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名稱 |
中國經典與現代文明 Chinese Classics and Modern Civilization |
開課學期 |
112-1 |
授課對象 |
|
授課教師 |
梅家玲 |
課號 |
CHIN1103 |
課程識別碼 |
101 11260 |
班次 |
|
學分 |
3.0 |
全/半年 |
半年 |
必/選修 |
|
上課時間 |
星期二8,9,10(15:30~18:20) |
上課地點 |
普504 |
備註 |
A1:文學與藝術 總人數上限:80人 |
|
|
課程簡介影片 |
|
核心能力關聯 |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
課程大綱
|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
課程概述 |
「經典」不僅是構成歷史與文化的重要核心,而且具有普世性的價值,對於現代文明影響深遠。本課程希望引領學生重新閱讀經典,除了從歷史文化面向去理解其中的價值觀、思想體系、文學特質與情感寄託之外,更希望以現代的眼光深入思辨它與現代文明形構之間的複雜關係,以及其間的創造性轉化。課程內容擬包括先秦神話、《尚書》、《莊子》、《牡丹亭》、《紅樓夢》、古典小說與現代小說等,所要問的問題包括:我們如何創建或重述經典、神話及思想體系,以形塑不斷變化的現代世界觀?古典文學如何在當代生活中轉化新生?本課程除由授課教師之外,亦得依各單元主題之專業需要,邀請若干校內外學者專家給予專題演講。以期學生轉益多師,增益學習成效。
本課程跳脫傳統的講演模式,引入討論課與期末成果發表的設計。前兩小時由教師講授,第三小時由TA帶領學生就課程內容進行深度討論,彼此對話與激盪。學生循著「課前預習,課後討論,內化思考,創意表現」的進程,延伸並開發課堂的所思所感,在期末以創意多元的方式展現。課程設計不以傳統的考試方式檢核學生能力,鼓勵創意思考、群體合作,以期培養出具有人文關懷、批判思考與多元創意的學生。 |
課程目標 |
1. 掌握傳統經典與現代文明之間的動態辨證關係並具有問題意識
2. 對於文本材料具有閱讀分析的能力
3. 對於問題研究具有思辨、創新的能力 |
課程要求 |
1. 課前預習
2. 參與課堂分組討論
3. 於課前或課後在討論區發表心得意見 |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
1—2小時 |
Office Hours |
另約時間 |
參考書目 |
|
指定閱讀 |
|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
No. |
項目 |
百分比 |
說明 |
1. |
課堂討論 |
30% |
1.課堂參與小組討論(演講課、討論課發言+討論區發言) 2.請於各小組討論區張貼心得,可選擇課前或者課後 |
2. |
個人作業 |
30% |
「創作評論作業」(30%):學生須根據課程內容與閱讀文本進行延伸思考,撰寫反饋;分有創作題和評論題讓同學自由選擇撰寫,兩種題型需至少撰寫一次。 |
3. |
團體作業 |
30% |
「期末成果展演」:屬團體作業,學生可以選擇以小組為單位,或是自行邀集同組成員三人以上,融會課程內容,設計一次展演(形式可以是戲劇、多媒體動畫、圖像展覽等等),以呈現學習所得。 |
4. |
小組成員互評 |
10% |
為免組內分工不均,期末會以匿名形式互評給分,傳達個人對小組成員的評價 |
|
針對學生困難提供學生調整方式 |
上課形式 |
提供學生彈性出席課程方式 |
作業繳交方式 |
學生與授課老師協議改以其他形式呈現 |
考試形式 |
|
其他 |
由師生雙方議定 |
|
週次 |
日期 |
單元主題 |
第1週 |
9/5 |
課程簡介 / 導論:研讀「中國經典與現代文明」的意義與方法(梅家玲) |
第2週 |
9/12 |
先秦神話的現代演繹(梅家玲) |
第3週 |
9/19 |
從神話到經史:《尚書》中的族群與天下(梅家玲) |
第4週 |
9/26 |
當「男人」遇上「女鬼」:從六朝志怪到當代小說(梅家玲) |
第5週 |
10/3 |
《論語》:現代社會中的孔夫子(林永勝) |
第6週 |
10/10 |
國慶日放假 |
第7週 |
10/17 |
期中座談:經典活化的多種途徑(謝琬婷、馬翊航、張斯翔) |
第8週 |
10/24 |
期中討論 |
第9週 |
10/31 |
遊仙詩人――重讀屈原(楊儒賓) |
第10週 |
11/7 |
穿越古今的「桃花源」(梅家玲) |
第11週 |
11/14 |
《說文解字》:漢字與現代生活(林宏佳) |
第12週 |
11/21 |
《紅樓夢》:南方本土與現代性(廖咸浩) |
第13週 |
11/28 |
《牡丹亭》的前世今生(王安祈) |
第14週 |
12/5 |
課程總結:如何經典?怎樣現代?(梅家玲) |
第15週 |
12/12 |
課程成果發表與頒獎(梅家玲) |
第16週 |
12/19 |
期末考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