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社會學丁
Introductory Sociology (d) 
開課學期
103-2 
授課對象
公共衛生學系  
授課教師
林鶴玲 
課號
Soc1010 
課程識別碼
305 101D0 
班次
01 
學分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必帶 
上課時間
星期一6,7,8(13:20~16:20) 
上課地點
新505 
備註
與經濟學一、普通心理學丙三科擇一必修;限本系學生修習。同時為公衛系主修健管領域之必修科目。兼通識A5*。 參閱分班編組課程
限學號雙號
總人數上限:100人
外系人數限制:20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1032Soc1010_01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個人的喜怒哀樂,與這個社會有什麼關連嗎?為什麼有些人一輩子的積蓄也買不起一間公寓,但是一幢幢上億台幣的豪宅不斷在興建中?為什麼瘦身中心與吃到飽的餐廳都人滿為患呢?為什麼以前大家叫她們「外籍新娘」,現在卻改稱她們「新移民女性」?為什麼當青少年花大量時間在線上和朋友聊天、互動、玩遊戲的時候,社會上卻普遍存在「沈迷電玩使人孤僻離群」的印象呢?為什麼麥當勞、星巴克和好萊塢電影在我們生活中的角色越來越重要,電視上的國際新聞卻越來越少?為什麼越來越重視個人獨特性的時代,流行樂壇最紅的卻是成員人數越來越多的「天團」?社會學引領我們對習以為常的社會生活重新起疑、企圖恢復我們對世界想像力的彈性;同時,對於我們身處的這個世界,以及我們與世界的關連,也提出了探索的方法。 

課程目標
這是一門針對非社會系大學部學生所設計的社會學入門課,這門課不打算系統性地介紹社會學的理論與領域,而是針對社會學家關切的一些根本問題(例如,社會如何可能?人們為何不平等?個人與其身處的組織、社會、世界的關係如何?)從個人經驗出發來觀察、瞭解我們所身處的當代社會以及個人的處境。此外,面對來自科技快速發展的劇烈社會變遷,本課也將以一個單元來探討人們的新處境。 
課程要求
本堂課獲得台大校方提升教學品質計畫的補助,配置5名碩博士班助教,因此本課程也將設計討論課程,由助教密切帶領同學進行課程討論。因此本堂課的上課方式,很重視同學們積極地參與,主動進行思辨與與討論,並逐漸進入進行社會學研究的學習。
這門課的評分方式為:
(1)課堂及討論課的參與表現 30%:包括平時課堂發言參與討論,及討論課前的指定閱讀文章研讀準備、運用社會學觀點理解現象的能力,以及積極參與互動討論的態度等。本學期共有十二次的討論課,請假事宜請跟助教辦理。
(2)五個個人作業及一個期末課堂影音報告 70%:各個作業佔總分12∼14%。作業如有抄襲以零分計算。遲交一天扣分數10%,兩天20%,以此類推。字數請控制在1000-1300字內,評分時將以能結合指定閱讀文章、相關資料蒐集整理的豐富性、展現對社會學知識的掌握與運用能力等為標準。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指定閱讀
 
參考書目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2週
3/2  week 2. 【課程介紹及導論】<br>
□ Allan Johnson著,成令方、林鶴玲、吳嘉苓譯,2001,《見樹又見林:社會學作為一種生活、實踐與承諾》,第一章「森林、樹群、還有那件事」。台北:群學。<br>
<br>
參考閱讀:<br>
○ 陳亮甫,「蘇清泉醫師,我告訴你社會學教我什麼」,2014.5.7 蘋果日報。(網頁連結: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forum/20140507/393552/<br>
○ 林國明,「社會學是最好的公民教育」小畢典致詞。(網頁連結:https://www.facebook.com/note.php?note_id=218887684801546)<br>
○ 何明修,「社會學教你如何批判思考」,2014.5.12 想想論壇。(網頁連結:http://www.thinkingtaiwan.com/articles/view/2044)<br>
 
第3週
3/09  week 3. 【社會學是什麼?】 <br>
□《見樹又見林》,第三章「社會生活的結構」。 <br>
□ Zygmunt Bauman,朱道凱譯,2002,《社會學動動腦》前言「社會學:目的何在?」。群學。 <br>
<br>
參考閱讀: <br>
○ C. Wright Mills著,張君玫、劉鈐佑譯,2006,《社會學的想像》〈前景〉。台北:巨流。
 
第4週
3/16  week 4. 【文化•社會化】 <br>
□《見樹又見林》,第二章「文化—符號、觀念和生活種種」。 <br>
□ 李廣均(2006)〈志明和春嬌:為何兩「性」的名字總是有「別」?〉《台灣社會學》12:1-67。 <br>
 
第5週
3/23  week 5. 【社會互動•偏差】 〔繳交作業1:《巷子口社會學》一日遊〕<br>
□ Erving Goffman著,徐江敏等譯,《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導言〉。台北:桂冠。<br>
□ 古川誠,[2006]2008,《基礎社會學》,第8章「社會的病理」。<br>
□ 張娟芬,1998,《姊妹『戲』牆》第一部份:異性戀霸權。台北:聯合文學。<br>
<br>
參考閱讀:<br>
○《見樹又見林》第5章,「我們、它和社會互動」
 
