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名稱 |
莊子甲上 Chuang Tsu (a)(1) |
開課學期 |
110-1 |
授課對象 |
文學院 中國文學系 |
授課教師 |
蔡振豐 |
課號 |
CHIN2037 |
課程識別碼 |
101 332A1 |
班次 |
|
學分 |
2.0 |
全/半年 |
全年 |
必/選修 |
必修 |
上課時間 |
星期二8,9(15:30~17:20) |
上課地點 |
博雅303 |
備註 |
群組必修D五門必修習一門。上課以討論為主,學生必須先閱讀文本。 總人數上限:20人 外系人數限制:4人 |
Ceiba 課程網頁 |
http://ceiba.ntu.edu.tw/1101CHIN2037_ |
課程簡介影片 |
|
核心能力關聯 |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
課程大綱
|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
課程概述 |
本課程期望透過對莊子文本的閱讀與思考,使修課學生能對中國人文傳統有深度的認識,熟悉人文思維的程序與方法,並將《莊子》的智慧落實活用於生活。課程的安排依照通行本莊子的篇章順序進行討論。參與本課程的同學都必須準備,並講解各篇章中的一段文本,並且說明該本文對自的意義,以及其可能的延伸問題。每篇閱讀與討論完畢後必須繳交作業一份,作業的形式不一,可以是一篇小論文,也可以分享文本對自己人生經歷的啟發,或者說明文本可能延伸的問題與嘗試性的回應。 |
課程目標 |
本課程之目的主要可以概括為三點:
一、經由代表性作品的選讀,使學生對中國的人文傳統有深一層的認識。
二、經由對經典性文獻的研討分析過程,使學生熟悉人文思維的程序與方法。
三、經由口頭討論與寫作練習,一方面增長學生的思考以及文字的表達能力,一方面促進學生對於一己生命的自覺,而導向成熟人生觀的建立。 |
課程要求 |
一、上課方式以討論為主,每位同學都要參與報告與討論。
二、每篇閱讀與討論結束後,需要繳交作業一份,最少必須有12號字體一頁。 |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
|
Office Hours |
備註: 以email 或電話預約 |
參考書目 |
1. 陳鼓應註譯:《莊子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
2. 錢穆,《先秦諸子繫年》,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
3. 王叔岷:《莊子校詮》,臺北 : 中央硏究院歷史語言硏究所,1988。
4. 劉笑敢,《莊子哲學及其演變》,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
5. 王叔岷,《先秦道法思想講稿》,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2。
6. 張默生,《莊子新釋》,台北:漢京文化出版公司,2004。
7. 楊儒賓,《儒門內的莊子》,台北:聯經,2016。 |
指定閱讀 |
郭慶藩 莊子集釋 |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
No. |
項目 |
百分比 |
說明 |
1. |
書面報告 |
33% |
|
2. |
期中考試 |
33% |
|
3. |
期末考試 |
34% |
|
|
週次 |
日期 |
單元主題 |
第1週 |
9/21 |
中秋節放假 |
第2週 |
9/28 |
課程概述 |
第3週 |
10/05 |
逍遙遊研讀與討論 |
第4週 |
10/12 |
逍遙遊研讀與討論 |
第5週 |
10/19 |
逍遙遊研讀與討論 |
第6週 |
10/26 |
齊物論研讀與討論 |
第7週 |
11/02 |
齊物論研讀與討論 |
第8週 |
11/09 |
齊物論研讀與討論 |
第9週 |
11/16 |
期中考試 |
第10週 |
11/23 |
齊物論研讀與討論 |
第11週 |
11/30 |
人間世研讀與討論 |
第12週 |
12/07 |
人間世研讀與討論 |
第13週 |
12/14 |
人間世研讀與討論 |
第14週 |
12/21 |
德充符研讀與討論 |
第15週 |
12/28 |
德充符研讀與討論 |
第16週 |
01/04 |
德充符研讀與討論 |
第17週 |
01/11 |
期末考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