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urse Information
Course title
Historical Process of Modern Taiwan 
Semester
110-2 
Designated for
VARIOUS PROGRAM  PROGRAM IN TAIWAN STUDIES  
Instructor
Wan Yao Chou 
Curriculum Number
Hist1618 
Curriculum Identity Number
103 51540 
Class
 
Credits
3.0 
Full/Half
Yr.
Half 
Required/
Elective
Elective 
Time
Tuesday 7,8,9(14:20~17:20) 
Remarks
The upper limit of the number of students: 165. 
Ceiba Web Server
http://ceiba.ntu.edu.tw/1102Hist1618_ 
Course introduction video
 
Table of Core Capabilities and Curriculum Planning
Table of Core Capabilities and Curriculum Planning
Course Syllabus
Please respect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of others and do not copy any of the course information without permission
Course Description

選修的同學請務必注意:本課程以全臺語授課,惟學生上課提問、寫考卷,以及分組討論都可以華語/文進行。唯一必須使用臺語的是口頭報告(5─7分鐘),採學生事先準備之方式,由助教錄音,老師親自聽。

本課程是三學分通識課,原則上前二堂由教師講授,第三堂由助教帶領進行分組討論。以上的安排會將視實際之需要而有所調整。
內容教授臺灣近現代歷史,時間範圍自一八六〇年代臺灣開港通商至一九九〇年代臺灣自由民主化為止。每週講授一個特定主題,並配合該主題由教師指定閱讀材料,修課必讀。  

Course Objective
本課程的目標有二。一、以全臺語講課,讓學生有機會聽以臺語傳達的臺灣歷史,並熟悉臺語文白異讀的特色。二、講授內容在於幫助學生掌握臺灣近現代史的重大課題,並透過指定材料的閱讀與分組討論,深化學生對相關議題的理解。

補充說明:全臺語授課,主要是希望學生能了解任何語言若給它機會,它就可以成為「全方位」的語言。臺語原本就是個全方位的語言(私塾和基督教學校以臺語授課),但從戰後到當代萎縮到現在的年輕人,就算祖父母都講台語,很多已經只能講非常簡單的幾句日常片語,若再這樣下去,臺語就會瀕臨滅絕。本課程並不要求同學以臺語提問,考試也用華文作答,但有一項作業是口頭報告,須用臺語報告五至七分鐘。 
Course Requirement
1、上課出席
2、閱讀每週指定材料
3、參與分組討論
4、臺語口頭報告或朗讀(5─7分鐘;內容自訂,但須與本課程相關,可自我介紹加上朗讀史料)
5、期中作業(以課程提供的指定閱讀和參考材料為主,形式待定)
6、期末考試(華文作答;歡迎臺文作答) 
Student Workload (expected study time outside of class per week)
 
