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名稱 |
中國文學史上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1) |
開課學期 |
109-1 |
授課對象 |
中國文學系 |
授課教師 |
鄭毓瑜 |
課號 |
CHIN2003 |
課程識別碼 |
101 25101 |
班次 |
02 |
學分 |
3.0 |
全/半年 |
全年 |
必/選修 |
必帶 |
上課時間 |
星期四7,8,9(14:20~17:20) |
上課地點 |
普303 |
備註 |
下學期由蔡祝青先生授課。 限本系所學生(含輔系、雙修生) 且 限學號單號 且 限學士班二年級以上 總人數上限:50人 |
Ceiba 課程網頁 |
http://ceiba.ntu.edu.tw/1091CHIN2003_02 |
課程簡介影片 |
|
核心能力關聯 |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
課程大綱
|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
課程概述 |
「文學」的發展幾乎伴隨人類的存在,人們藉由語言、想像不斷創作各種作品,有些被保留下來,成為我們今日認識古代文學的依據。但所謂「文學史」並不是這些文學史料的積累而已,「文學史」的科目是在西方大學新的知識秩序中產生的,文學史的探索者乃自覺地考察文學在特定或連續時間中的表現,並詮釋其意義。
本課程期待一方面能引導同學認識先秦至清代文學史料之間所呈現的大致樣貌,包含重要作家、作品、文學現象等,詮釋其中文學環境的作用、文學形式的承衍突破,文人的典範意義等,二方面對於這個認識過程中的建構性/虛構性有所察覺與省思。
上課方式以教師講授為主,課堂討論與每週申論作業為輔。
課程進度為暫定,未必能講授完畢,將視實際上課情形調整。 |
課程目標 |
1. 能具備中國文學史的基本知識。
2. 能閱讀及詮釋文學史重要文獻。
3. 能分辨文學史論述的正誤得失。
4. 能發掘並嘗試解決文學史課題。 |
課程要求 |
(一) 請用好奇的心面對陌生或曾經讀過的文學作品,以細膩的想像理解不同時代的社會。
(二) 請配合進度先行預習指定教材。
(三) 踴躍參與課堂活動或討論。
(四) 注意作業時程,準時繳交。如有特殊情形先行申請調動。
(五) 作業切勿抄襲網路資料,引用須遵守學術規範。 |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
|
Office Hours |
|
參考書目 |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年。
柯慶明、蕭馳主編《中國抒情傳統的再發現》,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9年。
戴燕《文學史的權力》(增訂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年。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版本不拘)。
蔡瑜編《迴向自然的詩學》,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2年。 |
指定閱讀 |
待補 |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
|
週次 |
日期 |
單元主題 |
第1週 |
9/17 |
導言(總圖特藏閱覽室)
1.「文學史」怎樣誕生?
2.文學如何可能是歷史?
3.如何描述「文學史」的歷史? |
第2週 |
9/24 |
詩經:主題:歌謠與意象
9/26校外觀賞文學劇場(補班補課日) |
第3週 |
10/01 |
中秋節連假 |
第4週 |
10/08 |
春秋戰國散文
主題:語言策略 |
第5週 |
10/15 |
神話與道家思想
主題:自然與人文的對話 |
第6週 |
10/22 |
楚辭
主題:諷諫與知識份子 |
第7週 |
10/29 |
漢賦
主題:不平衡的帝國論述 |
第8週 |
11/05 |
漢代散文
主題:人格與風格
(繳交第一份文字作業) |
第9週 |
11/12 |
校外觀賞文學劇場(於9/26舉行) |
第10週 |
11/19 |
漢魏詩文
主題:從民歌到文人詩 |
第11週 |
11/26 |
兩晉詩文(ㄧ)
主題:物色與田園 |
第12週 |
12/03 |
兩晉詩文(二)
主題:物色與田園 |
第13週 |
12/10 |
南朝詩
主題:唯美與新變 |
第14週 |
12/17 |
南朝賦
主題:文學經驗中的南北 |
第15週 |
12/24 |
六朝文論
主題:抒情傳統的建立
(劇場觀賞) |
第16週 |
12/31 |
議題討論 |
第17週 |
1/07 |
總結(繳交第二份文字作業) |
第18週 |
01/14 |
期末考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