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名稱 |
歷代詩選上 Readings in Chinese Poetry (1) |
開課學期 |
104-1 |
授課對象 |
文學院 中國文學系國際學生學士班 |
授課教師 |
沈凡玉 |
課號 |
CHIN3019 |
課程識別碼 |
101 34001 |
班次 |
|
學分 |
2 |
全/半年 |
全年 |
必/選修 |
必帶 |
上課時間 |
星期三3,4(10:20~12:10) |
上課地點 |
共311 |
備註 |
限學士班三年級以上 且 限本系所學生(含輔系、雙修生) 且 限國際學生 總人數上限:20人 |
Ceiba 課程網頁 |
http://ceiba.ntu.edu.tw/1041CHIN3019 |
課程簡介影片 |
|
核心能力關聯 |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
課程大綱
|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
課程概述 |
本課程為中文系國際學士班必修課,全學年將以古典詩為範疇,依時代順序,連貫性選讀漢初至晚唐之名篇佳作;並結合歷代文化、歷史背景與詩人生平經歷,引導學生深入欣賞、理解古典詩歌文本及相關知識。上學期選讀兩漢魏晉詩作,下學期則選讀唐詩。 |
課程目標 |
本課程期能增進外國學生對於中國古典文學、文化的瞭解,藉由欣賞古典詩,深度了解精緻的文學語言形式,及其底蘊的中國人文精神與文學、文化傳統,累積素養。其次,期能幫助學生跨越「古文」的語言隔閡,領略詩歌意境之美,培養其審美、鑑賞能力。此外,課堂上的討論一方面旨在提升國際學生之中文口語表達能力;另一方面,亦藉由問題的提出,期能養成學生發掘問題、多加思考的習慣,甚或對於不同的生命情境,產生瞭解與同情。 |
課程要求 |
1. 同學請按照上表「預定篇目」,在每次上課前事先預習,以跟上進度、回答問題。
2. 除了教師講授之外,上課時請全班同學回答或討論問題,將是課程進行的方式之一。請同學發言亦等同點名,回答者可加學期成績一分,(同一問題一人最多加一分),缺席者扣學期成績一分,出席但不願發言者則不加分亦不扣分。此項成績總分為10分,但期末若需全班調分,發言踴躍、出席率高者,可獲得較高的調分比例。
3. 考試不可使用任何方式作弊,作業亦不可抄襲,引用需註明出處。(寫出參考哪些書籍或網址)。作弊、抄襲者一律零分。
4. 期初自傳:
請同學於10/14(三)前,繳交期初自傳一篇,內容須包括以下三段:
(1)自我介紹:如來自哪裡?學習中文幾年?興趣、嗜好、未來計畫…等等。去年
有修過「中國文學史一」,交過自傳的同學,這段可以談談來台灣之後的學習、生活經驗與感想。
(2)最喜歡的中國詩人或詩歌:請寫下你最喜歡的古代中國詩人,或最喜歡的幾首
詩,並說明喜歡他們的理由。
(3)對本課程的期待或擔憂:希望在此課程中學到什麼?或是覺得自己對於古典詩
歌的知識,最不足、擔心的地方有哪些?
5. 期末報告:
請於12/23(三)之前,繳交期末報告一篇,報告內容如下:
(1)報告主題:請選擇、介紹一首自己國家的詩,(以本國語言寫作的詩,詩人可以不是本國人),再和一首中國古典詩歌(非現代詩)加以比較。兩首詩的時代不限,但是題材必須相同,例如都是愛情詩、思鄉詩…等。
(2)報告格式:請以word或其他文書軟體寫作書面報告,內容包含以下部分:
Ⅰ.翻譯:請列出你選擇的母語詩,再把它翻譯成中文。
Ⅱ.分析:請分析這首母語詩有哪些內容或藝術上的特色?在本國詩歌或文學史上有什麼特別的意義或地位?你為什麼喜歡它、選擇它作為報告主題?
