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俠義文學
EMPRISE IN LITERATURE 
開課學期
98-1 
授課對象
 
授課教師
徐富昌 
課號
CHIN1036 
課程識別碼
101 12500 
班次
 
學分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四3,4(10:20~12:10) 
上課地點
共101 
備註
A12:文學與藝術、歷史思維領域。
總人數上限:260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981emprise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俠 義 文 學
一、課程目的
本課程之目的主要可以概括為三點:
1、經由代表性作品的解讀,使學生對中國的人文傳統有深一層的認識。
2、經由對經典與通俗性文獻之研討與分析,使學生熟悉人文思維的程序與方法。
3、經由口頭討論與寫作練習,一方面增長學生的思考以及文字的表達能力,一方面促進學生對於一己生命的自覺,而導向成熟人生觀的建立。

二、課 程 大 綱
武俠小說中的江湖世界是一個游離於正統社會不受政治國家和禮教制約的虛擬社會,是以「俠」、「義」為核心構築的烏托邦式的童話空間。
俠義的題材,自古就是中國傳統小說常見的表現內容。《水滸傳》、《七俠五義》等英雄、俠客傳奇的風靡,則證明了此類題材受歡迎的程度。
在現代通俗小說的門類中,依據題材的畫分,至少可以區劃出五個較具代表性的類型:武俠、言情、歷史、偵探與科幻。其中,武俠小說以「武俠」、言情小說以「愛情」、歷史小說以「歷史」、科幻小說以「科幻」、偵探小說以「奇案」為描摹重點,深受讀者喜愛,分別在不同的時期,引領過一時風騷。基本上,這些類型在中國古典的通俗小說中,都可尋獲淵源,如言情小說與唐代「傳奇」、明末清初以來的「才子佳人」;歷史小說與傳統「演義」小說;偵探小說與明、清的「公案」等皆是。科幻小說相對較晚,約到晚清以後,才在「科學小說」的風潮中,逐漸出現。然而淵源最遠、流傳最久、影響最大,且在內容上「整合性」最強的,則非武俠小說莫屬。
顧名思義,「武俠」係專指憑藉武技主持公道的俠義之士而言。但有趣是,在我國古代文獻與稗官野史中雖有「游俠」、「仁俠」、「義俠」、「豪俠」、「勇俠」、「儒俠」乃至「劍俠」、「盜俠」、「僧俠」、「女俠」種種名目,唯至清末之前,尚未出現「武俠」一詞。其實,「俠以武犯禁」固寓有武俠之義,但「武俠」之成為一個複合詞,卻是日本人的傑作;而輾轉由旅日文、學者相繼採用,傳回中國。(參見葉洪生《武俠小說談藝錄──葉洪生論劍》{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4},頁11。)迨及1915年林紓〈傅眉史〉始冠以「武俠小說」名目,而為社會大眾所認同,沿用至今。
武俠小說始於何時?現在比較統一的看法是起於唐人傳奇。本課程主要以中國傳統文獻的俠義材料及當代通俗俠小說為主要的題材。以下簡單介紹課程主要的材料。

1、先秦俠義文學材料
先秦諸子雖有「談俠」、「說劍」的記載,但僅是論中涉及,不是小說;《列子》載有飛衛與紀昌師徒二人比鬥劍技的故事,也只是武藝相較的一則寓言,與俠無涉。
迨及漢代,司馬遷《史記》中的《遊俠列傳》和《刺客列傳》,寫了朱家、郭解、專諸、聶政等遊俠刺客,有一些類似武俠小說的東西,但那只是傳記文學,也不能稱之為小說。
六朝時志怪小說盛行,內容多是談神說鬼與蒐奇志異,但其中也雜有少量頌揚豪俠勇武之作。如干寶《搜神記》中之少女李寄計斬大蛇及山中無名客代干將莫邪之子復仇的故事,就有俠氣在閃動。但此類豪俠故事不多,情節也比較簡單,當時尚未成氣候。
直到唐人武俠傳奇現象,始具武俠小說的雛型,裡面開始有一些俠氣在閃動。

2、唐人傳奇─武俠小說的始祖
唐代初期及中期的傳奇小說,以神怪及愛情的題材為主,作品甚多,成就極大,但非本課程主題。後期的傳奇小說,則以表現豪士俠客的內容最為出色,如《?髯客傳》、《紅線傳》、《聶隱娘》、《崑崙奴》、《柳氏傳》、《無雙傳》、《霍小玉傳》等。唐人筆記中也有不少武俠故事,段成式的《酉陽雜俎》,康駢的《劇談錄》,所載尤多。
唐人傳奇對後世武俠小說的影響是巨大的,從某種意義上說,唐人武俠傳奇的出現,為中國武俠小說的存在和發展奠定了充實的基礎,稱之為中國武俠小說得鼻祖,是言之成理的。