Office Hours
 
Designated reading
每週大約指定閱讀一至二篇論文,或專書中的章節。指定閱讀或參考資料,通常以pdf方式,將於前一週上課後一、二日後由助教放到Ceiba,請同學務必下載,於該週上課前閱讀。
指定閱讀材料也是分組討論的討論根據,必讀。
指定閱讀的內容,在期末考的考試範圍內,請務必閱讀。 
References
清領末期
王學新譯,《風港營所雜記》。南投縣: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3。
李勤岸,臺灣白話字文獻館,http://www.tcll.ntnu.edu.tw/pojbh/script/index.htm,2014年1月21日查詢。
周振鶴、游汝杰,《方言與中國文化》。臺北市:南天書局,1990。
周婉窈,〈從琉球人船難受害到牡丹社事件:「新」材料與多元詮釋的可能〉,《臺灣風物》65:2(2015年6月),頁23-89。
馬偕著,林晚生譯,《福爾摩沙紀事:馬偕臺灣回憶錄》。臺北市:前衛出版社,2007。
陳其南,〈牡丹少女事件簿〉,《台博物語:台博館藏早期台灣殖民現代性記憶》第五章(台北:國立台灣博物館,2010),頁102-161。
費德廉、羅效德編譯,《看見十九世紀臺灣:十四位西方旅行者的福爾摩沙故事》。臺北市:如果出版社,2006。
黃得峰、王學新譯,《處蕃提要:牡丹社事件史料專題翻譯(二)》。南投市:國史館台灣文獻館,2005。
新城俊昭,《高等学校 琉球.沖縄史》。沖縄:編集工房 東洋企画,2007。
葉高華,〈再探福建—廣東與福佬—客家的關係〉,發表於第九屆語言文化分佈與族群遷徙工作坊,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2012年6月30日。
劉序楓,〈清代檔案與環東亞海域的海難事件研究:兼論海難民遣返網絡的形成〉,《故宮學術季刊》23:2(2006年),頁91-126。
賴永祥,賴永祥長老史料庫(Elder John Lai's Archives),http://www.laijohn.com/,2014年1月15日查詢。
羅效德、費德廉譯,《李仙得臺灣紀行》。臺南市: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2013。
Eskildsen, Robert, ed. Foreign Adventures and the Aborigines of Southern Taiwan, 1867-1874: Western Sources Related to Japan’s 1874 Expedition to Taiwan。臺北市: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2005。
Le Gendre, Charles W. Notes of Travel in Formosa. Edited by Douglas L. Fix and John Shufelt. Tainan: National Museum of Taiwan History, 2012.
Swinhoe, Robert, "Narrative of A Visit to the Island of Formosa," Journal of the North-China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II (May 1858). pp. 144-164,

日治時期
王詩琅譯,《臺灣社會運動史:文化運動》。臺北縣:稻鄉出版社,1988。
王學新,〈日據初期台東地區抗日戰事中原住民族群向背之分析(一八九五─一八九六)〉,《臺灣文獻》47:4(1996年12月),頁129-148。
矢內原忠雄著,周憲文譯,《日本帝國主義下之臺灣》。臺北市:帕米爾書店,1987。
呂紹理,《展示臺灣:權力、空間與殖民統治的形象表述》。臺北市:麥田出版社,2005。
李喬、薛雲峰,〈「乙未抗日」史觀的重建:義民史觀─從吳湯興殉難談起〉,發表於「乙未戰爭與客家」學術研討會,行政院客家委員會主辦,2005年12月24日。頁4-1~4-38。
周婉窈,〈試論戰後臺灣關於霧社事件的詮釋〉,《臺灣風物》60:3(2010年9月),頁11-57。
周婉窈,〈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再探討〉,《臺灣史料研究》37(2011年6月),頁2-31。
周婉窈,《海行兮的年代:日本殖民統治末期臺灣史論集》。臺北市:允晨文化,2003。
周婉窈,《海洋與殖民地臺灣論集》。臺北市:聯經出版公司,2012。(推薦篇章:〈「進步由教育 幸福公家造」──林獻堂與霧峰一新會〉、〈想像的民族風──試論江文也文字作品中的臺灣與中國〉。)
邱若龍,《霧社事件:臺灣第一部原住民調查報告漫畫》。臺北市:玉山社,2004。
若林正丈著,臺灣史日文史料典籍研讀會譯,《臺灣抗日運動史研究》。臺北市:播種者出版公司,2007。
宮本延人口述,宋文薰、連照美翻譯.編輯,《我的臺灣紀行》。臺北市:南天書局,1998。
翁佳音,《臺灣漢人武裝抗日史研究(1895-1902)》。臺北縣:稻鄉出版社,2007。
康豹,《染血的山谷:日治時期的噍吧哖事件》。臺北市:三民書局,2006。
許佩賢,《殖民地臺灣的近代學校》。臺北市:遠流出版公司,2005。
郭明正,《又見真相:賽德克族與霧社事件:66個問與答,面對面訪問霧社事件餘生遺族》。臺北市:遠流出版公司,2012。
陳運棟,〈徐驤與乙未抗日戰爭〉,發表於「乙未戰爭與客家」學術研討會,行政院客家委員會主辦,2005年12月24日。頁3-1~3-24。
黃土水,〈出生於臺灣〉,中譯文收於顏娟英譯著,《風景心境──臺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上,頁126-130。
黃昭堂著,黃英哲譯,《臺灣總督府》。臺北市:前衛出版社,1994。
鄭政誠,《臺灣大調查: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之研究》。臺北市:博揚文化,2005。
鄧相揚,《霧社事件》。臺北市:玉山社,1998。
戴國煇編著,魏廷朝翻譯,《臺灣霧社蜂起事件:研究與資料》。臺北縣:國史館,2002。
謝雪紅口述,楊克煌筆錄,《我的半生記》。臺北市:楊翠華出版,1997。
顏娟英譯著,《風景心境──臺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上。臺北市:雄獅美術,2001。
顏娟英編著,《臺灣近代美術大事年表》。臺北市:雄獅美術,1998。