Ⅲ.比較:和你選擇的中國古典詩比較,在兩者題材相同的前提下,兩首詩有哪些相同或不同的地方?(如表現手法、抒情內涵、語言形式…等)你覺得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不同?
(3)口頭報告:第16週上課時(12/30),請每位同學上台簡單報告(2)的內容,時間為5-8分鐘,和全班同學分享你選的母語詩,以及和中國古典詩的比較。口頭報告的前一週(12/23以前),請將書面報告寄給老師:shenfanyu@ntu.edu.tw,以便製作講義,在口頭報告時發給同學。
(4)成績評定:本項成績分為書面報告與口頭報告成績,前者由老師評分,佔學期成績15%;後者由同學當場互評,佔學期成績10%。
|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
|
Office Hours |
|
參考書目 |
王立:《中國古代文學十大主題-原型與流變》(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0)
王國瓔:《中國文學史新講》(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06)
王鍾陵:《中國中古詩歌史》(江蘇教育出版社,1988)
宇文所安(Stephen Owen)著,陳引馳、陳磊譯:《中國「中世紀」的終結:中唐文學文化論集》(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7)
宇文所安(Stephen Owen)著,賈晉華譯:《初唐詩》(北京:三聯書店,2005)
宇文所安(Stephen Owen)著,賈晉華譯:《盛唐詩》(北京:三聯書店,2004)
呂正惠:《詩詞曲格律淺說》(臺北:大安出版社,1991)
柯慶明:《中國文學的美感》(臺北:麥田出版社,2000)
方瑜:《唐詩論文集及其他》(臺北:里仁書局,2005)
孫康宜著,李奭學譯:《晚唐迄北宋詞體演進與詞人風格》(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4)
高友工:《唐詩的魅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傅剛:《魏晉南北朝詩歌史論》(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
葉嘉瑩:《迦陵談詩》(台北:三民書局,1999)
葛曉音:《八代詩史》(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9)
葛曉音:《山水田園詩派研究》(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3)
趙敏俐:《漢代詩歌史論》(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
歐麗娟選注:《唐詩選注》(臺北:里仁書局,2004)
蕭滌非:《漢魏六朝樂府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
戴君仁編:《詩選》(臺北:文化大學出版部,1981)
聶永華:《初唐宮廷詩風流變考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
指定閱讀 |
鄭文惠、歐麗娟、陳文華,吳彩娥選注:《歷代詩選注》(臺北:里仁書局,1998),請於第三週前自行準備。 |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
No. |
項目 |
百分比 |
說明 |
1. |
期中考 |
25% |
|
2. |
期末考 |
30% |
|
3. |
期初自傳 |
10% |
|
4. |
期末報告 |
25% |
書面報告15%+口頭報告10% |
5. |
出席率及發言表現 |
10% |
|
|
週次 |
日期 |
單元主題 |
第1週 |
9/16 |
課程說明。漢樂府。 |
第2週 |
9/23 |
漢樂府。 |
第3週 |
9/30 |
漢樂府。 |
第4週 |
10/07 |
漢樂府。 |
第5週 |
10/14 |
漢樂府。交期初自傳。 |
第6週 |
10/21 |
古詩十九首。 |
第7週 |
10/28 |
古詩十九首。 |
第8週 |
11/04 |
古詩十九首。 |
第9週 |
11/11 |
期中考。 |
第10週 |
11/18 |
魏晉詩歌。 |
第11週 |
11/25 |
魏晉詩歌。 |
第12週 |
12/02 |
魏晉詩歌。 |
第13週 |
12/09 |
魏晉詩歌。 |
第14週 |
12/16 |
陶淵明詩。 |
第15週 |
12/23 |
陶淵明詩。交書面期末報告。 |
第16週 |
12/30 |
期末口頭報告。 |
第17週 |
1/06 |
陶淵明詩。 |
第18週 |
1/13 |
期末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