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東南亞文史學堂
Seminar in Southeast Asian literature and History 
開課學期
108-2 
授課對象
 
授課教師
高嘉謙 
課號
CHIN3036 
課程識別碼
101 34590 
班次
 
學分
3.0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二3,4,5(10:20~13:10) 
上課地點
 
備註
A3:世界文明
總人數上限:100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1082CHIN3036_South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南方,對於台灣,從來不僅僅是一個地理方位的辨識。它有自身的歷史和地緣政治脈絡。從東亞-東南亞的歷史地緣政治而言,荷蘭人曾在南台灣建立熱遮蘭城,西班牙佔領北台灣淡水,標誌了西方殖民勢力,取道南方,直接將台灣置入龐大的南海貿易網絡。明鄭時代,鄭成功在台灣的抗清勢力,多方經營從日本長崎、福建、台灣與南洋各處的帆船貿易,正式開啟了南海世界對台灣的意義。海洋台灣,有著台灣自身不能忽視的南方知識脈絡。
因此,東南亞文史議題的討論,有助於擴展學生對東南亞各國文化與歷史發展型態的理解,跨出東亞地域,從而認知多元族群、文化和生態,深入東南亞華人生存和文化生產的歷史脈絡,透過文學、歷史、社會與文化的多元解析與閱讀,理解華人和其他族群遷徙、離散和歷史想像的歷程。
學堂的設置,旨在調動不同專業之師資,導入多元面向的接觸視野,以期深化並開拓青年學子的人文新視野,建立較完整的知識圖譜。
本課程之設計,可視為政府新南向政策下,對東南亞歷史、文學與文化知識建制的一環。結合科技部〈南向華語與文化傳釋〉計劃,支援跨國學者講座,著眼東南亞知識人才培育,展開台灣與東南亞世界關於在地文化、社會歷史思潮的引介,培育年輕學子對東南亞知識的掌握。
 

課程目標
一、 經由代表性東南亞議題,透過文化、歷史與文學文本的介紹和選讀,培養學生更能精確掌握東南亞世界的在地文化、社會歷史思潮,同時加強對相關文獻的認識與解讀。
二、 藉由小組討論,分組收集和研讀文本和歷史文獻,在文學、文化和歷史的雙向脈絡認識東南亞的歷史文化生態與生產。藉由上台報告,訓練學生資料收集、解讀、獨立思考與表述的能力。
三、 透過各類文學、文化和歷史主題的關懷和理解,擴大學生的社會認識、人生觀察和歷史省思。
 
