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名稱 |
四書甲下 Four Books (a)(2) |
開課學期 |
108-2 |
授課對象 |
文學院 中國文學系 |
授課教師 |
伍振勳 |
課號 |
CHIN2034 |
課程識別碼 |
101 220A2 |
班次 |
|
學分 |
2.0 |
全/半年 |
全年 |
必/選修 |
必修 |
上課時間 |
星期五8,9(15:30~17:20) |
上課地點 |
普303 |
備註 |
群組必修D五門必修習一門。 總人數上限:50人 |
Ceiba 課程網頁 |
http://ceiba.ntu.edu.tw/1082CHIN2034_ |
課程簡介影片 |
|
核心能力關聯 |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
課程大綱
|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
課程概述 |
1.自從宋儒朱熹將《論語》、《大學》、《中庸》、《孟子》合為「四書」,並採取跨文本、融貫性的視角詮釋四書的「道學」義理,從而建構孔、曾、思、孟一脈相傳的「道統」,「四書」即長久作為東亞近世儒學的重要經典,而程朱理學的詮釋系統也成為「四書學」的主流教義。本課程一方面觀照朱子《四書章句集注》的文本解讀與義理詮釋,以期展示道學傳統的「四書學」教義;一方面則著眼於先秦思想的文本脈絡,解讀《論語》、《大學》、《中庸》、《孟子》這四部文本的論述旨趣,從而擬構反映先秦儒學發展脈絡的先秦儒學系譜。
2.本課程將依《論語》、《中庸》、《孟子》、《大學》之序授課,第一學期選讀《論語》、《中庸》,第二學期選讀《孟子》、《大學》。《論語》以三個主題編選教材:《論語》作為「孔門對話集」的文本、「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的君子之學、「復禮、歸仁」論述的思想史脈絡與哲學詮釋。《中庸》則透過反思朱子《中庸章句》的文本觀點,從而以「述者」文本的觀點解讀《中庸》的論述旨趣與思想史意義。《孟子》則依詩書之學、心性論、王道政治論三個面向編選教材。至於《大學》,則以探討「《大學》古本」的解讀問題為主,附及朱熹、王陽明《大學》詮釋之異同問題。
一、《論語》
(一)主題一:《論語》作為「孔門對話集」的文本
(二)主題二:「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的君子之學
(三)主題三:「復禮、歸仁」論述的思想史脈絡與哲學詮釋
二、《中庸》
(一)朱子《中庸章句》的文本結構與道學論旨
(二)先秦《中庸》文本的形成以及論述旨趣
三、《孟子》
(一)詩書之學
(二)心性論
(三)王道政治論
四、《大學》
(一)《大學》古本問題
(二)朱熹、王陽明《大學》詮釋之異同
備註:本課程108-2課程,第16週(6月19日)期末考,第17週課程於6月20日彈性補課,第18週(7月3日)課程以閱讀指定參考文獻為之,不必到課。 |
課程目標 |
本課程一方面藉由闡述朱子《四書章句集注》的詮釋旨趣,展示道學傳統的「四書學」教義,此則以反思儒學文本的解讀方法、認識道學傳統的經典詮釋為目標;一方面藉由闡述《論語》、《大學》、《中庸》、《孟子》四部文本的論述旨趣,呈現先秦儒學的發展脈絡,此則以認識先秦儒學發展的脈絡為目標。 |
課程要求 |
1.每學期缺課達四次不得參加期末考試。
|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
|
Office Hours |
|
參考書目 |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臺北:大安出版社/臺大出版中心。
楊伯峻《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
楊伯峻《孟子譯注》,北京:中華書局。
梅廣〈《大學》古本新訂〉,臺灣大學中文系編《孔德成先生學術與薪傳研討會論文集》。
伍振勳〈先秦〈中庸〉文本的形成及解讀問題——「述者」文本的觀點〉,《臺大中文學報》第52期。
伍振勳〈〈中庸〉「誠」論的思想史意義——兼論〈中庸〉、孟、荀「誠」論系譜〉,《臺大中文學報》第66
期。
|
指定閱讀 |
待補 |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
No. |
項目 |
百分比 |
說明 |
1. |
期末考 |
50% |
|
2. |
期中考 |
50%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