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名稱 |
中國科學、技術與醫療史 The History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edicine in Pre-modern China |
開課學期 |
107-1 |
授課對象 |
文學院 歷史學系 |
授課教師 |
張嘉鳳 |
課號 |
Hist2128 |
課程識別碼 |
103 10540 |
班次 |
|
學分 |
3.0 |
全/半年 |
半年 |
必/選修 |
選修 |
上課時間 |
星期二8,9,10(15:30~18:20) |
上課地點 |
博雅307 |
備註 |
A(中國史)群組。 限學士班二年級以上 總人數上限:20人 |
Ceiba 課程網頁 |
http://ceiba.ntu.edu.tw/1071STM |
課程簡介影片 |
|
核心能力關聯 |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
課程大綱
|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
課程概述 |
本課程介紹與討論中國科學、技術與醫療史 |
課程目標 |
增進同學對中國古代科學、技術與醫療史的認識,閱讀相關史料與學者論著,學習討論與分析的能力。 |
課程要求 |
上課認真聽講
積極參與課堂與教學網頁討論
用心準備與撰寫作業 |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
|
Office Hours |
另約時間 |
參考書目 |
甲、 科學與技術史
1. Joseph Needham, 1954 ~ , 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 李書華,《指南針的起源》,臺北:大陸雜誌社,1954。
3. 李書華,《指南車與指南針》,板橋:藝文印書館,1959。
4. Joseph Needham, 2005[1969], The Grand Titration: Science and Society in East and West,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5. Chalmers, A. F., 1978, What is the Thing Called Science?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6. 伯希和著,馮承鈞譯,《鄭和下西洋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0。
7. 徐玉虎,《明代鄭和航海圖之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6。
8. 陳遵媯,《中國天文學史》(1978),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陳遵媯,《中國天文學史》(五冊),臺北:明文出版社翻印,1984-1990。)
9. 夏鼐,《考古學與科技史》,北京:科學出版社,1979。
10. 洪萬生主編,《格物與成器》,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2。
11. 杜石然、范楚玉、陳美東、金秋鵬、周世德、曹婉如,《中國科學技術史稿》,北京:科學出版社,1985。
12. 李國豪、張孟聞、曹天欽編《中國科技史探索》,香港:中華書局,1986。
13. 彭德清主編,《中國航海史》,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8-1989。
14. 王振鐸,《科技考古論叢》,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
15. 潘鼐,《中國恆星觀測史》,北京:學林出版社,1989。
16. 楊翠華、黃一農編,《近代中國科技史論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1。
17. Richard Smith, 1992, Chinese Almanacs, Hong Kong;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8. 梅汝莉、李生榮,《中國科技教育史》,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19. 樊洪業,《耶穌會士與中國科學》,北京: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
20. 杜石然編,《中國古代科學家傳記》,北京:科學出版社,1993。
21. Christopher Cullen, 1996, Astronomy and Mathematics in Ancient China: The Zhou bi suan jing,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2. 薄樹人,《中國天文學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
23. Francesca Bray, 1997, Technology and Gender-Fabrics of Power in Late Imperial Chin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4. 潘吉星編,《李約瑟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
25. 韓琦,《中國科學技術的西傳及其影響(1582~1793)》,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
26. 王錢國忠,《李約瑟文獻五十年,1942~1992》,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1999。
27. 馮時,《中國天文考古學》,北京: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
28. 劉鈍、王揚宗編,《中國科學與科學革命──李約瑟難題及其相關問題研究論著選》,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2。
29. 竺可楨,《竺可楨全集》,上海:上海科學教育出版社,2004。
30. 黃一農,《社會天文學史十講》,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
31. 江曉原,《天學真原》,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4二版四刷。
32. 劉樂賢,《馬王堆天文書考釋》,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4。
33. 陸思賢、李迪,《天文考古通論》,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5。
34. 李學勤,《青銅器與古代史》,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5。
35. Benjamin A. Elman, 2006, A Culture History of Modern Science in China,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36. 林宗德譯,《科學與技術研究導論》,臺北:群學出版有限公司,2007。
37. 楊小明、高策,《明清科技史料叢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38. Roger Hart, 2013, Imagined Civilizations: China, the West, and Their First Encounter, Baltimore: Th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乙、醫學史
*醫學史參考書目僅羅列與補充2004~2011年出版之基本參考書目。2004年及其以前出版之中英文相關著作,請參見張嘉鳳,《歷史、醫療與社會》(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之基本參考書目與各講參考書目。
A. 中文著作:
1. 杜正勝,《從眉壽到長生 ── 醫療文化與中國古代生命觀》,臺北:三民書局,2005。
2. 吳嘉苓、傅大為、雷祥麟主編,《科技渴望社會》,臺北:群學出版社,2005。
3. 吳嘉苓、傅大為、雷祥麟主編,《科技渴望性別》,臺北:群學出版社,2005。
4. 李建民,《生命史學 ── 從醫療看中國歷史》,臺北:三民書局,2005。
5. 李建民主編,《醫療與社會》,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5。
6. 張大慶,《中國近代疾病社會史(1912~1937)》,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6。
7. 范家偉,《大醫精誠 ── 唐代國家、信仰與醫學》,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7。
8. 李貞德,《女人的中國醫療史 ── 漢唐之間的健康照顧與性別》,臺北:三民書局,2008。
9. 成令方主編,《醫療與社會共舞》,臺北:群學出版有限公司,2008。
10. 李建民主編,《從醫療看中國史》,臺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8。
11. 李貞德主編,《性別、身體與醫療》,臺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8。
12. 李尚仁主編,《帝國與現代醫學》,臺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8。
13. 范家偉,《中古時期的醫者與病者》,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
14. 林富士主編,《疾病的歷史》,臺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11。
15. 梁其姿,《面對疾病 ── 傳統中國社會的醫療觀念與組織》,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
16. 余新忠、杜麗紅主編,《醫療、社會文化史讀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17. 祝平一主編,《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 ── 衛生與醫療》(臺北:中央研究院,2013。
18. 范家偉,《北宋校正醫書局新探》,北京:中華書局,2014。
B. 西文著作:
1. Kim Taylor, 2005, Chinese Medicine in Early Communist China, 1945-63: A Medicine of Revolution, London: RoutledgeCurzon.
