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臺灣原住民史
History of Indigenous Peoples of Taiwan 
開課學期
109-1 
授課對象
學程  臺灣研究學程  
授課教師
周婉窈 
課號
Hist2192 
課程識別碼
103 10930 
班次
 
學分
2.0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二8,9(15:30~17:20) 
上課地點
普406 
備註
C(臺灣史)群組。
限學士班二年級以上
總人數上限:50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1091Hist2192_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103 10930
臺灣原住民史
本課程是為配合歷史系課程新制而開設的課,屬於C(臺灣史)群組課的一門。群組課是介於必修課和高階課之間的課程,因此,就授課內容的難易程度來說,以傳授基本知識為目標,盡量避免高階課的專門和窄深。
本課程雖然同時列入「臺灣研究學程」和「臺灣人文經典學程」,但課程設計以歷史系學生為對象,除了傳授知識之外,相當注重史學訓練,閱讀材料除了近人論著之外,包括廣義的史料,即文獻與口述資料。
本課程每堂上課二節,以教師講解為主,修課同學必須事先閱讀指定材料,以便掌握該週講授內容。  

課程目標
本課程擬透過教師的講授、學術論著與相關史料的閱讀,以及課堂的問答,幫助修課學生對臺灣原住民的歷史有基本的了解和掌握。
本課程是歷史學系的課程,著重歷史學的理解方式。指定閱讀材料包括人類學的田調和研究成果,惟請修課同學不要期待本課程會採人類學的上課方式。
**請修課同學務必事先了解:本門課以幫助同學了解原住民過去的歷史為目的,授課內容不會討論當代原住民議題,如傳統領域的爭議。雖然如此,相信本課程可以提供當代議題必要的背景知識,尤其是原住民各部族文化慣習之間的差異狀況。 
課程要求
1、上課出席
2、閱讀指定材料
3、期中考試
4、期末考試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指定閱讀
上課前一週會將該週主題相關的閱讀材料放到Ceiba,由修課同學自行下載閱讀。
閱讀材料分「指定閱讀」與「參考材料」,前者為考試範圍。 
參考書目
山道明、安東原著,陳文德主編,林文玲、陳瀅如翻譯,《知本卑南族的出草儀式:一個文獻》。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09。

干治士著、葉春榮譯註,〈荷據初期的西拉雅平埔族〉,《臺灣風物》44:3(1994年9 月),頁193-228。

中村孝志,《荷蘭時代臺灣史研究(上卷):概說產業》。臺北:稻香出版社,1997。

中村孝志著、賴永祥、王瑞徽譯,〈荷蘭人對臺灣原住民的教化〉,《南瀛文獻》3:3、 4 (1956年6月),頁1-9。

井上伊之助原著,石井玲子漢譯,鄭仰恩、盧啟明校註,《臺灣山地傳道記──上帝在編織》。臺北:前衛出版社,2016。

王學新譯,《風港營所雜記》。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3。
古野清人著、葉婉奇譯,《臺灣原住民的祭儀生活》。臺北:原民文化,2000。

末成道男原著,何姵儀、黃淑芬編譯,《臺灣阿美族之社會組織及其變化──從招贅婚到嫁娶婚》。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07。

伊能嘉矩著,森口雄稔編,《伊能嘉矩?臺灣踏查日記》。臺北:臺灣風物雜誌社,1992。

多奧.尤給海、阿棟.尤帕斯,《Pin’aras ke’na bnkis Tayal 泰雅爾族傳說故事精選篇》。新竹:泰雅爾中會母語推行委員會,1991。

江樹生譯註,《梅氏日記――荷蘭土地測量師看鄭成功》。臺北:漢聲雜誌社,2003。

李壬癸,《臺灣南島民族的族群與遷徙》(增訂新版)。臺北:前衛出版社,2011。

李仙得(Charles W. LeGendre)著,Robert Eskildsen英編,黃怡譯,《南台灣踏查手記》。臺北:前衛出版社,2012。

李亦園、石磊、阮昌銳、楊福發合著,《南澳的泰雅人──民族學田野調查與研究──》上冊、下冊〔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之五、之六〕。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63、1964。

村上直次郎等著、許賢瑤譯,《荷蘭時代臺灣史論文集》,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2001。

杜正勝,〈番社采風圖題解──以臺灣歷史初期平埔族之社會文化為中心〉。臺北:中央 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8。