課程要求
1. 閱讀課程規定教材,以及延伸閱讀的材料,以回應每週的課堂討論。其中不少材料屬於專題論述,每週討論均會觸及和闡釋相關議題,學生務必預習才可能參與討論。
2. 每週授課的主要議題已列出,教師將帶領學生進行細讀、分析關鍵文本和概念,同時引領學生對相關問題脈絡進行思辨。學生必須提出個人感想和疑問,同時在教學網頁的討論版進一步發表心得,帶動更多學生參與,提供學習樂趣。
3. 相關延伸閱讀篇章將影印給學生,或以檔案方式陳列於課程網頁,方便學生課後下載閱讀。
4. 規定教材和延伸閱讀材料,將是學生分組呈現報告的重要參閱資料。每小組定期討論和分配報告工作,都必須回應和參考課程規定的閱讀材料,以及設定討論的議題。
5. 在課程閱讀材料設定的議題內,學生需要另外查找東南亞歷史、社會和地景知識,以便更能投入參與每週的討論課,以及更完整製作小組報告成果。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另約時間 備註: 電郵約定 
指定閱讀
待補 
參考書目
Hillary P. Rodrigues (2016). Introducing Hinduism (London: Taylor & Francis
Ltd)
孔遠志〈中華、馬來文化交流的又一歷史見證——漢語中的馬來語借詞〉(香港:南島出版社,
2000),頁355-366。
王德威:《華夷風起》(高雄:中山大學,2015)。
王德威〈華夷之變:華語語系研究的新視界〉,《中國現代文學》第 34 期(2018.12),頁 1-
28
王賡武著,姚楠編譯:《南海貿易與南洋華人》(香港:中華書局,1988)。
伊莉莎白‧皮莎妮 《印尼 etc.:眾神遺落的珍珠》(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15
何國忠:《馬來西亞華人:身份認同、文化與族群政治》(吉隆坡:華社研究中心,2002)。
李如龍《東南亞華人語言研究》(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9)。
佩特‧洛姆, 柯琳‧馮‧艾禾拉特, 欽昂埃《緬甸詩人的故事書》(台北:遠流,2018)。
邱克威,<“大華語”形勢下之區域詞彙協調——評議馬來西亞“舞獅”與“獅子舞”之爭>,《語文建設
通訊》第103期,2013年05月。
邱克威《馬來西亞華語研究論集》(吉隆坡:華社資料研究中心,2018)。
施勒伯格《印度諸神的世界》(上海:中西書局,2016)
約翰•湯姆生(John Thomson) 《十載遊記:現代西方對古東亞的第一眼:麻六甲海峽、中南半
島、臺灣與中國》(台北:網路與書出版,2019)
高嘉謙:〈十九世紀末的馬華離散詩學〉,《馬來西亞華人研究學刊》第13期,2010年,頁3~
18。
高嘉謙:〈城市華人與歷史時間:梁文福與謝裕民的新加坡圖像〉,龔顯宗、王儀君、楊雅惠主
編,《移居、國家與族群》(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2010),頁215-
243。
張錦忠:《馬來西亞華語語系文學》(吉隆坡:有人,2011年)
梁志明等 《古代東南亞歷史與文化研究》(北京:崑崙出版社,2006)
莊華興〈戰後馬華(民國)文學遺址:文學史再勘察〉,《臺灣東南亞學刊》11 卷 1 期
(2016.04),頁 7-30。
陳中和《馬來西亞伊斯蘭政黨政治》(吉隆坡:策略资讯研究中心,2006)
陳志明 1984 〈海峽殖民地的華人——峇峇華人的社會與文化〉,《馬來西亞華人史》,167-
200。雪蘭莪:馬來西亞留臺校友會聯合總會出版。
黃賢強〈族群、歷史、田野:一個客家集團的跨域研究〉,收錄於黃賢強主編《族群、歷史與文
化:跨域研究東南亞和東亞(上冊)》(新加坡:八方文化創作室,2011),頁55-69。
黃賢強〈棉蘭華人族群社會與領導階層〉,收錄於黃賢強主編《中國與東南亞客家》(新加坡:八
方文化創作室,2018),頁207-230。
黃錦樹:〈神州:文化鄉愁與內在中國〉,《馬華文學與中國性》(台北:元尊,1998),頁
219-298。
黃錦樹:〈馬華文學與(國家)民族主義:論馬華文學的創傷現代性〉,《中外文學》,34卷8期
(2006年1月),頁175-192。
黃錦樹:《華文小文學的馬來西亞個案》,(台北:麥田,2015)
廖文輝《馬來西亞:多元共生的赤道國度》(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19)
黛芬妮‧史藍克《緬甸:追求自由民主的反抗者》(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16)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No.
項目
百分比
說明
1. 
閱讀心得報告 
40% 
 
2. 
期末成果 
30% 
 
3. 
課堂參與和討論 
30%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3/03  課程簡介和說明 
第2週
3/10  認識印度教,看懂印度廟
支援講師:陳亞才(馬來西亞著名文史工作者、元生基金會執行長) 
第3週
3/17  印尼伊斯蘭與穆斯林消費文化:小說、電影與時尚
支援講師:邱炫元(政大社會系助理教授) 
第4週
3/24  播映廖克發電影《菠蘿蜜》 
第5週
3/31  影像中的華人身影:以《螢火》、《不即不離》、《菠蘿蜜》為例
支援講師:廖克發(馬華導演) 
第6週
4/07  義山墓碑中的南洋華人文化與生活面貌
支援講師:白偉權(馬來西亞新紀元大學學院助理教授) 
第7週
4/14  Penang Hokkien Dialect——話語間的鄉愁
支援講師:楊迎楹(馬來亞大學中文系高級講師) 
第8週
4/21  語言當中的身體疆界
支援講師:高俊耀(劇場導演、編劇兼演員) 
第9週
4/28  新加坡百年福建音聲與城市記憶
支援講師:黃文車(國立屏東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第10週
5/05  印尼棉蘭的華人社會、歷史與文學——從「閩南王」和「客家后」談起
支援講師:黃賢強(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第11週
5/12  當代緬甸詩歌的書寫形態與潘朵拉之創作
支援講師:潘朵拉(緬甸女詩人)、罕麗姝(《緬甸詩人的故事書》譯者) 
第12週
5/19  當我談「我的國家」時,我說的其實是...:華裔新移民的國族想像與身分認同
支援講師:李佩香(南洋臺灣姊妹會理事長)、 洪滿枝(南洋臺灣姊妹會監事)、
胡頎(《餐桌上的家鄉》作者) 
第13週
5/26  砂拉越的土地和人民
支援講師:吳益婷(馬來亞大學中文系高級講師) 
第14週
6/02  從馬來西亞華語到全球華語
支援講師:邱克威(廈門大學馬來西亞分校中文系助理教授) 
第15週
6/09  有華文文學嗎?
支援講師:黃錦樹(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文系
教授) 
第16週
6/16  南洋故事:慢船到臺灣
支援講師:王德威(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系講座教授) 
第17週
6/23  課程總結與成果驗收 
第18週
6/30  線上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