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名稱 |
亞洲共同體:東亞文學與文化 One Asia: East Asian Literature and Culture |
開課學期 |
104-2 |
授課對象 |
學程 經典人文學程 |
授課教師 |
梅家玲 |
課號 |
CHIN5058 |
課程識別碼 |
101 52600 |
班次 |
|
學分 |
3 |
全/半年 |
半年 |
必/選修 |
選修 |
上課時間 |
星期五3,4,5(10:20~13:10) |
上課地點 |
博雅201 |
備註 |
領域:文學。 總人數上限:120人 外系人數限制:80人 |
Ceiba 課程網頁 |
http://ceiba.ntu.edu.tw/1042CHIN5058_MEI |
課程簡介影片 |
|
核心能力關聯 |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
課程大綱
|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
課程概述 |
東亞的「跨地域」研究視角,是當前人文學界的共識之一,在東亞的視角下,文學作品與文化、知識生產與傳播的個案研究成為了學界關注的對象。本課程希望藉由「亞洲共同體」概念的引入,一方面著重「東亞」概念的歷史演變,更希望透過具當代性的視角,重新描繪亞洲文化的流動版圖,深化學生對「東亞文學與文化」此一主題的認知與思辨,是本課程將著力之處。
本課程將根據此教學理念,分成三大主題:「書寫與想像:文學生產與族群認同」、「經典與傳承:東亞思潮與人文精神」、「影視與消費:亞洲電影與流行文化」。本課程為系列講座課程,將邀請相關研究領域的國內外學者專家,以三大主題為發展軸線,經由講演與課後延伸出種種值得思考的議題與面向,亦藉由主題間的連貫,交錯比對不同地域、國家、語言、文化系統之間影響、受容的關係。
在做法上,本課程將運用TA制度,讓系列講座課程的主題能夠彼此連貫,並由TA帶領學生針對課程及其衍生問題作討論,學習如何思索、提問、表達與批判。藉由同儕的交流,改變學生的學習態度及對知識的看法,並引導學生觀察當前的東亞社會情境,觀察特殊的文化現象,以訓練學生的思辨能力,拓展多元而開闊的學術視野。
|
課程目標 |
在全球化時代下,如何跳脫單一國家的視野框架,以更為宏大的「亞洲共同體」的視角,思考「東亞」歷史、文學與文化生成、交流的相關問題,並培養同時具有在地與宏觀視野的人才,是本課程的目標之一。讓學生思考「文學」、「文化」時,跳脫單一媒介、地域與語言的認知,理解東亞間複雜而彼此連動的文化紐帶。以「亞洲共同體」此一具有當代性的視野,重新觀視當前亞洲複雜的文化現象,培養同時具備歷史觀、人文關懷、創意思考的青年人才。具體課程目標與預期成效可簡要歸納成以下三點:
(一)透過「亞洲共同體」的概念,引導學生就當代東亞文學與文化發展進行了解,培養宏觀的知識視野與國際觀;
(二)培養學生的人文關懷與感知、思辨、想像、創造與審美的能力;
(三)藉由討論課與團體作業之設計,訓練學生表達、溝通與團隊合作的能力。
|
課程要求 |
本課程分為講者講授與小組討論兩個部分,並且注重「課前預習」與「課後複習」的主動參與。
(一)作業的要求:
1. 「每週課後心得」:當周討論課結束後的一周內,於CEIBA討論區上發表至少50字的心得;不超過12次。
2. 「每週創作評論作業」:學生須要根據課程內容與閱讀文本進行延伸思考,撰寫反饋;形式創作或評論不拘,字數以1000字為原則;2篇。
3. 「期中成果展演」:這是一項團體作業,學生必須針對課程內容設計一次展演(形式可以是戲劇、多媒體動畫、圖像展覽等等)。
4. 「期末個人作業」:題目於課堂上另行公布。
(二)評分方式:
1. 團體作業30%,小組期中成果展演,5/22(日)展演
2. 個人作業40%,包含學期間兩次「每週創作評論」(20%)、期末個人作業(20%)
3. 課程參與與討論20%,包含出缺席、課程參與度、CEIBA討論區「每週課後心得」
4. 小組成員互評10%
[特別注意]
*本課程要求出席率,會點名。
**本課程需於5/22(日)進行期中展演,每位同學皆需出席,請欲選課同學衡量自身時間。 |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
|
Office Hours |
|
參考書目 |
待補 |
指定閱讀 |
待補 |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
No. |
項目 |
百分比 |
說明 |
1. |
團體作業 |
30% |
小組期中展演,5/22(日)進行展演 |
2. |
個人作業 |
40% |
包含「創作評論」(2次)20%;期末個人作業(6/3繳交)20% |
3. |
課程表現 |
20% |
包含出席率、課堂討論、網路討論(每周課後心得)等 |
4. |
小組成員互評 |
10% |
|
|
週次 |
日期 |
單元主題 |
第1週 |
2/26(五) |
亞洲共同體課程導論(台灣大學 梅家玲 教授) |
第2週 |
3/04(五) |
「從東亞出發思考」新視野的理論基礎 (台灣大學 黃俊傑教授)
|
第3週 |
3/11(五) |
「春香傳」的三國演「藝」(韓國漢陽大學 吳秀卿教授) |
第4週 |
3/18(五) |
臺灣當代紀錄片 (中興大學 邱貴芬教授) |
第5週 |
3/25(五) |
我們跑到哪裏去?——東亞諸城市的青年文化與青少年的心理:動漫、輕小説、cosplay以及村上春樹(早稻田大學 千野拓政教授) |
第6週 |
4/01(五) |
溫書假 |
第7週 |
4/08(五) |
臺灣電影中的日本想像 (台灣大學 廖咸浩教授) |
第8週 |
4/15(五) |
「一起去人少的地方找寶藏:東南亞與我」 (張正先生/廖雲章女士) |
第9週 |
4/22(五) |
新馬電影與文學的歷史記憶 (台灣大學 高嘉謙教授) |
第10週 |
4/29(五) |
霧中的悄悄話--馬華文學與小民國 (中山大學 張錦忠教授) |
第11週 |
5/06(五) |
從韓流看韓國的社會與文化(東吳大學 何撒娜教授) |
第12週 |
5/13(五) |
東南亞華文詩歌中的身分認同與多元文化 (台灣大學 洪淑苓教授) |
第13週 |
5/20(五) |
「五四」在香港 (香港城市大學 陳學然教授) |
第13週 |
5/22(日) |
期中展演(周日全天,另借展演場地) |
第14週 |
5/27(五) |
文字與影像的可能性:《劉以鬯:1918》與《也斯:東西》的電影實驗 (導演 黃勁輝 先生) |
第15週 |
6/3(五) |
亞洲共同體的願景 (亞洲共同體基金會 佐藤洋治理事長) |
第16週 |
6/10(五) |
端午節放假 |
第17週 |
6/17(五) |
課程總結與頒獎 |
第18週 |
6/24(五) |
期末考週(不上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