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名稱 |
近現代文學史上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from early modern to modern times |
開課學期 |
106-1 |
授課對象 |
文學院 中國文學系 |
授課教師 |
蔡祝青 |
課號 |
CHIN1071 |
課程識別碼 |
101 18701 |
班次 |
|
學分 |
2.0 |
全/半年 |
全年 |
必/選修 |
必修 |
上課時間 |
星期五3,4(10:20~12:10) |
上課地點 |
普205 |
備註 |
群組必修A必選一門。B02起入學新生適用。 總人數上限:40人 |
Ceiba 課程網頁 |
http://ceiba.ntu.edu.tw/1061CHIN1071_ |
課程簡介影片 |
|
核心能力關聯 |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
課程大綱
|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
課程概述 |
一、課程內容:本課程對近現代文學發展脈絡做主題性介紹與作品選讀,時代斷限從1840到1950年代,涉及晚清到民國時期的文學史議題。學界普遍以1840-1919作為「近代」的斷限,以1919-1949作為「現代」的斷限。在近現代文學史的探討裡,我們嘗試由此切入進行脈絡化的考察。晚清以降的文學發展,無論是小說、詩文、戲曲,既有表面的延續和斷裂,又可見內在環環相扣的對話和回應。截至五四新文學階段,固然有文學革命的新局面,卻不乏對晚清文學資源的援引和想像。本課程除了綜觀晚清以降的文學譜系,勾勒近代文言和白話文學的影響和互涉,也著重介紹傳教士、出洋、留學、翻譯、新媒體、都市化等現代元素的進駐,以及推翻帝制,召喚民族國家的誕生,對文學發展生態的刺激和改變。最後,本課程將介紹現代情境下的不同文學流派、主張和思潮的演變,透過勾勒傳統與現代文學的歷史縱深,培養學生深入掌握一個傳承與變異和眾聲喧嘩的華文書寫現象,以期建立更具開闊視野的近現代文學史觀。
課程的教學主軸共有兩個部份:1.典範作家、人物和文本。2.核心與關鍵的文學思潮、現象和流派。課程旨在協助學生建立近現代文學發展譜系的基本知識,同時透過經典作家與文本的閱讀,培養審美和品鑑能力。
二、教學特色:本課程選擇近現代文學史上的重要議題和文本進行細讀和討論,同時介紹、導讀相關影像與圖片資料。課程將視實際授課狀況做必要調整。
三、合授課程:本課程上下學期分別由蔡祝青、高嘉謙先生授課。 |
課程目標 |
一、經由代表性作品、作家、文學思潮的介紹和選讀,增進學生對近現代文學發展脈絡的知識,加強對近現代文學文本的認識與鑑賞。
二、透過各類文學主題和體裁的閱讀和理解,補強學生的近現代史觀,擴大學生的社會認識與人生觀察。 |
課程要求 |
一、本課程將自編講義及推薦若干參考書籍,請修課同學在開學期間自行購買。
二、講義務必課前預習,個人作業必須自行完成,勿直接傳抄、下載網路資料或抄襲他人,否則不予計分。
|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
|
Office Hours |
另約時間 |
參考書目 |
一、重要文學史書目
胡適:〈五十年來中國之文學〉(1923),收於歐陽哲生編:《胡適文集》(三)(北京:北
京大學,1998)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1923),收於《魯迅小說史論文集》,臺北:里仁,1994。
阿英:《晚清小說史》(1937),臺北:臺灣商務,1996。
魏紹昌:《晚清四大小說家》,臺北:臺灣商務,1993。
錢理群、黃子平、陳平原著:《二十世紀中國文學三人談•漫說文化》(1986)(北京:北京大
學出版社,2004)
陳平原:《二十世紀中國小說史》(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學,1989。
王德威著,宋偉杰譯:《被壓抑的現代性:晚清小說新論》,臺北:麥田,2003。
韓南(Patrick Hanan)著,徐俠譯:《中國近代小說的興起》,上海:上海教育,2004。
范伯群主編:《中國近現代通俗文學史》,杭州:江蘇教育,2010。
二、參考書目
王德威:〈現代文學史理論的文、史之爭—以近代中國政治小說的研究為例〉,收於《想像中
國的方法》(北京:三聯書店,1998),頁315-343。
呂文翠:《海上傾城:上海文學與文化的轉異一八四九—一九O八》,臺北:麥田,2009。
吳福輝:《中國現代文學發展史》,臺北:人間,2010。
周欣平主編:《清末時新小說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史》,臺北:五南,2002。