3、宋人話本及筆記中的武俠故事
在這些宋人話本中,有一部分內容就是寫武俠的,如《楊溫攔路虎傳》、《宋四公大鬧禁魂張》、《汪信之一死救全家》、《史弘肇龍虎君臣會》、《萬秀娘仇報山亭兒》、《鄭使節立功神臂功》。宋人話本絕大部分的武俠故事隸屬於「樸刀」、「桿棒」二類。「樸刀」、「桿棒」類的話本中,有不少水滸英雄的故事。如「樸刀」類的《青面獸》,「桿棒」類的《花和尚》、《武行者》;另一類武俠打鬥以比鬥法術為主,則分屬「靈怪」類和「妖術」類。
宋人筆記中,也有不少類似唐人傳奇的武俠故事。如吳淑的《江淮異人錄》中的《洪州書生》、《李勝》、《張訓妻》;孫光憲的《北夢瑣言》,洪邁的《夷堅志》,亦載有不少此類豪俠故事,如《荊十三娘》、《許寂》、《丁秀才》;《夷堅志》中的《花月新聞》、《俠婦人》、《解洵娶婦》和《郭倫觀燈》等,都是比較有名的武俠筆記短篇。
羅大經的筆記集《鶴林玉露》,內容多為雜記讀書所得,體例在詩話與語錄之間。其中《秀州刺客》一篇,則可看作是武俠小說。

4、明代長、短篇白話武俠小說
中國的武俠小說,在描寫上,一直存在著寫實和幻想兩種傾向,形成為武俠與劍俠兩大類。
武俠以技擊搏鬥為主,屬寫實型;劍俠以飛劍法術為主,屬荒誕浪漫型。這兩種傾 

課程目標
本課程之目的主要可以概括為三點:
1、經由代表性作品的解讀,使學生對中國的人文傳統有深一層的認識。
2、經由對經典與通俗性文獻之研討與分析,使學生熟悉人文思維的程序與方法。
3、經由口頭討論與寫作練習,一方面增長學生的思考以及文字的表達能力,一方面促進學生對於一己生命的自覺,而導向成熟人生觀的建立。
 
課程要求
有以下情況者,不建議修習本課程:
(一)不具浪漫情懷,缺乏想像力者;(二)不喜歡武俠小說者;(三)不喜歡上課者。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每週一 15:00~16:00 
指定閱讀
 