周婉窈,〈一五八二年美麗島船難餘生記〉,《艾爾摩莎:大航海時代的臺灣與西班牙》(展覽圖錄),頁25-38。臺北:國立臺灣博物館,2006。

周婉窈,〈陳第〈東番記〉──十七世紀初臺灣西南地區的實地調查報告〉,《故宮文物 月刊》241(2003年4月),頁22-45。

林偉盛譯,《邂逅福爾摩沙 臺灣原住民社會紀實:荷蘭檔案摘要》。臺北:南天書局,2010。

林誠口述、尤巴斯.瓦旦編譯,《大甲溪流域泰雅爾變遷傳奇──林誠牧師回憶錄》。臺南:臺灣教會公報社,2014。

柯志明,《番頭家──清代臺灣的族群政治與熟番地權》,臺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2001。

郁永河,《裨海紀遊》〔臺灣文獻叢刊第四四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

凌純聲,〈古代閩越人與臺灣土著族〉,《學術季刊》1:2(1952年12月),頁36-52。

凌純聲,〈東南亞的父子連名制〉,收於氏著,《中國邊疆民族與環太平洋文化》(上),頁423-471。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9。

浦忠成,《被遺忘的聖域:原住民神話、歷史與文學的追溯》。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7。

馬偕著,林晚生譯,《福爾摩沙紀事:馬偕臺灣回憶錄》。臺北:前衛出版社,2007。

高加馨,〈從Sinvaujan 看牡丹社事件〉,《史學》24(1998年5月),頁50-86。

國立臺灣博物館編,《艾爾摩莎:大航海時代的臺灣與西班牙》,臺北:國立臺灣博物 館,2006。

曹永和,〈台灣史研究的另一個途徑──「台灣島史」概念〉,《臺灣史田野研究通訊》15(1990年6月),頁7-9。

曹永和、包樂史,〈小琉球原住民的消失—重拾失落臺灣歷史之一頁〉,收於潘英海、詹素娟主編,《平埔研究論文集》,頁413-445。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1995。

郭明正,《又見真相:賽德克族與霧社事件》。臺北:遠流出版公司,2012。

陳其南,〈牡丹少女事件簿〉,收於同作者,《臺博物語:臺博館藏早期臺灣殖民現代性記憶》,頁106-121。臺北:國立台灣博物館,2010。

陳孟君,〈排灣族palji傳說的敘事與流傳〉,《民族學研究所資料彙編》22(2012年3月),頁79-123。

陳秋坤,《清代臺灣土著地權:官僚、漢佃與岸裡社人的土地變遷,1700-1895》,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

陳第,〈東番記〉,收於沈有容輯,《閩海贈言》。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頁24-27。

程紹剛編譯,《荷蘭人在福爾摩莎》,臺北:聯經出版有限公司,2000。

華阿財著、宮崎聖子訳,〈「牡丹社事件」?????私見〉,《臺湾原住民研究》10(2006年3月),頁38-52。

費德廉、羅效德編譯,《看見十九世紀台灣:十四位西方旅行者的福爾摩沙故事》。臺北:如果出版社,2006。

雅基.比穗口述、中村平整理、李英茂譯,〈雅基.比穗的故事(??????物語)〉,《宜蘭文獻雜誌》62(2003年3月),頁67-154。

黃宣衛主編、何有柯(Unak Tafong)口述、吳明義(Namoh Rata)記音/翻譯,《末代sapalengaw的話:馬太安大頭目Unak Tafong 1958年錄音重現》。臺北:中央研究院,2014。

黃得峰、王學新譯,〔牡丹社事件史料專題翻譯(二)〕《處蕃提要》。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2005。

黑帶巴彥,《泰雅人的生活形態探源──一個泰雅人的現身說法》。新竹:新竹縣文化局,2002。

漢聲雜誌社編,《十七世紀荷蘭人繪製的臺灣老地圖(上冊):圖版篇/解讀篇》。臺北:漢聲雜誌社,1997。

臺北帝國大學土俗.人種學研究室調查,楊南郡譯註,《臺灣原住民族系統所屬之研究》第一冊 本文篇;第二冊 資料篇.附索引。臺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南天書局有限公司,2011。

臺北帝國大學言語學研究室編,《原語???臺灣高砂族傳說集》。臺北:原刊,1935;南天書局,1996復刻。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原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 第一卷 泰雅族》。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6。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原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 第三卷 賽夏族》。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8。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原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 第五卷 排灣族 第一冊》。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03。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原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 第五卷 排灣族 第三冊》。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04。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原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 第五卷 排灣族 第四冊》。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04。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原著,中央硏究院民族學硏究所編譯,《蕃族調查報告書 第四冊 賽德克族與太魯閣族》。臺北:中央硏究院民族學硏究所,2011。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原著,中央硏究院民族學硏究所編譯,《蕃族調查報告書 第五冊 泰雅族──前篇》。臺北:中央硏究院民族學硏究所,2012。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原著,中央硏究院民族學硏究所編譯,《蕃族調查報告書 第七冊 泰雅族──後篇》。臺北:中央硏究院民族學硏究所,2010。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原著,中央硏究院民族學硏究所編譯,《蕃族調查報告書 第八冊 排灣族 賽夏族》。臺北:中央硏究院民族學硏究所,2015。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理蕃課原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高砂族調查書.蕃社概況》。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11。

