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大學國文:閱讀與寫作(一)
College Chinese: Reading and Writing (I) 
開課學期
109-1 
授課對象
 
授課教師
邱怡瑄 
課號
CHIN8016 
課程識別碼
101 80130 
班次
12 
學分
3.0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必修 
上課時間
星期二8,9,10(15:30~18:20) 
上課地點
普504 
備註
總人數上限:22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1091CHIN8016_12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本本課程隸屬「大學國文」之「閱讀與寫作」領域。經由分層單元之引導,夾雜閱讀與寫作練習,漸次完成「自我書寫」、「評論寫作」、「專題企畫寫作」及「自由寫作」等不同類型的深度思辨寫作成果。課程除「閱讀與寫作」的共同導論課程外,亦分四大單元。第一單元「象徵及隱喻」介紹文學語言的構思與傳達,期許學生熟習兼具文學性與應用性的書寫方法,並由此概念之啟發,進一步完成文學性或應用性的「自我書寫」。第二單元「評論寫作」,意在引導學生藉由對生活現象、空間權力議題之思辨,結合論述寫作、邏輯論辯的撰寫訓練,完成具思辨性和邏輯的論述文字。第三單元「企劃寫作」主要以「社群、族群、人群」議題為核心關懷,以「協同型企劃寫作」的討論課程與分組報告為執行方式,協助學生撰寫人物專訪、專題報導或具社會學、文化研究潛力的分析型學院報告。「自由寫作」部分,則規定學生參加「文章競寫」或任一文學獎之投稿,學生可利用信件或課餘時間,與老師或助教進行寫作諮詢。 

課程目標
國文課程目標與說明
一、大一國文教學目標:
1. 藉由實作與討論,使學生能逐步掌握議論、說明、描寫、敘事或抒情等各種類型的寫作要點。
2. 訓練學生邏輯推理、議題分析的基本技能,熟悉轉化知識或日常經驗的論述和表逹能力。
3. 通過各種代表性文本的精讀、解析及詮釋,加強學生的人文思維與涵養。
4. 以議題為導向,充實文體知識,使學生熟習各類文篇之主題類型、篇章結構與修辭方法。
二、閱讀與寫作之課程目標
「閱讀與寫作」課程希望通過引導式的閱讀及討論,使學生掌握文學書寫與應用書寫的不同模式與寫作策略,並能適度調整結合。另外通過文本導讀、討論引導,期許學生能以多元媒介的「閱讀」模式(包括文學作品、報導評論、學術論文及影視製作),關心自己所身處的「空間」與「社會」,並完成具思辨性的閱讀及書寫、論述與表達作業。 
課程要求
一、請至ceiba閱讀課程閱讀材料,並按課程安排完成作業。
二、無故缺席三次以上者,出席成績以50%計算。如有特殊事由請假,請以電子郵件事先知會教師,並說明理由。
三、本課程以分組討論與團體課堂討論交錯進行,分組報告均應繳交投影片檔案與小組分工紀錄表。
四、本課程上學期參與學校之文章競寫活動,視為一次作業。學生亦可以台大文學獎或其他文學獎的文學創作作品替代之。唯欲繳交創作作業者,應於第七周課程前以書面向老師申請,並除作品外,提交創作自述150字以上說明創作理念。
五、個人作業逾期繳交者,視情況酌予扣分。抄襲者,不予計分。如需引用網路資料、期刊論文或他人意見,需註明出處,不得有違反著作權或學術倫理之情事。
六、期末團體報告必須繳交紙本及投影片,並以專題展演方式在課堂發表。占總成績30%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備註: 每周二為主,或另外來信與教師或助教討論 
指定閱讀
教師自編講義,課程內容會上傳至CEIBA網站上 
參考書目
教師自編講義。
(一)理論與評論
哥德夏(Jonathan Gottschall),《故事如何改變你的大腦》,台北:木馬文化,2014。
鄭國威,《知識內容寫作課:寫一篇真材實料的網路爆紅好文章》,台北:創意市集,2018。
郭力昕,《真實的叩問:紀錄片的政治與去政治》,台北:麥田出版社,2014。
(二)文學文本
龍瑛宗,《龍瑛宗全集》,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06。
林文月,《飲膳札記》,臺北,洪範,1999。
白先勇,《臺北人》,臺北,爾雅,1983。
黃春明,《等待一朵花的名字》,臺北,聯合文學,2009。
林立青,《做工的人》,臺北:寶瓶文化,2017。
林立青,《如此人生》,臺北:寶瓶文化,2018。
陳又津,《準臺北人》,臺北,印刻,2014。
Liglav A-wu(利格拉樂.阿[女烏]),《祖靈遺忘的孩子》,台北:前衛出版社。
紀錄片:Joshua Oppenheimer導演 ; Signe Byrge Sørensen製片,《殺人一舉 The act of killing》,2016
(三)、研究報告、學術論文、研究專著
范銘如,《空間/文本/政治》,臺北:聯經:2015
徐明松,《王大閎──永恆的建築詩人》,臺北,木馬,2007
顧敏耀,〈同志運動的彩虹基地—台灣第一家同志書店:「晶晶書庫」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文所論文集刊》,2002年7月,頁125-146。
駱明慶,〈誰是台大學生?性別、省籍與城差異〉、駱明慶,〈誰是台大學生?性別、省籍與城差異〉、〈誰是台大學生?(2001-2014)-多元入學的影響〉
許雅斐,〈刑法第二三五條的法律效力:從晶晶書庫案談起〉,《臺灣社會研究季刊》83期,2011年8月,頁293-312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No.
項目
百分比
說明
1. 
出席 
20% 
無正當程序缺席超過三次者本項成績為50% 
2. 
課堂參與及討論 
20% 
 