戰後
說明:政府機構編輯的口述資料集,以直接顯示書名為原則。
〈隨時可以發生暴動的台灣局面〉,《觀察》第2卷第2期(1947年3月8日),頁18-19。
《口述歷史:二二八事件專號》4(1993年2月)。
《白色封印:人權奮鬥證言:白色恐怖1950》。臺北市:國家人權紀念館籌備處,2003。
《走出六堆的暗夜:白色封印故事》。屏東縣:屏東縣政府,2012。
《走過長夜:政治受難者的生命故事》輯一、二、三。新北市:國家人權博物館籌備處,2015。
《保密局臺灣站二二八史料彙編(一)》。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5。
《重生與愛:桃園縣人權歷史口述文集》(2014)、第2冊(2015)、第3冊(2016)、第4冊(2017)。桃園市:桃園市政府文化局。
《海外臺獨運動相關人物口述史(續篇)》。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2。
《海外臺獨運動相關人物口述史》。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9。
《高雄市二二八相關人物訪問紀錄》中、下。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5。
《陳誠先生回憶錄─建設臺灣(上)》。臺北市:國史館,2005。
《傷痕血淚:戰後原臺籍國軍口述歷史》(本篇和續錄)。南投市:國史錧臺灣文獻館,2006、2007。
《獄外之囚:白色恐怖受難者女性家屬 訪問紀錄》上、中、下。新北:國家人權博物館籌備處,2015。
〔臺中政治受難者暨相關人士口訪紀錄〕,1《因為黑暗,所以我們穿越》(2015)、2《黯到盡處,看見光》(2016)、3《透光的暗暝》(2017)。臺中市: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臺灣自救宣言:謝聰敏先生訪談錄》。臺北縣:國史館,2008。
《暴風雨下的中師:臺中師範學校師生政治受難紀實》。臺中市:臺中市政府文化局,2018。
《觀.臺灣》27(2015年10月)。
人權之路編輯小組,《人權之路:臺灣民主人權回顧 2008新版》。臺北市: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2008。
王甫昌,〈由「中國省籍」到「臺灣族群」:戶口普查籍別類屬轉變之分析〉,《臺灣社會學》9(2005年6月),頁59-117。
古慧雯,〈論「肥料換穀」〉,《經濟論文叢刊》24:4(1996年12月),頁479-507。
行政院研究「二二八事件」小組,《「二二八事件」研究報告(上)》。臺北:行政院,1992。
呂東熹,《二二八記者劫》。臺北: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2016。
呂蒼一、胡淑雯、陳宗延、楊美紅、羅毓嘉、林易澄,《無法送達的遺書:記那些在恐怖年代失落的人》。臺北:衛城出版,2015。
吳乃德,《百年追求:臺灣民主運動的故事 卷二 自由的挫敗》。臺北市:衛城出版,2013。
吳乃德,《臺灣最好的時刻,1977-1987:民族記憶美麗島》。臺北市:春山出版,2020。
李日章,〈不照規劃的生涯──一個靈山獨行者的足跡〉,收於張炎憲主編,《我的學思歷程》。臺北市:現代學術研究基金會,2013,頁1-27。
李筱峰,《林茂生、陳炘和他們的時代》。臺北市:玉山社,1996。
李筱峰,《解讀二二八》。臺北市:玉山社,1998。
李禎祥,〈超級硬仗:追還財產〉,收於臺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記憶與遺忘的鬥爭:臺灣轉型正義階段報告》卷三《面對未竟之業》,頁141-155。新北市:衛城出版,2015。
李福鐘,〈威權體制下的國民黨黨營企業〉,《國史館學術集刊》18(2008年12月),頁189-220。
李錦容,《臺灣女英雄陳翠玉》〔修訂新版〕。臺北市:草根出版公司,2009。
官鴻志撰文,李文吉攝影,〈湯英伸救援行動始末〉,《人間》20(1987年6月5日),頁18-43。
周婉窈,《轉型正義之路:島嶼的過去與未來》。新北市:國家人權博物館,2019。
林元輝編註,《二二八事件臺灣本地新聞史料彙編》。臺北市: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2009。
林淑雅,〈解/重構臺灣原住民族土地政策〉。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
林華韋、林玫君編著,《典藏臺灣棒球史:嘉農棒球1928-2005》。臺北市: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05。