第6週
3/30  week 6. 【不平等I:階級與國家】 <br>
□《社會學與台灣社會》,第五章「階級與階層」(蘇國賢)。<br>
□【巷仔口社會學】王宏仁,「階級凝視下的魯蛇人生」。(網頁連結:http://twstreetcorner.org/2013/10/07/wanghongzen-2/)<br>
<br>
參考閱讀:<br>
○ Ehrenreich, Barbara. 2010. 《我在底層的生活:當專欄作家化身為女服務生》,〈在佛羅里達州當服務員〉,頁17~65。左岸出版。<br>
○ 駱明慶 2002〈誰是台大學生?──性別、省籍和城鄉差異〉,《經濟論文叢刊》, 30:1, 113-147。
 
第7週
4/06  week 7. 【清明節補假】 
第8週
4/13  week 8. 【翻轉教室:階層化與社會流動的遊戲體驗】 〔繳交作業2:資本主義與不平等〕<br>
□ Joseph Stiglitz《不公平的代價》〈作者序〉、〈1%所有、1%所治 1%所享〉、〈失靈的市場 失能的政府〉 。
 
第9週
4/20  week 9. 【期中考週停課】 Take Home:「婚姻制度再思考」 
第10週
4/27  week 10.【不平等II:性別】<br>
□ 大和禮子,2006[2008],《基礎社會學》,第14章「性別論的基礎」。<br>
□ 張晉芬, 2002〈找回文化:勞動市場中制度與結構的性別化過程〉《台灣社會學刊》第29期。<br>
□【巷仔口社會學】陳婉琪,「一堵打不破的牆」(2013.11.25)。(網頁連結:http://twstreetcorner.org/2013/11/25/chenwanchi/) <br>
<br>
參考閱讀:<br>
○陳婉琪(2013)「高中生選組行為的原因與結果:性別、信念、教師角色與能力發展」。《台灣社會學第25期》,頁89-123。
 
第11週
5/04  week 11.【家庭、婚姻與親密關係】 〔繳交作業3:婚姻制度再思考〕<br>
□ Lynn Jamieson《親密關係:現代社會的私人關係》,第2章〈從家庭到性與親密關係〉。群學。<br>
□ 楊靜利(2014.1.6)「同居、婚姻與生育:人口學觀點的多元成家」【巷子口社會學】(網頁連結:http://twstreetcorner.org/2014/01/06/yangchingli/)<br>
<br>
參考閱讀<br>
○ 張美惠譯《推力──決定你的健康、財富與快樂》,第13章「婚姻民營化」。<br>
○「法國民事伴侶制度PACS的新面貌」,婦女新知基金會通訊,2011,297期。
 
第12週
5/11  week 12.【組織】 <br>
□ Daniel F. Chambliss. "The World of the Hospital," Down to Earth Sociology, pp.418~429.<br>
□ Ritz, George.(2002)《社會的麥當勞化》第1章「麥當勞化的開始」。弘智出版。
 
第13週
5/18  week 13.【工作與勞動】 <br>
□ 藍佩嘉《跨國灰姑娘》〈導論〉。行人出版。<br>
□ 吳偉立《血汗超商》第4章〈櫃臺後的故事〉。群學出版。<br>
□《人間社會學》【青年基層醫師】【消防隊員】<br>
<br>
參考閱讀<br>
○《No Logo》,第10章〈威脅與臨時雇員〉。時報出版。
 
第14週
5/25  week 14.【大眾媒體與新媒體】 〔繳交作業4:資訊科技與世界觀〕<br>
□ Pierre Bourdieu,2002,《布赫迪厄論電視》第二章:〈不可見的結構及其效應〉。麥田出版。<br>
□ Clay Shirky,2011,《鄉民都來了:無組織的組織力量》第3章「每個人都是一個媒體」。貓頭鷹出版。<br>
<br>
參考閱讀<br>
○ John Fisk & J Hartley著,鄭明樁譯,《解讀電視》「電視的功能」、「觀眾」。台北:遠流。
 
第15週
6/01  week 15.【資訊科技與當代生活】<br>
□ Eli Pariser,2012.《搜尋引擎沒告訴你的事》「前言」、第5章「公共事務靠邊站」。左岸出版。<br>
□ Clay Shirky,2011《鄉民都來了:無組織的組織力量》第6章「集體行動和機構挑戰」、第7章「越來越快速」。貓頭鷹出版。
 
第16週
6/08  week 16.【移動科技】<br>
□ 吉見俊哉著、蘇碩斌譯(2009)《媒介文化論》,第12講「行動電話改變了都市面貌」、第13講「個人電腦與網際網路化的市民社會」。台北:群學。<br>
<br>
參考閱讀<br>
○《見樹又見林》,第六章「實踐社會學、思索未來」。
 
第17週
6/15  week 17.【課堂小組報告】〔繳交作業5:讚世代文化,6/12繳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