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名稱 |
四書甲下 Four Books(a)(2) |
開課學期 |
99-2 |
授課對象 |
文學院 中國文學系 |
授課教師 |
蔡振豐 |
課號 |
CHIN2034 |
課程識別碼 |
101 220A2 |
班次 |
|
學分 |
2 |
全/半年 |
全年 |
必/選修 |
必修 |
上課時間 |
星期五3,4(10:20~12:10) |
上課地點 |
普505 |
備註 |
群組必修C專書必修12學分以上。 總人數上限:35人 |
|
|
課程簡介影片 |
|
核心能力關聯 |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
課程大綱
|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
課程概述 |
《四書》為十三世紀至近代東亞各國的共同的文化基礎之一,也是理解儒學發展的重要文本,本課程旨在透過講授與討論研讀四書之文本,以說明其中的學術論爭與詮釋問題以及儒學與現代生活之關係。本課程上學期以《論語》為主要的討論對象,下學期則以《孟子》、《大學》、《中庸》為主。 |
課程目標 |
本課程上學期主要之目標為:
1.理解孔子所開展的文化方向與西方文明之差異
2.《論語》中「仁」的意義
3.《論語》的讀法與詮釋之問題
4.禮樂的意義及其與現代生活的關係
5.《論語》分章選讀
下學期的主要目標為:
1.了解孔子與孟子之間有何理論上的承繼問題
2.孟子性善論的意義及其理論模型
3.孟子學與自律道德的關係
4.孟子與告子的論辯
5.孟子知言養氣章的意義
6. 大學的時代,大學之古本與改本,分章問題與錯簡脫落問題
7. 中庸的時代,中庸之性格及其關注之問題
|
課程要求 |
1.期中考 (40%)
2.發言(包括問與答)列入平時成績(10%)
3.期末考以全學期教授內容為範圍,佔50%
4.缺席一次扣總學期成績一分
|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
|
Office Hours |
|
參考書目 |
四書讀本(蔣伯潛廣解 啟明書局)
勞思光:《中國哲學史》( 三民)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學生)、《圓善論》(學生)
唐君毅:《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正中)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商務)
下村湖人:《論語故事》 (國家) (協志)
南懷瑾:《論語別裁》 (老古文化出版社)
井上靖:《孔子》 (時報出版社)
曾旭昭:《論語的人格世界》 (尚友)
狄百瑞:《中國的自由傳統》(聯經)
張 灝:《幽暗意識與民主傳統》(聯經)
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聯經)
杜維明:《當代精神與儒家傳統》(聯經)
澀澤榮一:《論語與算盤》(正中)
黃俊傑:《孟學思想史論》(中研院文哲所)
張德勝:《儒家倫理與秩序情結》、《思想的社會學詮釋》(巨流)
楊祖漢:《儒學與康德的道德哲學》(文津)
李明輝:《孟子思想的哲學探討》(文哲所)、《儒家與康德》 (聯經)
|
指定閱讀 |
四書讀本(蔣伯潛廣解 啟明書局)
勞思光:《中國哲學史》( 三民)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學生)、《圓善論》(學生)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商務)
狄百瑞:《中國的自由傳統》(聯經)
黃俊傑:《孟學思想史論》(中研院文哲所)
楊祖漢:《儒學與康德的道德哲學》(文津)
李明輝:《孟子思想的哲學探討》(文哲所)、《儒家與康德》 (聯經)
|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
|
週次 |
日期 |
單元主題 |
第1週 |
|
孔子與孟子之間的學術傳承
|
第2週 |
|
人性論的幾種討論方式
|
第3週 |
|
孟子人性論的特色
|
第4週 |
|
孟子學與康德道德學
|
第5週 |
|
孟子告子篇導讀
|
第6週 |
|
孟子的知言養氣說
|
第7週 |
|
孟子書導讀 |
第8週 |
|
四書的集成及其意義 |
第9週 |
|
期中考試
|
第10週 |
|
大學的古本與朱子的改本
|
第11週 |
|
對大學三綱領的不同理解
|
第12週 |
|
朱子與王陽明的格物致知說
|
第13週 |
|
中庸之學與先秦儒學
|
第14週 |
|
中庸形上學的爭議與中庸的時代問題
|
第15週 |
|
中庸導讀
|
第16週 |
|
中庸導讀 |
第17週 |
|
期末考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