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urse Information
Course title
History of Indigenous Peoples of Taiwan 
Semester
110-2 
Designated for
VARIOUS PROGRAM  PROGRAM IN TAIWAN STUDIES  
Instructor
Wan Yao Chou 
Curriculum Number
Hist2192 
Curriculum Identity Number
103 10930 
Class
 
Credits
2.0 
Full/Half
Yr.
Half 
Required/
Elective
Elective 
Time
Friday 8,9(15:30~17:20) 
Remarks
Restriction: sophomores and beyond
The upper limit of the number of students: 50.
The upper limit of the number of non-majors: 15. 
Ceiba Web Server
http://ceiba.ntu.edu.tw/1102Hist2192_ 
Course introduction video
 
Table of Core Capabilities and Curriculum Planning
Table of Core Capabilities and Curriculum Planning
Course Syllabus
Please respect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of others and do not copy any of the course information without permission
Course Description

103 10930
臺灣原住民史
本課程是為配合歷史系課程新制而開設的課,屬於C(臺灣史)群組課的一門。群組課是介於必修課和高階課之間的課程,因此,就授課內容的難易程度來說,以傳授基本知識為目標,盡量避免高階課的專門和窄深。
本課程雖然同時列入「臺灣研究學程」和「臺灣人文經典學程」,但課程設計以歷史系學生為對象,除了傳授知識之外,相當注重史學訓練,閱讀材料除了近人論著之外,包括廣義的史料,即文獻與口述資料。
本課程每堂上課二節,以教師講解為主,修課同學必須事先閱讀指定材料,以便掌握該週講授內容。 

Course Objective
本課程擬透過教師的講授、學術論著與相關史料的閱讀,以及課堂的問答,幫助修課學生對臺灣原住民的歷史有基本的了解和掌握。
本課程是歷史學系的課程,著重歷史學的理解方式。指定閱讀材料包括人類學的田調和研究成果,惟請修課同學不要期待本課程會採人類學的上課方式。
**請修課同學務必事先了解:本門課以幫助同學了解原住民過去的歷史為目的,授課內容不會討論當代原住民議題,如傳統領域的爭議。雖然如此,相信本課程可以提供當代議題必要的背景知識,尤其是原住民各部族文化慣習之間的差異狀況。 
Course Requirement
1、上課出席
2、閱讀指定材料
3、期中考試
4、期末考試 
Student Workload (expected study time outside of class per week)
 
Office Hours
 
Designated reading
見Ceiba
 
References
山道明、安東原著,陳文德主編,林文玲、陳瀅如翻譯,《知本卑南族的出草儀式:一個文獻》。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09。

干治士著、葉春榮譯註,〈荷據初期的西拉雅平埔族〉,《臺灣風物》44:3(1994年9 月),頁193-228。

中村孝志,《荷蘭時代臺灣史研究(上卷):概說產業》。臺北:稻香出版社,1997。

中村孝志著、賴永祥、王瑞徽譯,〈荷蘭人對臺灣原住民的教化〉,《南瀛文獻》3:3、 4 (1956年6月),頁1-9。

井上伊之助原著,石井玲子漢譯,鄭仰恩、盧啟明校註,《臺灣山地傳道記──上帝在編織》。臺北:前衛出版社,2016。

王學新譯,《風港營所雜記》。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3。
古野清人著、葉婉奇譯,《臺灣原住民的祭儀生活》。臺北:原民文化,2000。

末成道男原著,何姵儀、黃淑芬編譯,《臺灣阿美族之社會組織及其變化──從招贅婚到嫁娶婚》。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07。

伊能嘉矩著,森口雄稔編,《伊能嘉矩?臺灣踏查日記》。臺北:臺灣風物雜誌社,1992。

多奧.尤給海、阿棟.尤帕斯,《Pin’aras ke’na bnkis Tayal 泰雅爾族傳說故事精選篇》。新竹:泰雅爾中會母語推行委員會,1991。

江樹生譯註,《梅氏日記――荷蘭土地測量師看鄭成功》。臺北:漢聲雜誌社,2003。

李壬癸,《臺灣南島民族的族群與遷徙》(增訂新版)。臺北:前衛出版社,2011。

李仙得(Charles W. LeGendre)著,Robert Eskildsen英編,黃怡譯,《南台灣踏查手記》。臺北:前衛出版社,2012。

李亦園、石磊、阮昌銳、楊福發合著,《南澳的泰雅人──民族學田野調查與研究──》上冊、下冊〔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之五、之六〕。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63、1964。

村上直次郎等著、許賢瑤譯,《荷蘭時代臺灣史論文集》,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2001。

杜正勝,〈番社采風圖題解──以臺灣歷史初期平埔族之社會文化為中心〉。臺北:中央 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8。