參考書目
一、專書
荒煤主編:《鴛鴦蝴蝶派資料》,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
智春子:《古代武俠小說與中國社會》,北京:中國城市經濟會,1990年。
梁守中:《武俠小說話古今》,臺北:遠流出版公司,1990年。
陳平原:《千古文人俠客夢》,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2年。
淡江大學中文系編:《俠與中國文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3年。
徐斯年,《民國武俠小說奠基人》,南京:南京文學出版社,1994年。
葉洪生:《武俠小說談藝錄》,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4年。
龔鵬程:《大俠》,臺北:錦冠出版社,1998年。
段清波:《刀槍劍戟十八般》,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8年。
劉紹銘,陳水明:《武俠小說論卷》,香港:明河社,1998年。
曹正文:《縱談中國武俠》,臺北:雲龍出版出版社,1998年。
林保淳,葉洪生:《臺灣武俠小說發展史》,臺北:遠流出版社,2005年。
林保淳:《解構金庸》,臺北:遠流出版社,2000年。
易劍東:《武俠文化》,臺北:揚智出版社,2000年。
葉洪生:《天下第一奇書―蜀山劍俠傳探秘》,上海:學林出版社,2002年。
羅賢淑:《劍光俠影論金庸》,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3年。
韓雲波:《中國俠文化》,重慶:重慶出版社,2004年。
王立:《武俠小說文化通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二、學位論文
孫鐵剛:《中國古代的士和俠》,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74年。
黃文棟:《聊齋志異中的游俠問題探討》,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5年。
馮幼衡:《武俠小說與讀者心理需要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76年。
梅清華:《中國文學中的俠》,輔仁大學英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9年。
柯錦彥:《唐人劍俠傳奇及其政治社會之關係》,國立高雄師範學院國文研究所碩士論
文,1982年。
崔奉源:《中國古典短篇俠義小說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3年。
金聖敏:《沈璟義俠記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年。
廖瓊媛:《兒女英雄傳之俠義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
林志達:《唐人俠義小說研究》,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
柯玫文:《三俠五義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
龔青松:《蜀山劍俠傳異類修道歷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1年。
林建揚:《平江不肖生之〈江湖奇俠傳〉、〈近代俠義英雄傳〉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
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楊丕丞:《金庸小說〈鹿鼎記〉之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許彙敏:《金庸武俠小說敘事模式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6年。
羅賢淑:《金庸武俠小說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年。
塗翔文:《中國武俠電影美學變遷研究》,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碩士論文,1998年。
楊清惠:《從原始劍俠到仙俠──古典小說中「劍俠」形象及其轉變》,淡江大學中國文
學系碩士論文,1998年。
陳康芬:《古龍武俠小說研究》,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8年。
曹昌廉:《「閱讀」的當代武俠小說──論當代武俠小說評議與閱讀理論下新的武俠小說
觀》,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鄭美惠:《創業英雄趙匡胤的故事研究》,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9年。
劉鈺芳:《明代話本小說「俠」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
伍怡慧:《王度廬「鶴─鐵」五部曲研究》,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
楊碧樺:《唐代俠詩歌�小說之行俠主題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
劉秀美:《台灣通俗小說研究(一九四九∼一九九九)》,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博士論文,2000年。
李順慧:《〈鹿鼎記〉中韋小寶研究--語言學的角度》,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2000年。
蔡政宏:《神怪與武俠小說之分合演化研究》,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碩士論
文,2005年。
葉燕容:《金庸小說〈倚天屠龍記〉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
論文,2006年。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No.
項目
百分比
說明
1. 
期末考 
60% 
期末考核,採二種方式: 1、正式考試(書面報告,開學公佈考題於網頁上,自行寫作,期末考期間繳交); 2、中短篇武俠小說創作一篇(約3萬至10萬字之間,學期結束前一週繳交)。 以上模式任選其一,需事先登記,佔學期成績60%。 
2. 
武俠會考 
0% 
為增加趣味並兼有點名性質之設計,與成績評量並無直接關係。 
3. 
平時成績 
40% 
課堂表現(含出席、心得作業、參與網頁「討論看板」之討論及回應)。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9/17  01緒論篇─武俠小說的過去和現在 02緒論篇─歷中的俠與小說中的俠
 
第2週
9/24  03緒論篇─俠義精神與行俠動機
04緒論篇─俠的外在樣貌─造像及組成元素
 
第3週
10/01  05緒論篇─江湖的由來及發展演變
06緒論篇─江湖的特徵分析
 
第4週
10/08  07寫作篇─武俠小說的寫作方向
08寫作篇─武俠小說的文字與文體
 
第5週
10/15  09寫作篇─武俠小說的模式
10寫作篇─新派武俠小說的復仇模式
 
第6週
10/22  11寫作篇─老梗─談武俠小說的套式
12寫作篇─老梗新葉─如何突破套式
 
第7週
10/29  13設計篇─武俠小說的人物設計─男主角
14設計篇─金庸及其他作家的男主角特質
 
第8週
11/05  15設計篇─武俠小說的人物設計─女主角
16設計篇─金庸及其他作家的女主角特質
 
第9週
11/12  期中考週(11/10─11/14)照常上課
17設計篇─武俠小說中的愛情模式
18設計篇─兵器譜與武俠小說中的兵器、古籍與武俠小說中的招式
 
第10週
11/19  19設計篇─五行星相、名醫毒藥、經絡穴脈與武俠小說
20設計篇─琴棋書畫、美食美酒、奇物奇技與武俠小說
 
第11週
11/26  21歷史篇─先秦、兩漢、魏晉六朝文學作品中的俠客形象
22歷史篇─唐代小說中的俠客形象
 
第12週
12/03  23歷史篇─宋代及明代小說中的俠客形象
24歷史篇─清代俠義公案小說中的俠客形象
 
第13週
12/10  25作家篇─民初舊派武俠小說簡說與評述
26作家篇─梁羽生武俠小說解說與評述
 
第14週
12/17  27作家篇─金庸武俠小說簡說與評述
28作家篇─古龍武俠小說簡說與評述
 
第15週
12/24  29作家篇─臺灣武俠作家流派簡說與評述(一) 
第16週
12/31  30作家篇─臺灣武俠作家流派簡說與評述(二) 
第17週
1/07  31鑒賞篇─名家創意武功鑒賞
32總結篇─武俠小說的歷史評價
 
第18週
1/14  期末考週 交期末卷或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