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名稱 |
西洋史學英文論著 Readings on Western Historiography in English |
開課學期 |
107-2 |
授課對象 |
文學院 歷史學系 |
授課教師 |
古偉瀛 |
課號 |
Hist3130 |
課程識別碼 |
103 50770 |
班次 |
|
學分 |
2.0 |
全/半年 |
半年 |
必/選修 |
選修 |
上課時間 |
星期一8,9(15:30~17:20) |
上課地點 |
文16 |
備註 |
「史學方法論、史學史與史學名著」群組課程。母語為英語之學生請勿選修。 限學士班學生 總人數上限:30人 外系人數限制:10人 |
Ceiba 課程網頁 |
http://ceiba.ntu.edu.tw/1072Hist3130_ |
課程簡介影片 |
|
核心能力關聯 |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
課程大綱
|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
課程概述 |
本學期講授的主要是以近代西方的重要史學論文, 從二十世紀之交的美國相對主義到二十一世紀的後現代史學, 這些論文相當重要,但在此地卻相當令人望而卻步的, 因為英文的史學理論不太容易理解, 有必要仔細分析討論。本課以本人蒐集的數篇英文的史學論文作為上課的材料, 每篇文章大約以兩次上課讀完為止, 可以讀完大約九篇論文, 我們將從所蒐集到的C. Beard, C. Becker,,M. Bloch,G. R. Elton,E. Hobsbaum,Trevor-Roper,R. Fogel,F. Braudel, Larodurie,A. Munslow,R. Rosenstone等人的重要著作中, 選出給同學研習。全書的研讀,將以逐字深度解析為主,並使同學參與翻譯及解讀。同時在上課過程中, 加上一些目前最新的史學理論的議題及知識,使得同學能對西方近現代史學的理論及問題有所理解及掌握,俾使同學得以在進行史學的訓練過程中,可以知道當代最流行的趨勢,運用在實際研究上以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請注意,本課程並非全英文授課,並要求寫一篇報告,無法理解、閱讀、書寫中文者,請勿選修) |
課程目標 |
本系學生對於西洋史學比較陌生,一方面是因為這方面的課較少; 也因為對於英文的理解能力較弱,解讀這類高度理論性的文句需要格外的付出,且若無人指導,容易造成瞎子摸象的結果;另一方面,史學理論及方法日新月異,二十世紀初美國有一波新史學出現, 接著有相對主義的史學理論, 實証史學也相當流行, 而從一九六○年代以來,史學的新趨勢就更經歷了社會學,人類學及文化史的幾種重要衝擊,更重要的,後現代主義對傳統史學進行了相當大的顛覆,對於這些變化的掌握,將其深入淺出的讓有興趣的同學能吸收,是開本課的最大目的. 然而數千年的西洋史學涵蓋甚廣,只能取其對本系同學最有意義的部份。總之, 認真上完本課的同學應該對於近現代西洋史學理論得到豐富的知識,也有能力直接閱讀西洋史學的英文論著。 |
課程要求 |
本課有二特色,一為探討近現代西洋史學理論的發展,並解讀較深奧的英文史學理論;另一為增加本系學生的英文程度,相信在此地很少有類似的課程,因此有大一英文程度的同學若有堅持的毅力及勤學苦讀,將會有很大的收穫。 本課因為要求同學參與的部分很多,因此必須常來上課,若不能經常準時出席,切勿來上此課. 另外,本課要求每位同學在期中選一位相關的西洋學者就其史學理論進行書面的報告,以作為期中分數的依據之一。 |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
|
Office Hours |
另約時間 備註: 請以我的電郵址約時間,kuwy@ntu.edu.tw |
參考書目 |
王晴佳、古偉瀛,《後現代與歷史學:中西比較》,巨流出版社,2000; 山東大學出版社 2003年簡體字版。
于沛、周榮耀主編,《中國世界歷史學30年(1978-2008)》,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8。其中頁415-425有(三)世紀之交的外國史學理論研究:1998-2008,專門討論後現代史學在中國的發展情況以及引伸書目 .
Alun Munslow,A History of History (New York: Routledge, 2013)
Alun Munslow ed., Authoring the Past, Writing and Rethinking History(New York: Routledge, 2013)
John Tosh, ed., Historians on History (Pearson Education Ltd., England, 2000)
|
指定閱讀 |
本人所蒐集的論文集, 會製作講義給同學 |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
No. |
項目 |
百分比 |
說明 |
1. |
平常成績 |
50% |
包括書面期末報告及上課出席表現 |
2. |
期末考 |
50% |
|
|
週次 |
日期 |
單元主題 |
第1週 |
2/18 |
opening session, Charles Beard, "Written History as an Act of Faith" |
第2週 |
2/25 |
Charles Beard, "Written History as an Act of Faith" |
第3週 |
3/04 |
G. R. Elton, The Practice of History |
第4週 |
3/11 |
G. R. Elton |
第5週 |
3/18 |
E.J. Hobsbawm, Marx and History |
第6週 |
3/25 |
Hobsbawm, Marx and History |
第7週 |
4/01 |
期中考(準備期中報告並開始撰寫) |
第8週 |
4/08 |
Joan Scott,Gender:a useful category of historical analysis |
第9週 |
4/15 |
Joan Scott |
第10週 |
4/22 |
Marc Bloch, The Historian's Craft |
第11週 |
4/29 |
H. R.Trevor-Roper,The Past and the Present: History and Sociology |
第12週 |
5/06 |
Robert Fogel "Scientific" history and traditional History |
第13週 |
5/13 |
Robert Fogel |
第14週 |
5/20 |
F. Braudel,History and the social sciences: the longue duree |
第15週 |
5/27 |
F. Braudel, History and the social sciences: the longue duree. |
第16週 |
6/03 |
A. Munslow, A History of History |
第17週 |
6/10 |
A. Munslow and R. Rosenstone, Authoring the Past |
第18週 |
6/17 |
期末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