袁進:《中國近代文學史》,臺北:人間,2010。
馬祖毅︰《中國翻譯簡史——「五四」以前部分(增訂版)》,北京:中國對外翻譯,2001。
陳平原主講,梅家玲編訂:《晚清文學教室:從北大到台大》(臺北:麥田,2005)
陳白塵、董健主編︰《中國現代戲劇史稿︰1899-1949》,北京:中國戲劇,2008。
徐鵬緒:《中國近代文學史綱》,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郭延禮:《中國近代文學發展史》,濟南:山東教育,1995。
黃錦珠:《晚清小說中的新女性研究》,臺北:文津,2005。
張中良︰《五四時期的翻譯文學》,臺北:秀威資訊,2005。
孫康宜主編,劉倩等譯,《劍橋中國文學史》,下冊,北京:三聯書店,2013。
張堂錡、欒梅健編著,《中國現代文學概論》,臺北:五南,2003。
張靜編劇 ; 銭正導演:《傷逝:實驗崑劇》(廣州:中影音像出版社出版,2010?)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臺北:臺灣學生,1987。
錢理群、溫儒敏、吳福輝:《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北京:北京大學,2005。
顏健富:《晚清小說的新概念地圖》,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4。
嚴家炎主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北京:高等教育,2010。
袁進編:《中國近代文學編年史(1872-1914)》,北京:北京大學,2013。
錢理群編:《中國現代文學編年史(1915-1927)》,北京:北京大學,2013。
吳福輝編:《中國現代文學編年史(1928-1937)》,北京:北京大學,2013。
陳子善編:《中國現代文學編年史(1937-1949)》,北京:北京大學,2013。
Chang, Sun Kang-I and Stephen Owen ed.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Vol. 2.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0.
Link, Perry. Mandarin Ducks and Butterflies: Popular Fiction in Early
Twentieth-century Chinese Citie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1.
三、指定閱讀
1.教師自編講義 |
指定閱讀 |
教師自編講義和參考書籍 |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
No. |
項目 |
百分比 |
說明 |
1. |
課堂表現 |
10% |
課堂討論和出席率。 |
2. |
分組報告 |
30% |
|
3. |
期中考 |
30% |
|
4. |
期末報告 |
30% |
含大綱300字、完整報告3000字。 |
|
週次 |
日期 |
單元主題 |
第1週 |
9/15 |
課程簡介 |
第2週 |
9/22 |
浪漫敘事與情欲新視界:魏子安《花月痕》、韓邦慶《海上花列傳》 |
第3週 |
9/29 |
西人的介入:從創作傳教士小說到提倡「時新小說」 |
第4週 |
10/06 |
梁啟超與三界革命 |
第5週 |
10/13 |
報刊興起與職業作家的誕生 |
第6週 |
10/20 |
國族寓言與政治小說:《新中國未來記》、《老殘遊記》 |
第7週 |
10/27 |
女體與國體:《黃繡球》、《孽海花》 |
第8週 |
11/03 |
醜怪譴責小說:《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官場現形記》 |
第9週 |
11/10 |
科幻奇譚小說:《月球殖民地小說》、《新石頭記》 |
第10週 |
11/17 |
期中考 |
第11週 |
11/24 |
近代翻譯文學:林譯小說與《域外小說集》 |
第12週 |
12/01 |
近代翻譯文學:偵探小說 |
第13週 |
12/08 |
晚清戲劇改良與新舞台 |
第14週 |
12/15 |
教師出國開會。影片欣賞:魯迅:《傷逝》(實驗崑劇) |
第15週 |
12/22 |
易卜生主義與出走的娜拉 |
第16週 |
12/29 |
分組報告:近代文學史論著評介 |
第17週 |
1/05 |
分組報告:近代文學史論著評介 |
第18週 |
1/12 |
期末考週(不上課),繳交期末報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