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大學國文:文化思想與寫作(一)
College Chinese: Culture, Thought and Writing (Ⅰ) 
開課學期
109-1 
授課對象
 
授課教師
蔡璧名 
課號
CHIN8014 
課程識別碼
101 80120 
班次
23 
學分
3.0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必修 
上課時間
星期五7,8,9(14:20~17:20) 
上課地點
普503 
備註
總人數上限:35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1091CHIN8014_23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所屬領域:
課程名稱副標題:大學國文一:〈醫、道經典選讀(一):當《莊子》遇見《黃帝內經》〉

黑夜裡,我們都在尋找那顆北極星。
像一顆恆長閃爍的北極星高掛夜空中,如果一位才德兼備的君子能夠執政,那麼將帶給天下百姓何等安適而富足的生活!《論語.為政》篇說:「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所以血脈裡流淌著儒家精神的儒者,莫不期盼聖王的出現,並期許自我:「學而優則仕」,期望自身能夠拯飢扶溺、胸懷天下蒼生。儒家思想為中國文明燃亮第一道曙光,使得被儒家思想衣被、影響著的東亞文化,多少都繼承這種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燃燒自己、照亮別人,捨生取義、義無反顧的大愛精神。
而當儒者為家國天下,可以置個人生死於度外,為天下太平,可以任憑自身心情、體況疲累不堪、攪擾難平,甚至燃成灰燼時,道家思想又為我們點亮中國文明的第二道曙光,指出內在於個人生命的潛能,告訴我們依循何等心身法則。透過執簡馭繁的實踐工夫,即能揭露、重現自我生命中可以長養、擴充、不斷升進的心情體況,使我們有足夠的能力守護、主宰個人生命。就像黑夜裏指引著行人的北極星,指引寄身天地間的你我,如何走過風雨天晴,走過求學路、職場、情場,在人間的長夜裡兀自閃爍、無傷。
先秦的儒、道經典,彷彿月映萬川。後世之哲學、醫學、文學、音樂、武術、體育、建築、工藝、美術、政治、經濟、社會等諸多文化面向,無不演繹、摹寫其迹。以太極圖為喻,儒家若是雙鯉中浩然坦蕩的白,道家則是玄冥神妙的黑。本課程將聚焦先秦道家、醫家傳統,以半年韶光,遡游從之,尋訪《莊子》與《黃帝內經》之流中歷歷如繪的體道論述。無論是道家抑或醫家文化,均不該止步於學術場域,而應紮根於知識分子的心裡,並茂密於市井小民的舉手投足之間。文化一旦只能從博物館探訪,或自古史研究中考掘,則後人固然仍可堂而皇之地宣稱其為「四大古文明之一」,然束之高閣的同時,無異宣判文明之凋零。──一定要保住文化的種子,讓她在明春來臨時復育、開花。不管種子僅剩幾顆,而土地何其遼闊……。
有真人而後有真知。(《莊子‧大宗師》)
真人是誰?我又是誰?與此相關的喪「我」、忘「身」、墮「枝(肢)體」,其工夫在心、抑在身?是崇本(指心)、舉末(謂身)?抑工夫雙軌?──是單用「心」就能忘卻自己的身體,抑或猶待身體本身的積極參與?倘身體在工夫過程中確實不可或缺,其角色究竟如何?十九世紀末葉以降,國人對子學的研究大多聚焦於心性論,且似將心性論視為只是一套理性思辨的產物。換言之,是重視純然心靈與思想層面,而忽略了傳統子學在身體層面的深厚基礎。然而,如果只是著重腦袋活動,並偏於此來理解傳統所謂的「心」,恐怕不能全面掌握先秦諸子之要旨。
我們勢將修正所謂「傳統東方哲學的自我知識」乃是「個人對於自己心靈狀態(mental states)的知識」此一看法。所謂意識(consciousness)、心靈現象(mental phenomena)狀態的知識,並不足以說明《莊子》乃至整個傳統東方哲學之「自我知識」的內涵;而這種對於傳統東方哲學知識內容與類型的不適當詮解,恐怕也是致使這類哲學理論更趨向於個人主觀認定、更加無法證實與分享的主要原因。探究《莊子》、《黃帝內經》書中專家與生手的課題,將更加彰顯非語言性的身體感和技藝,乃是人類重要的「知的方式」;而這種難以言詮、無法單用文字來完成傳遞任務的技能,且是傳統東方哲學(尤其道家傳統、醫家傳統等)實作(practice)的要素。
道家經典向多言外之意、絃外之音,然要曉暢其神祕輕妙的玄黑,捨文本章句,將無所由徑。是以本課程將選讀《莊子》內七篇與《黃帝內經·素問》章句。醫道同源之說,由來已久。倘我們將《黃帝內經》與其所代表的「醫家」傳統,擺脫過去「方伎之流」的成分標籤,重新尋繹其間可能蘊含的思想資源,那麼《黃帝內經》所揭露的古代身體觀,將可以使我們對道家思想中的體道論述,有更整全而具體的掌握。
透過《莊子》、《黃帝內經》的相參互詮與聚焦對話,簡介道家、醫家「傳統」之身體經驗、動作姿勢與心靈典範。與「當代」對比,當可釐清兩造知識與觀念內容的差異,進而省思:道家與醫家傳統文化在現代生活中逐漸消亡,將對個人心身、養生保健產生何等影響與得失。而這種由知識分子對勘「傳統」與「現代」所進行的反思,很可能使固有傳統文化重新為人注目、操作並養成慣習,甚至自此影響社會風潮之更迭及文明時尚的變遷。
 

課程目標
本課程之目的主要可以概括為三點:
一、經由代表性作品的選讀,使學生對中國的人文傳統有深一層的認識。
二、經由對經典性文獻的研討分析過程,使學生熟悉人文思維的程序與方法。
三、經由口頭討論與寫作練習,一方面增長學生的思考以及文字的表達能力,一方面促進學生對於一己生命的自覺,而導向成熟人生觀的建立。
 
課程要求
上課方式以講授為主,習作討論為輔。熟悉講授章句,為修習本班課程之基礎要求。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指定閱讀
待補 
參考書目
蔡璧名:《身體與自然──以《黃帝內經素問》為中心論古代思想傳統中的身體觀》,臺北:臺灣大學
文史叢刊,1997年。
王叔岷:《莊子校詮》,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8年。
陳鼓應:《莊子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
楊儒賓:《儒門內的莊子》,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16年。
蔡璧名:《形如莊子、心如莊子、大情學莊子:從生手到專家之路》,臺北:聯經出版社,2018年。
蔡璧名:《正是時候讀莊子:莊子的姿勢、意識與感情》,臺北:天下雜誌出版社,2015年。
蔡璧名:《莊子,從心開始》,臺北:天下雜誌出版社,2016年。
蔡璧名:《人情:正是時候讀莊子二》,臺北:天下雜誌出版社,2017年。
蔡璧名:《勇於不敢,愛而無傷:莊子,從心開始二》,臺北:天下雜誌出版社,2018年。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