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名稱 |
服務學習二 Student Service Education (Ⅱ) |
開課學期 |
101-2 |
授課對象 |
中國文學系 |
授課教師 |
鄭毓瑜 |
課號 |
CHIN2000 |
課程識別碼 |
101 00220 |
班次 |
02 |
學分 |
0 |
全/半年 |
半年 |
必/選修 |
選修 |
上課時間 |
|
上課地點 |
|
備註 |
限學號雙號 且 限本系所學生(含輔系、雙修生) 且 限學士班二年級以上 總人數上限:17人 |
Ceiba 課程網頁 |
http://ceiba.ntu.edu.tw/1012sv101_2_02 |
課程簡介影片 |
|
核心能力關聯 |
本課程尚未建立核心能力關連 |
課程大綱
|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
課程概述 |
一、上課對象:大學部二年級雙號班學生。
二、服務時間:每位修課學生皆須參加期初研習會、期末分享會各1小時,以及田間實作課程2次各8小時,共4次活動,計18小時。
三、課程服務內容:
1. 本課程需於田間勞動,活動內容包括曬太陽、插秧、除草等勞務。惟本課程屬於體驗學習性質,並不要求同學消耗過多體力從事勞務,過程中亦將有許多休息時間,請同學衡量個人身體狀況,斟酌選擇。如有體質過敏者,亦請事先知會助教。
2. 為配合宜蘭當地季節勞動,本課程將於蘭陽平原三月初的插秧季及五月中的除草季,各選擇一週末安排服務課程。若同學於三、五月的各周末,皆已安排有既定的活動,則請勿選修本課程。
3. 本課程進行之水田場地,並無噴灑農藥、除草劑等化學藥劑,故可赤腳於田中工作,並享受腳踏泥地之樂趣。為預防蚊蟲叮咬,同學亦可自備防蟲藥劑。
4. 本課程合作對象為宜蘭小田田青年志願服務隊,實作場地位於宜蘭縣員山鄉,符合校外服務活動補助之規定,可向學校課外活動組申請活動經費。
四、課程評量方式:修課同學務必全程出席本課程安排的4次活動,並依學校規定繳交3份學習作業,否則該學期成績以不及格計。
|
課程目標 |
一、培養土地意識:透過下田實作,讓同學腳踏實地、親近鄉土,陪伴水稻一同成長。除了理解到台灣農民的辛勞,體會農民與農田相依相連的土地情感,並在「天公伯喜怒無常」的種種挑戰中,重新認識人與土地、自然的關係。
二、實踐友善耕作:同學將接觸許多早已消失在現代農村的手工作法,如開闢苗床、手插秧、挲草等等,並在從事這些不灑農藥、化肥,低碳無污染的友善大地農法的過程中,體驗到與大自然和諧共生的永續農業的重要意涵。
三、認識農村文化:在農事學習之外,同學也可藉機認識台灣的農村文化。除了向宜蘭在地農民請教農作的經驗與方法之外,透過對當地宗教活動及農村社會關係的近一步認識,同學便可以在這些和農民、農村的實際互動之中,親切體認到台灣傳統的農村文化。
四、推廣食農教育:現代人多半居住於都市中,大多不熟悉農產品的產銷過程。透過「粒粒皆辛苦」的食農教育,同學當能理解日常生活飲食與農業的密切關聯,進而思索餐桌上每樣飯菜背後的文化意義。
五、青年自我成長:務農是一種與土地互動、與自我對話的過程。農村服務提供的則是一次非主流的學習契機,同學在勞動的過程中,不僅獲得自我挑戰與省思的機會,更得以由另外一種角度來認識自我。
|
課程要求 |
一、期初研習會:1小時室內課。於學期初邀請親身參與土地耕作之青年農民,說明本學期服務活動的大略內容、流程,並簡單介紹宜蘭的稻米產業。
二、第一次服務:8小時實作課。時間大約在三月初至三月中之間。配合水稻插秧季節,請同學前往宜蘭縣員山鄉學習傳統農法,並協助插秧。工作內容將視當天天候及田間狀況而調整,以插秧及整理水稻田為主。
三、第二次服務:8小時實作課。時間是在五月的田間管理季。此時田裡會有許多除草、修補田埂的工作。
四、期末分享會:1小時室內課。學期末在校內討論本學期的務農心得,並邀請農民到現場交流分享。會後並邀請同學自由參加七月中至田間收割稻穀的活動。
五、作業繳交:於學期結束前,將學校規定之3份制式作業上傳於ceiba。
|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
|
Office Hours |
|
指定閱讀 |
陶潛著,龔斌校箋:《陶淵明集校箋修訂本》,里仁,2007年。
黃春明:《青番公的故事》,皇冠,1985年。(可參考http://140.128.24.25/teach/story/story.asp?id=17&cid=57)
吳音寧:《江湖在哪裡》,印刻,2007年。
彭明輝:《糧食危機關鍵報告》,商周,2011年。
賴青松:《青松e種田筆記:榖東俱樂部》,心靈工坊,2007年。
麥可.波倫:《雜食者的兩難:速食、有機和野生食物的自然史》,大家出版社,2012年。
|
參考書目 |
|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