周婉窈,〈一五八二年美麗島船難餘生記〉,《艾爾摩莎:大航海時代的臺灣與西班牙》(展覽圖錄),頁25-38。臺北:國立臺灣博物館,2006。

周婉窈,〈陳第〈東番記〉──十七世紀初臺灣西南地區的實地調查報告〉,《故宮文物 月刊》241(2003年4月),頁22-45。

林偉盛譯,《邂逅福爾摩沙 臺灣原住民社會紀實:荷蘭檔案摘要》。臺北:南天書局,2010。

林誠口述、尤巴斯.瓦旦編譯,《大甲溪流域泰雅爾變遷傳奇──林誠牧師回憶錄》。臺南:臺灣教會公報社,2014。

柯志明,《番頭家──清代臺灣的族群政治與熟番地權》,臺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2001。

郁永河,《裨海紀遊》〔臺灣文獻叢刊第四四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

凌純聲,〈古代閩越人與臺灣土著族〉,《學術季刊》1:2(1952年12月),頁36-52。

凌純聲,〈東南亞的父子連名制〉,收於氏著,《中國邊疆民族與環太平洋文化》(上),頁423-471。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9。

浦忠成,《被遺忘的聖域:原住民神話、歷史與文學的追溯》。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7。

馬偕著,林晚生譯,《福爾摩沙紀事:馬偕臺灣回憶錄》。臺北:前衛出版社,2007。

高加馨,〈從Sinvaujan 看牡丹社事件〉,《史學》24(1998年5月),頁50-86。

國立臺灣博物館編,《艾爾摩莎:大航海時代的臺灣與西班牙》,臺北:國立臺灣博物 館,2006。

曹永和,〈台灣史研究的另一個途徑──「台灣島史」概念〉,《臺灣史田野研究通訊》15(1990年6月),頁7-9。

曹永和、包樂史,〈小琉球原住民的消失—重拾失落臺灣歷史之一頁〉,收於潘英海、詹素娟主編,《平埔研究論文集》,頁413-445。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1995。

郭明正,《又見真相:賽德克族與霧社事件》。臺北:遠流出版公司,2012。

陳其南,〈牡丹少女事件簿〉,收於同作者,《臺博物語:臺博館藏早期臺灣殖民現代性記憶》,頁106-121。臺北:國立台灣博物館,2010。

陳孟君,〈排灣族palji傳說的敘事與流傳〉,《民族學研究所資料彙編》22(2012年3月),頁79-123。

陳秋坤,《清代臺灣土著地權:官僚、漢佃與岸裡社人的土地變遷,1700-1895》,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

陳第,〈東番記〉,收於沈有容輯,《閩海贈言》。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頁24-27。

程紹剛編譯,《荷蘭人在福爾摩莎》,臺北:聯經出版有限公司,2000。

華阿財著、宮崎聖子訳,〈「牡丹社事件」?????私見〉,《臺湾原住民研究》10(2006年3月),頁38-52。

費德廉、羅效德編譯,《看見十九世紀台灣:十四位西方旅行者的福爾摩沙故事》。臺北:如果出版社,2006。

雅基.比穗口述、中村平整理、李英茂譯,〈雅基.比穗的故事(??????物語)〉,《宜蘭文獻雜誌》62(2003年3月),頁67-154。

黃宣衛主編、何有柯(Unak Tafong)口述、吳明義(Namoh Rata)記音/翻譯,《末代sapalengaw的話:馬太安大頭目Unak Tafong 1958年錄音重現》。臺北:中央研究院,2014。

黃得峰、王學新譯,〔牡丹社事件史料專題翻譯(二)〕《處蕃提要》。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2005。

黑帶巴彥,《泰雅人的生活形態探源──一個泰雅人的現身說法》。新竹:新竹縣文化局,2002。

漢聲雜誌社編,《十七世紀荷蘭人繪製的臺灣老地圖(上冊):圖版篇/解讀篇》。臺北:漢聲雜誌社,1997。

臺北帝國大學土俗.人種學研究室調查,楊南郡譯註,《臺灣原住民族系統所屬之研究》第一冊 本文篇;第二冊 資料篇.附索引。臺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南天書局有限公司,2011。

