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台灣史上
HISTORY OF TAIWAN (1) 
開課學期
98-1 
授課對象
文學院  歷史學系  
授課教師
李文良 
課號
Hist1015 
課程識別碼
103 23321 
班次
 
學分
全/半年
全年 
必/選修
必帶 
上課時間
星期五3,4(10:20~12:10) 
上課地點
新202 
備註
限本系所學生(含輔系、雙修生)
總人數上限:90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981tai_hisory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本課程是將1500至1950年間的臺灣史,歸納整理成18個左右的主題,依據大略的時間先後,分別於上、下學期講授。本課程基本上是由授課教師以演講方式進行,期間並適度配合學生報告、作業以及討論課程。 

課程目標
臺灣因為地理位置優越,自古以來即為東亞地域族群移入、商業活動和交通往來的重要中心之一。活潑的商業活動、多角性的族群結盟與對立關係以及頻繁的政權轉換,構成了臺灣史複雜的有機內涵。然而,今日此一複雜的有機內涵卻常在臺灣的社會中,以衝突、流血等負面的行動展現出來。這對於共同生存於一塊土地上的人們來說,不但是一個明顯的裂痕,也是不安的來源。因此,如何學習彼此尊重與理解,避免表象意識型態的衝突,是每一個現代市民社會組成份子所應該思考的課題。而對於臺灣歷史與社會構成的深刻理解,是培養人們思考、行動的一個出發點。 
課程要求
修課學生須事先研讀教師指定之參考文獻、寫作讀書心得,並參與課程討論。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指定閱讀
 
參考書目
一 通史
Davidson, J.W.,蔡啟桓(中譯),《臺灣之過去與現在》,(臺
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72)。
王育德,《臺灣:苦悶的歷史》(臺北:自立晚報,1993)。
伊能嘉矩,《臺灣文化志》(臺北:南天出版社,1994[1928])。中
譯本,臺灣省文獻委員會(中譯),《臺灣文化志》,(南投:臺灣省
文獻委員會,1985)。
吳密察,《唐山過臺灣的故事——臺灣通史》(臺北:時報出版社,
1983)。
周婉窈,《臺灣歷史圖說》(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
處,1997)。
連 橫,《臺灣通史》,(臺北,眾文出版社,1979)。
陳碧笙,《臺灣地方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臺
灣版更名為《臺灣人民歷史》,1993年由人間出版社出版。

二 史前、荷、鄭時代
鹿野忠雄(著),宋文薰(中譯),《臺灣考古民族學概觀》(臺北:臺
灣省文獻委原會,1955)
劉益昌,《臺灣的考古遺址》(臺北:臺北縣立文化中心,1992)。
黃應貴(主編),《臺灣土著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臺北:聯經出版
社,1986)。
歐陽泰(Andrade, Tonio)(著),鄭維中譯,《福爾摩沙如何變成臺
灣府?》(臺北:曹永和文教基金會出版,遠流發行,2007)。
中村孝志(著),吳密察、翁佳音(編),《荷蘭時代臺灣史研究》(臺
北:稻鄉出版社,1997)。
包樂史(Blusse, Leonald),《巴達維亞華人與中荷貿易》(南寧:
廣西人民出版社,1997)。
村上直次郎、岩生成一、中村孝志、永積洋子(著),許賢瑤(譯),
《荷蘭時代臺灣史論文集》(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2001)。
陳宗仁,《雞隆山與淡水洋:東亞海域與臺灣早期史研究(1400—
1700)》(臺北:聯經出版社,2005)。
曹永和,《中國海洋史論集》(臺北:聯經出版社,2000)。
曹永和,《臺灣早期歷史研究》(臺北:聯經出版社,1979)。
曹永和,《臺灣早期歷史研究續集》(臺北:聯經出版社,2000)。
楊彥杰,《荷據時代臺灣史》(臺北:聯經出版社,2000)。

三 清治時期
尹章義,《臺灣開發史》(臺北:聯經出版社,1989)。
Shepherd, J. R., Statecraft and Political Economy on the
Taiwan Frontier.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
施添福,《清代臺灣的地域社會:竹塹地區的歷史地理研究》(新
竹:新竹縣立文化中心,2001)。
施添福,《清代在臺漢人的祖籍分布和原鄉生活方式》(臺北:國立
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糸,1987)。
柯志明,《番頭家——清代臺灣的族群政治與熟番地權》(臺北:中
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2001)。
Meskill, J. M. (著),王淑琤(中譯),《霧峰林家——臺灣拓荒之
家》,(臺北:文鏡,1986)。
陳其南,《臺灣的傳統中國社會》(臺北:允晨出版社,1991)。
王世慶,《清代臺灣社會經濟》(臺北:聯經出版社,1994)。
陳孔立,《清代臺灣移民社會研究》(福建:廈門大學出版社,
1990)。
戴炎輝,《清代臺灣的鄉治》(臺北:聯經出版社,1994)。
林滿紅,《茶、糖、樟腦業與晚清臺灣》(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
室,臺灣研究叢刊第115號,1978)。