武成榮,〈嘉奪〉,收入高雄市關懷臺籍老兵文化協會、財團法人文學臺灣基金會編,《第一屆許昭榮文學獎得獎作品集》。高雄市:春暉出版社,2013。頁192-222。
姜皇池,《國際法與臺灣:歷史考察與法律評估》。臺北:學林文化,2000。
柯朝欽,〈活在例外狀態之中:論50年代臺灣政治犯的社會排除〉,發表於「流離、家園與認同工作坊」,國立交通大學,2009年10月16日。
胡慧玲,《百年追求:臺灣民主運動的故事 卷三 民主的浪潮》。臺北市:衛城出版,2013。
若林正丈著,洪金珠、許佩賢譯,《臺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臺北市:新自然主義,2004。
殷海光,〈我被迫離開臺灣大學的經過〉,收在氏著,《殷海光全集》玖《雜憶與隨筆》。臺北市:桂冠圖書公司,1990。頁155-168。
張炎憲、王逸石、王昭文、高淑媛採訪記錄,《嘉義北回二二八》。臺北市: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1994;2011重刊。
張炎憲、王逸石、王昭文、高淑媛採訪記錄,《嘉義驛前二二八》、《嘉義平原二二八》、《諸羅山城二二八》。臺北市: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1995。
張慶惠總策劃,《賭鬼的後代:魏廷朝回憶錄》。臺北市:前衛出版社,2017。
張麗雪,〈公務人員高普考試按省區定額錄取制度沿革〉,《考選論壇》1:2(2011年4月),頁53-60。
曹欽榮、林芳微等採訪整理,《流麻溝十五號:綠島女生分隊及其他》。臺北市:書林出版公司,2012。
莫那能,《美麗的稻穗》。臺中市:晨星出版社,1989。
莫那能口述、劉孟宜錄音整理,《一個臺灣原住民的經歷》(修訂版)。臺北市:人間出版社,2014。
陳彥斌總策劃、洪碧梧主編,《在威權的天空下 臺中篇》。臺中市:臺中市新文化協會,2020。
陳郁秀編著,《盧修一與他的時代》。臺北市:遠流出版社,2018。
陳婉真,《啊!黑名單》。臺北市:前衛出版社,1991。
陳隆志,〈臺灣的國際法地位〉,《新世紀智庫論壇》7(1999年9月),頁4-12。
陳翠蓮,〈「新生臺灣」的頓挫:延平學院創立始末〉,收於陳翠蓮,《臺灣人的抵抗與認同:一九二〇~一九五〇》。臺北市:曹永和文教基金會,2008,頁282-332。
陳翠蓮,《臺灣人的抵抗與認同:一九二○~一九五○》。臺北市:曹永和文教基金會,2008。
陳翠蓮,《百年追求:臺灣民主運動的故事 卷一 自治的夢想》。臺北市:衛城出版,2013。
陳翠蓮,《重構二二八:戰後美中體制、中國統治模式與臺灣》。臺北:衛城出版,2017。
陳儀深,〈臺獨主張的起源與流變〉,《臺灣史研究》17:2(2010年6月),頁131-169。
彭明敏,《自由的滋味:彭明敏回憶錄》。臺北市:彭明敏文教基金會,1995;2009年增訂版。臺北市:玉山社,2009。
廖宜恩、陳豐惠主編,《天涯.人間.晴美:黃晴美紀念文集》。臺北市:前衛出版社,2018。
臺大哲學系事件調查小組,《臺大哲學系事件調查報告》。臺北市:臺大圖書館,2013。
臺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記憶與遺忘的鬥爭:臺灣轉型正義階段報告》卷一《清理威權遺緒》、卷二《記憶歷史傷痕》、卷三《面對未竟之業》。新北市:衛城出版,2015。
歐素瑛,〈四六事件對臺灣大學之衝擊〉,《臺灣學研究》12(2011年12月),頁19-41。
鄭自才、張文隆合著,《刺蔣:鄭自才回憶錄》。臺北市:允晨文化,2018。
駱明慶,〈誰是臺大學生?──性別、省籍和城鄉差異〉,《經濟論文叢刊》 30:1(2002年3月),頁113-147。
駱明慶,〈高普考分省區定額錄取與特種考試的省籍篩選效果〉,《經濟論文叢刊》31:1(2003年3月),頁87-106。
戴國煇,《愛憎二.二八──神話與史實:解開歷史之謎》。臺北:遠流出版社,1992。
謝仕淵、謝佳芬,《臺灣棒球一百年》。臺北市:果實出版,2003。
謝清志、彭琳淞,《謝清志的生命振動》。臺北市:玉山社,2008、2011。
顏世鴻,《青島東路三號:我的百年之憶及臺灣的荒謬年代》。臺北市:啟動文化,2012。
魏廷朝,《臺灣人權報告書:1949-1996》。桃園縣:朝陽雜誌社,2007。
蘇瑞鏘,〈臺灣(臨時)省議會「五龍一鳳」對結社權的態度──以「中國地方自治研究會」為中心五龍一鳳〉,收於臺灣省諮議會編印,《深化臺灣民主、促進地方建設》。臺中市:臺灣省諮議會,2004,頁51-58。
蘇瑞鏘,〈戰後臺灣政治案件審判過程中的不法與不當〉,《臺灣風物》61:3(2011年9月),頁33-73。
蘇瑞鏘,《超越黨籍、省籍與國籍──傅正與戰後臺灣民主運動》。臺北市:前衛出版社,2008。
蘇瑞鏘,《白色恐怖在臺灣:戰後臺灣政治案件之處置》。新北市:稻鄉出版社,2014。
龔昭勳,《死亡行軍:從神童到火燒島叛亂犯──蘇友鵬醫師的一生》。臺北市:前衛出版社,2018。 
Grading
   