3. 
作業 
30% 
 
4. 
期末展演 
30%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9/15  課程導論I敘事、分析與評述
搭配單元:隱喻、象徵與文學
閱讀文本:村上春樹,〈我永遠站在雞蛋的那一邊〉
作業一
自我書寫:說我的故事
請運用象徵與隱喻的技巧,寫一篇自己的故事 
第2週
9/22  課程導論Ⅱ邏輯、推理與論辯
搭配單元:隱喻、象徵與文學
閱讀文本:莫言,〈說我的故事〉 
第3週
9/29  導論Ⅲ文學寫作vs應用寫作
閱讀文本:龍瑛宗,〈植有木瓜樹的小鎮〉
小組討論:〈植有木瓜樹的小鎮〉中的象徵分析 
第4週
10/6  論點摘要與重述:練習摘要論文論點,並試著摘要。摘要須以直述性文字與文學性描寫兩種方式並陳。
搭配文本:駱明慶,〈誰是台大學生?性別、省籍與城差異〉、
駱明慶,〈誰是台大學生?性別、省籍與城差異〉、〈誰是台大學生?(2001-2014)-多元入學的影響〉 
第5週
10/13  單元二:評論寫作
從分析象徵到形成論述
閱讀文本:林文月〈蘿蔔糕〉、黃春明〈屋頂上的番茄樹〉、韓良露〈潤餅的故事〉 
第6週
10/20  單元二:評論寫作從觀察現象到提出質疑案例分析:晶晶書庫、彩虹社區爭議與田啟元事件 顧敏耀,〈同志運動的彩虹基地—台灣第一家同志書店:「晶晶書庫」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文所論文集刊》,2002年7月,頁125-146許雅斐,〈刑法第二三五條的法律效力:從晶晶書庫案談起〉,《臺灣社會研究季刊》83期,2011年8月,頁293-312 
第7週
10/27  單元二:評論寫作
小組報告:「一張照片的反思」
以分組報告形式,報告由日常生活中一張照片引起的「現細分析」、「細節討論」與、「反思論點」 
第8週
11/3  單元二:論述寫作提出論點與形成論述閱讀文本:范銘如,〈空間、身分與敘事〉、〈臺灣戰後初期的空間改造〉收入《空間/文本/政治》(臺北:聯經:2015)

補充:攝影師布列松散文:決定性瞬間 
第9週
11/10  期中考:請繳交作業二以生活空間中的權力問題為題材,書寫一篇評論文字單元三:企劃寫作紀錄片觀賞《殺人一舉》或《沉默一瞬》搭配文本:郭力昕,《真實的叩問:紀錄片的政治與去政治》 
第10週
11/17  本周前請上傳作業二(文章競寫或文學獎參賽作品)
企劃寫作:族群書寫
林立青,《做工的人》選讀 
第11週
11/24  課堂輔助演講

時間:2020年11月24日

地點:普通大樓504教室

講題:跨媒介的空間閱讀:影像、建築、敘事

主持人:邱怡瑄

主講人:楊子樵(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助理教授)

參與方式:「自由入場」或「須向該班老師報名」

開放旁聽,但須向任課老師報名chiuyhs@ntu.edu.tw

附件:(若有講座海報或相關資料亦請提供) 
第12週
12/1  單元三:企劃寫作
族群書寫:陳又津《準台北人》、白先勇《臺北人》選讀、利格拉樂‧阿[女烏]《祖靈遺忘的孩子》選讀 
第13週
12/8  單元三:企劃寫作
作業三:以「被遺忘的人物」、「被遺忘的族群」為主軸提出期末展演之採訪或撰寫企畫 
第14週
12/15  課外參訪:王大閎建築巡禮搭配文本:徐明松,《國父紀念館建館始末──王大閎的妥協與磨難》、《王大閎──永恆的建築詩人》 
第15週
12/22  課外參訪:王大閎建築巡禮

搭配文本:徐明松,《國父紀念館建館始末──王大閎的
妥協與磨難》、《王大閎──永恆的建築詩人》 
第16週
12/29  期末發表一:小組專題發表 
第17週
1/5  期末發表一:小組專題發表 
第18週
1/12  期末考、課程結業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