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名稱 |
中國人文精神之發展 HISTORY OF THE CHINESE MIND CHANG,HENG |
開課學期 |
97-1 |
授課對象 |
|
授課教師 |
張 亨 |
課號 |
CHIN1045 |
課程識別碼 |
101 24400 |
班次 |
|
學分 |
2 |
全/半年 |
半年 |
必/選修 |
選修 |
上課時間 |
星期四3,4(10:20~12:10) |
上課地點 |
文演講廳 |
備註 |
兼為經典人文學程。兼通識A14。。A14*:文學與藝術、哲學與道德思考領域。可充抵通識 總人數上限:70人 |
Ceiba 課程網頁 |
http://ceiba.ntu.edu.tw/971chinese_mind |
課程簡介影片 |
|
核心能力關聯 |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
課程大綱
|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
課程概述 |
本課程是以歷代之重要思想為主,來討論中國人文精神之發展,並
涉及文學、藝術等文化表現之意義,期待使學者對此一豐富之精神
資,源能有概括之認識與理解,精讀原典,深入思考其涵蘊的意義
及問題,進而切己反思,以增進個人的人文修養。 |
課程目標 |
講授大綱:
第一講 導言
1. 人文精神的義涵
2. 中國人文精神的特質
第二講 神話與原始信仰
1.古代神話和傳說中的信念與意義
第三講 詩、禮、樂的文化型態
1. 商周文化之傳承與演化
2. 經書中的人文思想
3. 《詩經》中呈現的文化型態
第四講 道德自覺與仁的人格世界
1. 孔子對周文之反思與創新
2. 道德自我之自覺與實踐─「仁」的義涵
3. 人文化成的理想-「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第五講 人性尊嚴、道德根源與天人關係之轉化
1. 孟子人性論的基本意義
2. 孟子的民本政治理念
3. 「天」與心、性為一的道德意義
4. 《易傳》與《中庸》之「天人合一」思想
第六講 自然、無為之人生智慧與道之形上思維
1. 老莊思想的文化背景
2. 「自然」、「無為」與「無不為」-個人修養及政治理念
3. 「道」之形上義與道之作用
第七講 自我解放、物我為一與藝術精神
1.莊子思想與神話
2.莊子的理想自我與精神自由
3.由自我實存到「喪我」、「齊物」的辯證超越
4.「心齋」與「物化」-美的本質與境界
第八講 社會關懷與墨子思想
1. 「天志」與「兼愛」-墨子的社會思想與問題
第九講 認知心靈之萌芽與侷限
1. 名家(惠施、公孫龍)的詭辯與思維方向
2. 《墨辯》中的知識理論
3. 荀子對語言和知識的意見
第十講 法的歧義、運作與問題
1.《左傳》與早期文獻中「法」和「刑」的觀念
2. 法家之「法」的性質及「術」的運作之弊
3. 法家對傳統政治之影響及對人文精神之戕害
4. 《荀子》與《淮南子》對於「法」的洞見
第十一講 漢代經學與政治社會
1. 專制政體下的經學與儒學-儒學被體制化的問題
2. 通古今之變與褒貶是非的歷史精神-《史記》
3. 東漢儒者的抗議精神
第十二講 魏晉玄學與美學
1. 清談與玄學的時代背景與主題
2. 人物品鑒的美學性質-《世說新語》
3. 美感意識自覺下的文學與繪畫理論
第十三講 佛教與中國佛學三宗
1. 佛教之進入中國與原始教義
2. 中國佛學三宗:天台、華嚴、禪宗
第十四講 唐代的文學與藝術
1. 唐詩的氣象與自我精神之表現
2. 唐代的書法、繪畫及雕塑
3. 古文運動在思想史上的意義
第十五講 宋儒之終極關懷與道德實踐
1. 儒學的復興-「立人極」與「聖人可學」
2. 道德自我之深度詮釋與實踐–本體與工夫
3. 自得圓融之精神世界-心、性、天為一與道器不二
4. 周(濂溪)、張(橫渠)、程(明道)、程(伊川)
5. 朱熹與陸九淵
第十六講 致良知、自我實現與自由社會
1. 王陽明的「致良知」-《傳習錄》
2. 「知行合一」與自我實現
3. 良知與自由社會
4. 黃宗羲對傳統專制政體的反省與批判-《明夷待訪錄》
5.文學觀念的開放與民間文學的興盛
第十七講 清代學術及其問題
1. 樸學的貢獻及其封閉性
2. 西方文化的衝擊與現代化的問題 |
課程要求 |
本課程應自備《四書》(朱熹集注本)、《老子》與《莊子》。
其他資料可由網路下載,或至圖書館複印,不另發講義。
備註:各講參考資料將陸續上傳,可自課程內容處下載。 |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
|