Progress
Week
Date
Topic
第1週
2/15  課程介紹;臺語的特色  
第2週
2/22  開港通商、西人來臺,以及基督教的傳布 
第3週
3/01  牡丹社事件、東亞新局勢和清領最後二十年+分組討論 
第4週
3/08  清廷割臺與臺人保鄉衛土之戰+分組討論 
第5週
3/15  臺灣總督府早期統治、反殖民運動,以及文化啟蒙+分組討論 
第6週
3/22  噍吧哖事件、封鎖下原住民「歸順」之路與霧社事件 
第7週
3/29  殖民近代性、皇民化運動與戰爭動員+分組討論 
第8週
4/05  放假 
第9週
4/12  日本戰敗、戰後初期臺灣的變局+分組討論  
第10週
4/19  二二八事件+分組討論 
第11週
4/26  戒嚴下KMT/ROC黨國統治與白色恐怖
四六事件、校園控制、哲學系事件(1) 
第12週
5/03  四六事件、校園控制、哲學系事件(2)(2:20─3:10)
吳三連基金會三連講座張炎憲先生紀念演講(3:30─5:20) 
第13週
5/10  戒嚴時期黨國統治下的反抗運動(1950-1987)+分組討論 
第14週
5/17  海外臺灣獨立建國運動(1950─1992)+分組討論 
第15週
5/24  民主、自由、本土化之路(解嚴前後至1992)──兼及轉型正義 
第16週
5/31  期末考 
第17週
6/07  (待定) 
第18週
6/14  (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