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名稱 |
史記一 HISTORICAL RECORDS(SHI JI)(Ⅰ) |
開課學期 |
98-2 |
授課對象 |
歷史學系 |
授課教師 |
呂世浩 |
課號 |
Hist4043 |
課程識別碼 |
103 23180 |
班次 |
E1 |
學分 |
3 |
全/半年 |
半年 |
必/選修 |
選修 |
上課時間 |
星期六2,3,4(9:10~12:10) |
上課地點 |
共102 |
備註 |
史學史. 限學士班二年級以上 總人數上限:50人 |
|
|
課程簡介影片 |
|
核心能力關聯 |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
課程大綱
|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
課程概述 |
1. 《史記》不僅為中國之史學經典名著,同時還兼有經、史、子、集四部之特質,乃中國文化中最可寶貴之一大遺產。其縱述自軒轅迄漢武兩千年事,原始察終,見盛觀衰,非僅一代良史,明為百王大法。太史公自詡此書「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以雄深雅健之文字,發揮其獨特之思想,故後人譽之為「千古之絕唱」。研讀此書者,亦當以讀大著作之心為之,好學深思以探究史公之作意,始能真有所獲。
2. 本課程是讀書課,故以講授為主。由於時間上的限制,將採取選講精華的方式,於《史記》五體之各類文章,皆至少選講兩4篇以上,以便同學依類追尋,自行研究。
3. 本課程是針對進修部歷史系同學而開設,因此重心不在講授國文,把《史記》當成單獨的一篇篇文章來欣賞;而是講授史學經典名著,把百三十篇當作一個整體,以選讀各篇為實例,來看太史公的史學與思想。
|
課程目標 |
本課程之目標,在引導同學直接閱讀、欣賞《史記》,冀能:
(1) 有深度地認識古代中國之史學;
(2) 掌握到若干共通的讀書方法;
(3) 引發自行研讀其他史學名著之興趣。
為達成此目標,計畫依下列順序選讀教授:
(1)《史記》之概略認識——導論
(2)《史記》之寫作背景及核心理念——〈太史公自序〉與〈報任少卿書〉
(3)《史記》之全書結構——
1. 本紀:〈五帝本紀〉、〈秦始皇本紀〉
2. 表:〈三代世表〉及漢代各〈表〉
3. 書:〈河渠書〉、〈平準書〉
4. 世家:〈吳太伯世家〉、〈三王世家〉
5. 列傳:〈伯夷列傳〉、〈貨殖列傳
|
課程要求 |
1.依照進度讀畢《史記會注考證》全書
2.閱讀各講講義與建議之課外讀物
3.接受讀書報告並批閱
4.鼓勵背誦指定篇章
|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
|
Office Hours |
|
指定閱讀 |
1.《史記會注考證》,(漢)司馬遷原著,(日)瀧川龜太郎考證
此書有藝文(台北,1972)、中新(台北,1976、1982)、洪氏(台北,1981)、上海古籍(上海,1986)、天工(台北,1989)之影本,為本課程之指定讀本。
2. 余英時,〈怎樣讀中國書〉,收入氏著《現代儒學的回顧與展望》,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4。
3. 李弘祺,〈學習歷史應研讀史學名著〉,見《出版與研究》25期,後收入《西洋史學名著選》(台北:時報文化,1982)。
4. 阮芝生,〈史學名著的教與學:以《史記》為例〉,《歷史學系課程教學研討會論文集》,政治大學歷史系,台北,1993。
5. 阮芝生,〈史記的特質〉,(韓國中國學會)《中國學報》29輯,漢城,1989。
|
參考書目 |
基本書目:
(一) 工具書
1. 北京科學院史料整理室編,《史記研究的資料和論文索引》,1957;王民信補編,台北:學海,1976。
2. 哈佛燕京社編印,《史記及注釋綜合引得》,1947。
3. 黃福鑾編,《史記索引》,香港:中文大學,1963。
4. 《史記人名索引》,台北:九思影本。
5. 錢穆,《史記地名考》,香港:龍門,1968。
6. 段書安編,《史記三家注引書索引》,北京:中華書局,1982。
7. 賀次君,《史記書錄》,上海:商務,1959;地平線影本。
8. 倉修良主編,《史記辭典》,濟南:山東教育,1991。
9. 李曉光、李波主編,《史記索引》,北京:中國廣播電視,1989。
10. 楊燕起、俞樟華編,《史記研究資料索引和論文專著提要》,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1989。
11. 陝西省司馬遷研究會、陝西師範大學圖書館編,《司馬遷與《史記》研究論著專題索引》(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二) 注釋本
1. 《史記三家注》,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鼎文、宏業、世界等影印;參考(清)張文虎,《校刊史記集解索隱正義札記》,北京:中華,1997。
2. 張友鸞等,《史記選注》,北平:人民文學,1956;台北,文光影本。
3. 王伯祥,《史記選》,北平:人民文學,1957;台北,學海影本。
4. 楊家駱,《史記新譯》,台北:正中,1971。
5. 馬持盈,《史記今注今譯》,台北:商務,1979。
6. 韓兆琦,《史記選注集說》,江西:人民,1983。
7. 韓兆琦主編,《史記賞析集》,巴蜀書社,1988。
8. 韓兆琦選注,《史記選注》,台北:里仁,1994。
9. 韓兆琦,《史記箋證》,南昌:江西人民,2004。
10. 王利器主編,《史記注釋》,西安:三秦出版社,1988。
11. 張大可主編,《史記選注譯》,山東:教育,1989。
12. 楊鍾賢、郝志建主編,《文白對照全譯史記》,北京:國際文化,1992。
