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名稱 |
中國文學史上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1) |
開課學期 |
100-1 |
授課對象 |
文學院 中國文學系 |
授課教師 |
歐麗娟 |
課號 |
CHIN2003 |
課程識別碼 |
101 25101 |
班次 |
|
學分 |
3 |
全/半年 |
全年 |
必/選修 |
必帶 |
上課時間 |
星期一6,7,8(13:20~16:20) |
上課地點 |
文演講廳 |
備註 |
限本系所學生(含輔系、雙修生) 且 限學士班二年級以上 總人數上限:100人 |
|
|
課程簡介影片 |
|
核心能力關聯 |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
課程大綱
|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
課程概述 |
「中國文學史」課程說明
文學史的權力,在於以當代的視野與詮釋角度,將此前的文學家與文學作品排列出各適其位的井然秩序,以形成對過去之整體文學現象的歷史建構。就此,作家與其作品構成了文學史的內容基礎,此外,文學史還包含如何看待文學發展及其意義的縱向詮釋,屬於史觀的問題;以及各種文學現象共時地彼此互動的橫向掌握,屬於文化研究的課題,中國文學史的開展亦是如此。
本課程從遠古神話開始,一方面沿著歷史時間軸進入文學主流的發展渠道,逐步引介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兩宋、元明、清各朝的作家活動與其文學成果,作為文學史的主要血肉,這一部分勢必十分龐大;另一方面,在前述基礎上,本課程也將同時進行對種種文學現象的相關解釋,如詩、詞、曲、賦、散文、小說等各種文體文類以及文學思潮的形成與流變,同時涉及其背後所蘊含的時代精神與社會集體意識之所在。
如此,期望可以建立堅實的文學史素養,包括對中國整體文學的基本認識,以及面對文學時的歷史概念。
|
課程目標 |
「中國文學史」課程說明
文學史的權力,在於以當代的視野與詮釋角度,將此前的文學家與文學作品排列出各適其位的井然秩序,以形成對過去之整體文學現象的歷史建構。就此,作家與其作品構成了文學史的內容基礎,此外,文學史還包含如何看待文學發展及其意義的縱向詮釋,屬於史觀的問題;以及各種文學現象共時地彼此互動的橫向掌握,屬於文化研究的課題,中國文學史的開展亦是如此。
本課程從遠古神話開始,一方面沿著歷史時間軸進入文學主流的發展渠道,逐步引介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本課程從遠古神話開始,、隋唐、兩宋、元明、清各朝的作家活動與其文學成果,作為文學史的主要血肉,這一部分勢必十分龐大;另一方面,在前述基礎上,本課程也將同時進行對種種文學現象的相關解釋,如詩、詞、曲、賦、散文、小說等各種文體文類以及文學思潮的形成與流變,同時涉及其背後所蘊含的時代精神與社會集體意識之所在。
如此,期望可以建立堅實的文學史素養,包括對中國整體文學的基本認識,以及面對文學時的歷史概念。
|
課程要求 |
成績評量方式:
上下兩學期各一次期中考與期末考,以申論題為主,各佔50 %
|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
|
Office Hours |
|
參考書目 |
參考書目:
1. 章培恒、駱玉明《中國文學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2.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達史》,臺北:華正書局
|
指定閱讀 |
主要教材: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