2. Vivienne Lo and Christopher Cullen (eds), 2005, Medieval Chinese Medicine: The Dunhuang Medical Manuscripts, London: RoutledgeCurzon.
3. Umberto Eco, 2005, History of Beauty, New York: Rizzoli.
4. Volker Scheid, 2007, Currents of Tradition in Chinese medicine, 1626-2006, Seattle: Eastland Press.
5. Asaf Goldschmidt, 2008, 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Song Dynasty 960-1200, London: Routledge.
6. Angela K. C. Leung, 2009, Leprosy in China: A Histor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7. Yüan-ling Chao, 2009, Medicine and Socie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A Study of Physicians in Suzhou, 1600-1850, New York: Peter Lang Publishing, Inc.
8. Michael Shiyung Liu, 2009, Prescribing Colonization: the Role of Medical Practice and Policy in Japan-Ruled Taiwan 1895-1945, Ann Arbor, Michigan: AAS.
9. Ka-Che Yip, 2009, Disease, Colonialism, and the State: Malaria in Modern East Asian History,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10. Charlotte Furth, Judith T. Zeitlin & Ping-chen Hsiung (eds), 2010, Thinking with Cases: Specialist Knowledge in Chinese Culture History,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1. Yi-Li Wu, 2010, Reproducing Women: Medicine, Metaphor, and Childbirth in Late Imperial China, Berkeley: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12. Marta E. Hanson, 2011, Speaking of Epidemics in Chinese Medicine: Disease and the Geographic Imagination in Late Imperial China,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
指定閱讀 |
1. Nathan Sivin (席文), “ Why 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 did not Take Place in China – or Didn’t It?”, 收入李國豪、張孟聞、曹天欽編,《中國科技史探索》(香港:中華書局,2005 [1986]),頁97-114。
2. 張嘉鳳、黃一農,〈中國古代天文對政治的影響 ── 以漢相翟方進自殺為例〉,《清華學報》,新20卷第2期 (1990),頁361-378;收入王健文主編,《政治與權力》(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5),頁177-190。
3. 張嘉鳳,〈天事恆象 ── 殷周至漢初天文占卜體系的發展與演變〉,收入祝平一主編,《科技與中國社會》(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10),頁85-124。
4. 黃一農,〈歐洲沉船與明末傳華的西洋大砲〉,《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75本第3分 (2004),頁573-634。
5. 黃一農,〈擇日之爭與康熙曆獄〉,《清華學報》,新21卷第2期 (1991),頁247-280。
6. 潘吉星,《中國古代四大發明 ── 源流、外傳及世界影響》,(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2002),第二章〈中國造紙術的發展〉,頁55-102。
7. 張嘉鳳,〈百年來鄭和研究的特色與趨勢〉,《鄭和研究與活動簡訊》,第24期 (2005),頁29-31。
8. 林富士,〈東漢晚期的疾疫與宗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6本第3分 (1995),頁695-745。
9. 李貞德,〈漢唐之間求子醫方試探─兼論婦科濫觴與性別論述〉,《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8本第2分 (1997),頁283-367。
10. 張嘉鳳,〈愛身念重 ──《折肱漫錄》(1635)中文人之疾與養〉,《臺大歷史學報》,第51期 (2013),頁1-80。
|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
No. |
項目 |
百分比 |
說明 |
1. |
討論 |
25% |
課堂與教學網頁討論 |
2. |
作業 |
40% |
107年11月27日繳交 |
3. |
考試 |
35% |
107年12月25日 |
|
週次 |
日期 |
單元主題 |
第1週 |
9/11 |
第一講 導論 |
第2週 |
9/18 |
第二講 天文 |
第3週 |
9/25 |
第二講 天文 |
第4週 |
10/02 |
第三講 曆法 |
第5週 |
10/09 |
第四講 火藥 |
第6週 |
10/16 |
第五講 造紙 |
第7週 |
10/23 |
第六講 印刷 |
第8週 |
10/30 |
第七講 航海 |
第9週 |
11/06 |
期中溫書 |
第10週 |
11/13 |
第八講 青銅器 |
第11週 |
11/20 |
第九講 煉丹 |
第12週 |
11/27 |
第十講 醫療 |
第13週 |
12/04 |
教師出國開會:溫書 |
第14週 |
12/11 |
第十講 醫療 |
第15週 |
12/18 |
第十講 醫療 |
第16週 |
12/25 |
考試 |
第17週 |
1/01 |
元旦放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