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名稱 |
宋代理學 Neo-Confucianism in Sung Dynasty |
開課學期 |
107-2 |
授課對象 |
文學院 中國文學系 |
授課教師 |
林永勝 |
課號 |
CHIN3023 |
課程識別碼 |
101 33900 |
班次 |
|
學分 |
2.0 |
全/半年 |
半年 |
必/選修 |
選修 |
上課時間 |
星期四3,4(10:20~12:10) |
上課地點 |
共309 |
備註 |
限學士班二年級以上 總人數上限:20人 外系人數限制:6人 |
Ceiba 課程網頁 |
http://ceiba.ntu.edu.tw/1072CHIN3023_ |
課程簡介影片 |
|
核心能力關聯 |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
課程大綱
|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
課程概述 |
理學,又稱道學、性理學、新儒學等,興起於北宋的周、張、二程等思想家,至南宋的朱熹集其大成。其所關注與思考的問題,如本體、心性、工夫諸論,與先秦儒學的問題意識不完全相同,而是在與二氏互相競爭的情形下逐漸展開的。理學所建構出的世界觀與實踐體系,除了對中國近世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產生顯著影響外,甚至及於整個東亞地區。本課程擬聚焦於理學的思想體系是如何建構的,探討理學家所面臨的思想環境、問題意識的興起、其核心觀念的源流與演變、具體的實踐方式等。 |
課程目標 |
一、使學生對中國古代、中世與近世思想的轉折處有所掌握。
二、通過閱讀核心文本,瞭解重要理學家的思想內涵。
三、認識理學中核心概念,如理、氣、心、性諸說的內涵與流變。
四、對理學的世界觀與思想體系的建構有一定認識。
五、探討理學對近世歷史與文化的影響及型構。
|
課程要求 |
待補 |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
|
Office Hours |
另約時間 |
參考書目 |
原始文獻
《周敦頤集》,北京:中華書局
《張載集》,北京:中華書局
《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
朱熹輯,《伊洛淵源錄》,北京:商務印書館
《朱子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
黃宗羲輯,《宋元學案》,杭州:浙江古籍
近人研究
楊儒賓,《從五經到新五經》,臺北:台大出版中心,2013
荒木見悟,《佛教與儒教》,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8
包弼德,《斯文:唐宋思想的轉型》,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
張躍,《唐代後期儒學的新趨向》,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
錢穆,《宋明理學概述》,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7
呂思勉,《理學綱要》,臺北:華世出版社,1977
陳榮捷,《宋明理學之概念與歷史》,台北:中究院文哲所籌備處,1996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台北:正中書局,1996
牟宗三,《宋明儒學的問題與發展》,台北:聯經出版,2003
陳來,《宋明理學》,台北:允晨書局,2010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卷三,台北:三民書局,1993
劉述先,《朱子哲學思想的發展與完成》,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4
陳來,《朱子哲學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0
田浩,《朱熹的思維世界》,臺北:允晨書局,2001
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臺北:允晨文化,2003
束景南,《朱熹年譜長編》,上海:華東師大,2001
束景南,《朱子大傳》,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威廉‧詹姆士,《宗教經驗之種種:人性的研究》,臺北:立緒,2001
|
指定閱讀 |
自編講義
黃宗羲,《宋元學案》(選印) |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
|
週次 |
日期 |
單元主題 |
第1週 |
2/21 |
先秦儒學與宋明理學的同異 |
第2週 |
2/28 |
和平紀念日 |
第3週 |
3/07 |
本體、心性與工夫論在中土的展開Ⅰ |
第4週 |
3/14 |
本體、心性與工夫論在中土的展開Ⅱ |
第5週 |
3/21 |
周敦頤Ⅰ:孔顏樂處與聖人之學 |
第6週 |
3/28 |
周敦頤Ⅱ:太極與儒家本體論的成立 |
第7週 |
4/04 |
春假 |
第8週 |
4/11 |
張載Ⅰ:兩種性論與氣質之性說的提出 |
第9週 |
4/18 |
張載Ⅱ:太虛即氣 |
第10週 |
4/25 |
期中考 |
第11週 |
5/02 |
程顥Ⅰ:天道與性命之相貫 |
第12週 |
5/09 |
程顥Ⅱ:觀未發與逆覺體證 |
第13週 |
5/16 |
程頤Ⅰ:性即理 |
第14週 |
5/23 |
程頤Ⅱ:涵養與進學 |
第15週 |
5/30 |
朱子Ⅰ:中和新舊說與朱子心性論的完成 |
第16週 |
6/06 |
朱子Ⅱ:四書的建構與格物窮理 |
第17週 |
6/13 |
朱子弟子與性理之學的成立 |
第18週 |
6/20 |
期末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