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日治臺灣社會文化史
Social and Cultural History of Taiwan under the Japanese Rule 
開課學期
109-1 
授課對象
學程  臺灣研究學程  
授課教師
顏杏如 
課號
Hist2154 
課程識別碼
103 10790 
班次
 
學分
3.0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五8,9,10(15:30~18:20) 
上課地點
普202 
備註
C(臺灣史)群組。
限學士班二年級以上
總人數上限:30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1091Hist2154_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日本殖民統治之初,為了掌握未知的土地,開啟了一連串的探險、研究調查,而這些調查攸關了知識的建構、分類和新制度的建立。在這些基礎工程之上,新的空間與時間秩序被創造、移植,改變了人們置身的生活空間與生活節奏。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交會下,人們的日常生活、文化活動與物質文明也出現了各種變貌與融混性。在變遷的過程中,殖民主義、殖民現代性、台灣人具主體性的抵抗、對應、妥協與吸納亦包含其中。
本課程嘗試從雙向的角度,帶領同學討論日本殖民統治與台灣社會文化變遷之間的關係,一方面由上而下地探問日本殖民政府如何掌握、如何改造臺灣這塊土地,另一方面,則由下而上地,討論臺灣人社會面對如何面對殖民統治,又出現了那些新的社會文化現象,以此掌握當時代多重拉扯的力量與社會脈動。
 

課程目標
思考日本殖民統治對台灣社會帶來的多重影響,掌握相關議題的研究成果,認識、接觸一手史料,並能嘗試運用這些史料提出自己的觀察。 
課程要求
出席、課前閱讀指定文章、繳交作業、分組報告與討論、參與課堂討論。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指定閱讀
課堂指定。 
參考書目
陳偉智,《伊能家矩—臺灣歷史民族誌的展開》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4。
伊能嘉矩著、楊南郡譯註,《平埔族調查旅行 : 伊能嘉矩<<臺灣通信>>選集》臺北:遠流,1996。
矢內原忠雄著;周憲文譯,《帝國主義下的台灣》,台北:帕米爾書店,1985。
蘇碩斌,《看不見與看得見的臺北(修訂一版)》,台北:群學,2010。
呂紹理,《展示台灣:權力、空間與殖民統治的形象表述》台北:麥田,2005。
駒込武著,吳密察、許佩賢、林詩庭 譯,《殖民地帝國日本的文化統合》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
心,2017。
陳培豐,《「同化」的同床異夢:日治時期臺灣的語言政策、近代化與認同》,臺北:麥田,2006。
許佩賢,《殖民地台灣近代教育的鏡像》台北:衛城,2015。
許佩賢,《殖民地台灣的近代學校》,台北:遠流,2005。
駒込武著,蘇碩斌、許佩賢、林詩庭譯,《「台灣人的學校之夢」:從世界史的視角看日本的台灣殖民統治》台北:臺大出版中心,2019。
葉榮鐘等著,《台灣民族運動史》,台北:自立晚報,1971。
若林正丈著;何義麟等譯,《台灣抗日運動史研究(全新增補版)》台北:大家出版,2020。
陳翠蓮,《臺灣人的抵抗與認同,1920﹣1950》臺北:遠流出版社,2008年。
陳芳明,《殖民地台灣 左翼政治運動史論》,臺北:麥田,2006。
李承機, 李育霖主編,《「帝國」在臺灣 : 殖民地臺灣的時空、知識與情感》臺北: 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15。
謝雪紅口述 ; 楊克煌筆錄 ; 楊翠華編,《我的半生記》台北:楊翠華,2004。
楊翠,《日據時期台灣婦女解放運動:以〈台灣民報〉為分析場域(1920-1932)》,台北:時報,
1993。
洪郁如,《近代台灣女性史:日治時期新女性的誕生》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17。
陳姃湲編著,《看不見的殖民邊緣─日治台灣邊緣史讀本》台北:玉山,2012。
陳姃湲主編,《日本殖民統治下的底層社會─台灣與朝鮮》,台北:中研院台史所,2018。
游鑑明訪問、吳美慧等紀錄,《走過兩個時代的臺灣職業婦女訪問紀錄》, 台北市: 中央硏究院近代史
硏究所,1994。
王詩琅、朱點人著,《王詩琅 朱點人合集》台北 : 前衛, 1991。
呂紹理,《水螺響起:日治時期臺灣社會的生活作息》,臺北:遠流出版社,1998。
顔娟英譯著 ; 鶴田武良譯,《風景心境 : 台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臺北 : 雄獅,2001。
近藤正己著,林詩庭譯,《總力戰與台灣》臺北市 : 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4。
宮崎聖子著、郭婷玉譯,《殖民地臺灣之青年團與地域變貌》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9。
周婉窈,《海行兮的年代:日本殖民統治末期台灣史論集》,台北:允晨,2002。
鄭麗玲採訪撰述,《臺灣人日本兵的戰爭經驗》台北縣:台北縣立文化中心,1995。
蔡玉慧編著、吳玲青整理,《走過兩個時代的人—台籍日本兵》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
處,1997。
林金田總編輯,《烽火歲月:戰時體制下的台灣史料特展圖錄》,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2003。
吳密察策劃,石婉舜、柳書琴、許佩賢編,《帝國裡的「地方文化」—皇民化時期臺灣文化狀況》臺 北:播種者,2008。
河原功著,張文薰、林蔚儒、鄒易儒譯,《被擺佈的臺灣文學——審查與抵抗的系譜》臺北:聯經,2017。
鄭麗榕《文明的野獸:從圓山動物園解讀近代臺灣動物文化史》臺北:遠足,2020。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No.
項目
百分比
說明
1. 
出席與課堂討論 
18% 
出席與課堂討論 
2. 
課堂報告 
20% 
擔任指定閱讀資料之報告人。 
3. 
平時作業 
32% 
就每週指定閱讀資料繳交摘要與討論。 
4. 
學期報告 
30% 
自訂主題,運用相關研究與史料進行分析與討論。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9/18  課程說明與導論 
第2週
9/25  殖民主義、調查與知識建構(一)人類學、博物學 
第3週
10/02  調整放假 
第4週
10/09  國慶日遇例假日補假 
第5週
10/16  殖民主義、調查與知識建構(二)土地、舊慣、人口調查 
第6週
10/23  台灣人的因應、思考與行動(一):政治社會運動與文化啟蒙 
第7週
10/30  校外教學:北師美術館「不朽的青春—臺灣美術再發現」 
第8週
11/06  台灣人的因應、思考與行動(二):新文學運動 
第9週
11/13  期中考週 
第10週
11/20  校慶運動會 
第11週
11/27  殖民地風景(一)都市書寫 
第12週
12/04  紀錄片觀賞:《跳舞時代》 
第13週
12/11  殖民地的女性們 
第14週
12/18  戰時體制與動員 
第15週
12/25  期末報告與討論 
第16週
1/01  元旦(放假日) 
第17週
1/08  期末報告與討論 
第18週
1/15  期末考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