(三) 傳記
1. 李長之,《司馬遷之人格與風格》,北京:三聯,1984。
2. 季鎮淮,《司馬遷》,上海:人民,1955。
3. 蕭黎,《司馬遷評傳》,吉林:外文,1986。
4. 黃新亞,《司馬遷評傳》,北京:光明日報,1991。
5. 張大可,《司馬遷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
(四) 論著
1. (明)凌稚隆輯校,(明)李光縉增補,(日)有井範平補標,《史記評林》,台北:地球影本,1992。
2. (清)梁玉繩,《史記志疑》,北京:中華,1981。
3. 李笠,《廣史記訂補》,上海;復旦大學,2001。
4. (清)姚祖恩,《史記菁華錄》,上海:古籍;台北,聯經校印本,1977。
5. 劉咸炘,《太史公書知意》,收於氏著《四史知意》,台北:鼎文書局影本,1976。
6. 施之勉,《史記會注考證訂補》,台北:華岡,1976。
7. 王叔岷,《史記斠證》,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3;北京:中華,2007。
8. 楊燕起、陳可青、賴長揚編,《歷代名家評史記》,北京師範大學,1986;台北:博遠,1990。
9. 張玉春,《史記版本研究》,北京:商務,2001。
10. 朱東潤,〈裴駰《史記集解》說例〉、〈司馬貞《史記索隱》說例〉、〈張守節《史記正義》說例〉,俱見《史記考索》,上海:開明書店,1940;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
11. 逯耀東,《抑鬱與超越──司馬遷與漢武帝時代》,台北:東大,2007。
12. 陳直,《史記新證》,天津:天津人民,1979。
(五) 論文選
1. 陳新雄、于大成主編,《史記論文集》,國學論文薈編,第一輯,第二冊,西南書局,1978。
2. 《歷史研究》編輯部編,《司馬遷與史記論集》,陝西人民出版社,1982。
3. 《文史哲》雜誌編委會編,《司馬遷與史記》,商務,1958。
4. 張維嶽編,《司馬遷與史記新探》,嵩高書社重排本,1985。
5. 吳汝煜,《史記論稿》,江蘇教育出版社,1986。
6. 郭雙城,《史記人物傳記論稿》,中州古籍,1985。
7. 王國維等,《司馬遷--其人及其書》,台北:長安,1983。
8. 黃沛榮編,《史記論文選集》,台北:長安,1982。
9. 施丁、陳可青編,《司馬遷研究新論》,河南:人民,1983。
10. 劉乃和主編,《司馬遷和史記》,北京:人民,1987。
(六) 論文
1. (清)包世臣,〈論史記六國表敘〉、〈復石贛州書〉,《藝舟雙楫》論文二,收入商務《國學基本叢書》。
2. 錢穆,〈太史公考釋〉,《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三)》,台北:東大,1976;聯經,1995。
3. 王國維,〈太史公行年考〉,收入《觀堂集林》,北京:中華,1959.
4. 張大可,《史記研究》,北京:華文,2002。
5. 袁傳璋,《太史公生平著作考論》,合肥:安徽人民,2005。
6. 阮芝生,〈司馬遷之心──〈報任少卿書〉析論〉,《台大歷史學報》26,2000.12。
7. 阮芝生,〈論史記五體及「太史公曰」的述與作〉,《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報》6,1979.12。
8. 白壽彝,〈《史記》新論〉,《史學遺產六講》,北京:北京,2004。
9. 陳直,〈漢晉人對《史記》的傳播及其評價〉,收於吳澤主編《中國史學史論集(一)》,上海人民,1979。
10. 阮芝生,《史記•河渠書》析論,《臺大歷史學報》15,1990.12。
11. 阮芝生,〈論吳太伯與季札讓國-〈再論禪讓與讓國〉之貳〉,《臺大歷史學報》18,1994.12。
12. 阮芝生,〈論留侯與三略〉,《食貨月刊》復刊11卷3、4期,1981.6、7。
13. 阮芝生,〈伯夷列傳析論〉,《大陸雜誌》62卷3期,1981。
14. 阮芝生,〈伯夷列傳發微:伯夷列傳析論之二〉,《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34期,1985。
15. 阮芝生,〈貨殖與禮義--《史記•貨殖列傳》析論〉,《臺大歷史學報》19,1996.6。
16. 呂世浩,〈三王與文辭──《史記•三王世家》析論〉,《燕京學報》新九期,2000.11。
17. 呂世浩,〈平準與世變──《史記•平準書》析論〉,《燕京學報》新十二期,2002.5。
|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
No. |
項目 |
百分比 |
說明 |
1. |
平時參與度與積極度 |
40% |
|
2. |
期末考 |
60% |
|
|
週次 |
日期 |
單元主題 |
第1週 |
2/27 |
導論 |
第2週 |
3/06 |
〈太史公自序〉 |
第3週 |
3/13 |
〈太史公自序〉 |
第4週 |
3/20 |
〈太史公自序〉 |
第5週 |
3/27 |
〈報任少卿書〉 |
第6週 |
4/03 |
〈報任少卿書〉 |
第7週 |
4/10 |
〈五帝本紀〉 |
第8週 |
4/17 |
〈秦始皇本紀〉 |
第9週 |
4/24 |
〈三代世表〉 |
第10週 |
5/01 |
漢代各〈表〉略讀 |
第11週 |
5/08 |
〈河渠書〉 |
第12週 |
5/15 |
〈平準書〉 |
第13週 |
5/22 |
〈平準書〉 |
第14週 |
5/29 |
〈吳太伯世家〉 |
第15週 |
6/05 |
〈三王世家〉 |
第16週 |
6/12 |
〈伯夷列傳〉 |
第17週 |
6/19 |
〈貨殖列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