發所博士後研究員)
| 1500~1515 | 休息時間
| 1515~1630 | 田野裡的真實人生 (陳稚璽/坪林故事採集、陳盈棻/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
| 1630~1715 | 下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