臺灣總督府警察本署,《理蕃誌稿》。臺北:臺灣總督府警察本署,1918-1938;東京:青史社復刻,1989。(第一卷,1918;第二卷,1921;第三卷,1932;第四卷,1938)

歐陽泰著, 鄭維中譯,《福爾摩沙如何變成臺灣府?》。臺北:曹永和文教基金會,2007。

賴永祥,〈明末荷蘭駐臺任教人員之陣容〉,《臺灣風物》16:3(1966年6月),頁3-22。

戴國煇編著、魏廷朝譯,《臺灣霧社蜂起事件研究與資料》上、下。臺北:國史館,2002。

韓家寶(Pol Heyns)著,鄭維中譯,《荷蘭時代臺灣的經濟土地與稅務》。臺北:播種者文化,2002。

羅效德、費德廉譯,《李仙得臺灣紀行 》。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2013。
Le Gendre, Charles W. 原著,Douglas L. Fix、John Shufelt 主編,費德廉、羅效
德中譯,《李仙得台灣紀行》。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Blundell, David, ed. Austronesian Taiwan: Linguistics, History, Ethnology, and Prehistory. Berkeley: Phoebe A. Hearst Museum of Anthropolog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Taipei: Shung Ye Museum of Formosan Aborigines, 2000.

Campell, W. M. Formosa under the Dutch: Described from Contemporary Records. London: Kegan Paul, Trench, Trubner & Co., Ltd., 1903; 臺北:南天書局景印,1992。

Diamond, Jared M. “Taiwan’s gift to the world.” Nature vol. 403 (February 17, 2000), pp. 709-710.

Gray, R. D., A. J. Drummond and S. J. Greenhill. “Language phylogenies reveal expansion pluses and pauses in Pacific settlement.” Science vol. 323 (January 23, 2009), pp. 479-483.

Gray, Russell D and Fiona M. Jordan. “Language trees support the express-train sequence of Austronesian expansion.” Nature vol. 405 (June 29, 2000), pp. 1052-1055.

Jin, Li and Bing Su. “Natives or immigrants: Modern human origin in East Asia.” Nature Reviews vol. 1 (November 2000), pp. 126-133.

Le Gendre, Charles W. Notes of Travel in Formosa. D. L. Fix and J. Shufelt, eds. Tainan: National Museum of Taiwan History, 2012.

Moodley, Yoshan et al. “The peopling of the Pacific from a bacterial perspective.” Science vol. 323 (January 23, 2009), pp. 527-530.

Shepherd, John Robert. Marriage and Mandatory Abortion among the 17th-century Siraya. Arlington: American Anthropological Association, 1995.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No.
項目
百分比
說明
1. 
1、出席狀況 
15% 
每堂課必須遷到,缺席一次出席分數75%,缺席二次出席分數50%,缺席三次出席分數25,缺席四次出席分數0分。如有正當理由請假,視情況酌量給分。 
2. 
2、期中考 
40% 
可能部分閉書考,部分開書考,待定。 
3. 
3、期末考 
45% 
同上。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9/15  課程介紹
 
第2週
9/22  臺灣原住民概說、研究與分類  
第3週
9/29  原住民的神話、傳說與歷史(一) 
第4週
10/06  原住民的神話、傳說與歷史(二) 
第5週
10/13  原住民的宗教觀與農耕儀禮 
第6週
10/20  原住民的社會組織(兼及年齡層級) 
第7週
10/27  歷史時期的原漢關係 
第8週
11/03  觀賞紀錄片《Lmuhuw言的記憶》&綜合討論 
第9週
11/10  期中考 
第10週
11/17  日治時期阿美族與泰雅族族調查報告書選讀  
第11週
11/24  日治時期賽德克族(紗績族)調查報告書選讀  
第12週
12/01  國家vs. 部落:從封鎖到「歸順」之路  
第13週
12/08  特邀演講:Yupas Watan (尤巴斯.瓦旦)老師
講題:北勢風雲:大安溪流域泰雅族對抗清、日之重大戰役 
第14週
12/15  霧社事件:前因後果、歷史詮釋,以及餘生後裔的觀點 
第15週
12/22  日治時期臺灣原住民的集體遷徙及其當代分布狀況  
第16週
12/29  口述材料與歷史研究:馬太安大頭目/末代 Sapalengaw Unak Tafong 的話 
第17週
1/05  排灣群諸族的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