四 日治時期
吳密察,《臺灣近代史研究》(臺北:稻鄉出版社,1990)。
黃昭堂(著),黃英哲(中譯),《臺灣總督府》(臺北:前衛出版社,
1994)。
矢內原忠雄(著),周憲文(中譯),《日本帝國主義下的臺灣》(臺
北:帕米爾出版社,1997)。
涂照彥,《日本帝國主義下の臺灣》(東京:東京大學出版社,
1975)。中譯本,李明峻(中譯),《日本帝國主義下的臺灣》(臺
北:人間出版社,1992)。
吳文星,《日據時期臺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臺北:正中書局,
1992)。
若林正丈,《臺灣抗日運動史研究》(東京:研文出版社,1983)。
駒込武,《植民地帝國日本の文化統合》(東京:岩波書店,
1996)。
近藤正己,《總力戰と臺灣:日本植民地崩壞の研究》(臺北:刁江
書院,1996)。
周婉窈,《海行兮的年代——日本殖民統治末期臺灣史論集》(臺
北:允晨出版社,2003)。
林繼文,《日治末期臺灣戰爭動員體係之研究》(臺北:稻鄉出版
社)

五 戰後
黃英哲,《臺灣文化再構築(1945-1947)の光と影—魯迅思想受容の
行方》(琦玉:創土社,1999)。
何義麟,《二•二八事件——「臺灣人」形成エスのポリティク
ス》(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2003)。
龔宜君,《外來政權與本土社會——改造後國民黨政權社會基礎的
形成(1950-1969)》(臺北:稻香出版社,臺灣文化系列第21,
1998)。
賴澤涵、馬孟若,《悲據的開端——臺灣二二八事變》(臺北:時報
出版社,1993)。
劉進慶、涂照彥、隅谷三喜男,《臺灣の經濟——典型NIESの光と
影》(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92)。中譯本,雷慧英、吳偉健、
耿景華(中譯),《臺灣之經濟—典型NIES成就與問題》(臺北:人間
出版社,1995)。
若林正丈(著),許佩賢(中譯),《臺灣—分裂的民主與國家》(臺
北:月旦出版社,1994)。

六 其它
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施添福(解說),《臺灣堡圖》(臺北:遠流出
版社,1996復刻版)。
施添福(解說),《日治時代二萬五千分之一臺灣地形圖》(臺北:遠
流出版社, 1999復刻本)。
吳濁流,《亞細亞的孤兒》(臺北:遠景出版社,1993)。
陳芳明,《謝雪紅評傳》(臺北:前衛出版社,1991)。
李 喬,《寒夜三部曲》(臺北:遠景出版社,1991)。
鍾肇政,《川中島》(臺北:蘭亭書店)。
鍾肇政,《戰火》(臺北:蘭亭書店)。
丘若龍(編著),《霧社事件》(臺北,時報出版社,1990)。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No.
項目
百分比
說明
1. 
平時成績 
30% 
 
2. 
作業、報告 
30% 
 
3. 
期末考試 
40%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09/18  (1).課程介紹;(2).第一講:大航海時代的臺灣(上) 
第2週
09/25  第一講:大航海時代的臺灣(下) 
第3週
10/02  第二講:臺灣的荷蘭時代(上) 
第4週
10/09  第二講:臺灣的荷蘭時代(下) 
第5週
10/16  第三講:鄭氏四世與臺灣(上) 
第6週
10/23  第三講:鄭氏四世與臺灣(下) 
第7週
10/30  第四講:清初治臺政策 
第8週
11/06  第五講:十八世紀的移民與開發(上) 
第9週
11/13  期中考週,停課 
第10週
11/20  第五講:十八世紀的移民與開發(下) 
第11週
11/27  第六講:清代臺灣的社會(上) 
第12週
12/04  第六講:清代臺灣的社會(下) 
第13週
12/11  第七講:十九世紀的新地開發(上) 
第14週
12/18  第七講:十九世紀的新地開發(下) 
第15週
12/25  第八講:從東洋貿易到兩岸貿易 
第16週
2010/01/01  開國紀念日,停課 
第17週
01/08  繳交作業、學期授課回顧 
第18週
01/15  期末考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