臺北帝國大學言語學研究室編,《原語???臺灣高砂族傳說集》。臺北:原刊,1935;南天書局,1996復刻。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原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 第一卷 泰雅族》。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6。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原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 第三卷 賽夏族》。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8。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原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 第五卷 排灣族 第一冊》。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03。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原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 第五卷 排灣族 第三冊》。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04。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原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 第五卷 排灣族 第四冊》。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04。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原著,中央硏究院民族學硏究所編譯,《蕃族調查報告書 第四冊 賽德克族與太魯閣族》。臺北:中央硏究院民族學硏究所,2011。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原著,中央硏究院民族學硏究所編譯,《蕃族調查報告書 第五冊 泰雅族──前篇》。臺北:中央硏究院民族學硏究所,2012。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原著,中央硏究院民族學硏究所編譯,《蕃族調查報告書 第七冊 泰雅族──後篇》。臺北:中央硏究院民族學硏究所,2010。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原著,中央硏究院民族學硏究所編譯,《蕃族調查報告書 第八冊 排灣族 賽夏族》。臺北:中央硏究院民族學硏究所,2015。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理蕃課原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高砂族調查書.蕃社概況》。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11。

臺灣總督府警察本署,《理蕃誌稿》。臺北:臺灣總督府警察本署,1918-1938;東京:青史社復刻,1989。(第一卷,1918;第二卷,1921;第三卷,1932;第四卷,1938)

歐陽泰著, 鄭維中譯,《福爾摩沙如何變成臺灣府?》。臺北:曹永和文教基金會,2007。

賴永祥,〈明末荷蘭駐臺任教人員之陣容〉,《臺灣風物》16:3(1966年6月),頁3-22。

戴國煇編著、魏廷朝譯,《臺灣霧社蜂起事件研究與資料》上、下。臺北:國史館,2002。

韓家寶(Pol Heyns)著,鄭維中譯,《荷蘭時代臺灣的經濟土地與稅務》。臺北:播種者文化,2002。

羅效德、費德廉譯,《李仙得臺灣紀行 》。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2013。
Le Gendre, Charles W. 原著,Douglas L. Fix、John Shufelt 主編,費德廉、羅效
德中譯,《李仙得台灣紀行》。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Blundell, David, ed. Austronesian Taiwan: Linguistics, History, Ethnology, and Prehistory. Berkeley: Phoebe A. Hearst Museum of Anthropolog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Taipei: Shung Ye Museum of Formosan Aborigines, 2000.

Campell, W. M. Formosa under the Dutch: Described from Contemporary Records. London: Kegan Paul, Trench, Trubner & Co., Ltd., 1903; 臺北:南天書局景印,1992。

Diamond, Jared M. “Taiwan’s gift to the world.” Nature vol. 403 (February 17, 2000), pp. 709-710.

Gray, R. D., A. J. Drummond and S. J. Greenhill. “Language phylogenies reveal expansion pluses and pauses in Pacific settlement.” Science vol. 323 (January 23, 2009), pp. 479-483.

Gray, Russell D and Fiona M. Jordan. “Language trees support the express-train sequence of Austronesian expansion.” Nature vol. 405 (June 29, 2000), pp. 1052-1055.

Jin, Li and Bing Su. “Natives or immigrants: Modern human origin in East Asia.” Nature Reviews vol. 1 (November 2000), pp. 126-133.

Le Gendre, Charles W. Notes of Travel in Formosa. D. L. Fix and J. Shufelt, eds. Tainan: National Museum of Taiwan History, 2012.

Moodley, Yoshan et al. “The peopling of the Pacific from a bacterial perspective.” Science vol. 323 (January 23, 2009), pp. 527-530.

Shepherd, John Robert. Marriage and Mandatory Abortion among the 17th-century Siraya. Arlington: American Anthropological Association, 1995. 
Grading
   
Progress
Week
Date
Topic
第1週
2/18  課程介紹 
第2週
2/25  臺灣原住民概說、語言與分類 
第3週
3/4  原住民的神話/傳說,以及歷史 
第4週
3/11  原住民的宗教觀與農耕儀禮 
第5週
3/18  原住民的社會組織(兼及年齡層級) 
第6週
3/25  歷史時期的原漢關係 
第7週
4/1  日治時期阿美族與賽德克族(紗績族)調查報告書選讀 
第8週
4/8  期中考 
第9週
4/15  國家vs. 部落:從封鎖到「歸順」之路 
第10週
4/22  霧社事件:前因後果、歷史詮釋,以及餘生後裔的觀點 
第11週
4/29  日治時期臺灣原住民的集體遷徙及其當代分布狀況 
第12週
5/6  紀錄片「溯原LMUHU:Pklahang gaga ru p'ubuy pinrayan hmali na Tayal」(泰雅文化與語言的守護傳承者):紀錄片觀賞與導演映後分享 
第13週
5/13  口述材料與歷史研究:馬太安大頭目/末代 Sapalengaw Unak Tafong 的話 
第14週
5/20  排灣群諸族的藝術 
第15週
5/27  期末考 (可能延後考,待定) 
第16週
6/3  端午節放假 
第17週
6/10  (待定) 
第18週
6/17  (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