Office Hours |
另約時間 備註: 每週四9:30∼10:20及12:10∼13:30為課業諮談時間,若
有
課程方面的疑問,欲與助教當面討論,可運用本網站之討論看板、或助教的電
子
郵件先行洽約。 |
參考書目 |
參考書目簡編:
1.陳榮捷編、楊儒賓等譯《中國哲學文獻選編》(台北:巨流,1993)
2.唐君毅《中國人文精神之發展》(台北:學生書局,1988)
3.______《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 (台北:正中書局,1979)
4.牟宗三《中國哲學之特質》(台北:學生書局,1994)
5.______《中國哲學十九講》(台北:學生書局,1983)
6.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台北:學生書局,1967 )
下面書目供讀者參考:
1.《詩經》:屈萬里:《詩經釋義》(聯經);高亨:《詩經今注》(里仁)
2.《易經》:朱熹:《周易本義》;黃壽祺等:《周易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3.《論語、孟子、大學、中庸》:朱熹:《四書集注》(《孟子》部份解釋可參看
牟宗三《圓善論》第一章及第三章)
4.《老子》:王弼注本;王淮:《老子探義》(商務)
5.《莊子》:郭慶籓:《莊子集釋》;張默生:《莊子新釋》(樂天)(僅內七篇,今有
張翰勛校補本,齊魯書社出版);錢穆:《莊子纂箋》。
6《墨子》:孫詒讓:《墨子閒詁》(《墨辯》部份近人注解甚多。譚戒甫:《墨辯發
微》 較早出。)
7.《荀子》:王先謙:《荀子集解》;梁啟雄《荀子簡釋》(華正)
8.《韓非子》:梁啟雄:《韓子淺解》(學生)
9.《楚辭》:洪興祖:《楚辭補注》;黃壽祺、梅桐生譯注《楚辭》(臺灣古籍出版社)
10.《史記》: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藝文);白話譯本
11.《陶淵明詩》:陶澍集注《陶淵明全集》;丁仲祜:《陶淵明詩箋注》(藝文)
12.《世說新語》:楊勇:《世說新語校箋》(明倫)
13.《杜甫詩》:楊倫:《杜詩鏡銓》
14.《般若經》:印順:《般若經講記》(正聞)
15.《壇經》:丁福保:《六祖壇經箋注》;《壇經校釋》(文津出版社)
16.《近思錄》:陳榮捷:《近思錄詳注集評》(學生)
17.《傳習錄》:陳榮捷:《王陽明傳習錄詳注集評》(學生);葉紹鈞點注本(商務)
(這些經典各有多種注本或白話譯文,以上只是略作介紹,不是非讀它們
不可,讀者可自己去選讀,久之自能辨別其得失。)
|
指定閱讀 |
|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
No. |
項目 |
百分比 |
說明 |
1. |
期中考試 |
50% |
考試時間:依學校規定
考試方式:課堂筆試,問答題、是非題 |
2. |
期末考試 |
50% |
考試時間:依學校規定
考試方式:課堂筆試,問答題、是非題 |
|
週次 |
日期 |
單元主題 |
第1週 |
2008/09/18 |
第一講 導言 |
第2週 |
2008/09/25 |
第二講 神話與原始信仰
|
第3週 |
2008/10/02 |
第三講 詩、禮、樂的文化型態
|
第4週 |
2008/10/09 |
第四講 道德自覺與仁的人格世界
|
第5週 |
2008/10/16 |
第五講 人性尊嚴、道德根源與天人關係之轉化
|
第6週 |
2008/10/23 |
第六講 自然、無為之人生智慧與道之形上思維
|
第7週 |
2008/10/30 |
第七講 自我解放、物我為一與藝術精神
|
第8週 |
2008/11/06 |
第八講 社會關懷與墨子思想
|
第9週 |
2008/11/13 |
第九講 認知心靈之萌芽與侷限
|
第10週 |
2008/11/20 |
第十講 法的歧義、運作與問題
|
第11週 |
2008/11/27 |
第十一講 漢代經學與政治社會
|
第12週 |
2008/12/04 |
第十二講 魏晉玄學與美學
|
第13週 |
2008/12/11 |
第十三講 佛教與中國佛學三宗
|
第14週 |
2008/12/18 |
第十四講 唐代的文學與藝術
|
第15週 |
2008/12/25 |
第十五講 宋儒之終極關懷與道德實踐
|
第16週 |
2009/01/08 |
第十六講 致良知、自我實現與自由社會
|
第17週 |
2009/01/15 |
第十七講 清代學術及其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