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urse Information
Course title
Maritime East Asia and Taiwan 
Semester
110-2 
Designated for
VARIOUS PROGRAM  PROGRAM IN TAIWAN STUDIES  
Instructor
WEN-LIANG LEE 
Curriculum Number
Hist1570 
Curriculum Identity Number
103 51820 
Class
 
Credits
2.0 
Full/Half
Yr.
Half 
Required/
Elective
Elective 
Time
Friday 3,4(10:20~12:10) 
Remarks
The upper limit of the number of students: 120. 
 
Course introduction video
 
Table of Core Capabilities and Curriculum Planning
Table of Core Capabilities and Curriculum Planning
Course Syllabus
Please respect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of others and do not copy any of the course information without permission
Course Description

臺灣是個海洋島嶼,東側面臨廣大的太平洋,西側則為寬達二百公里左右的大陸棚。儘管亞洲大陸東側的中華文明,早在西元前十幾世紀即已發展出高度的文明,卻一直未波及於臺灣。相對於臺灣島東、西兩側的廣漠海洋,臺灣的南、北方則有一系列的島嶼帶,使得臺灣得以和東北亞、東南亞間維持密切的文化交流。現在還生活在臺灣、被視為南島民族的臺灣原住民,就是最好的說明。直到十六世紀初,尋求和東亞直接貿易、穿越海洋而東來的歐洲國家,或從南洋,或穿越太平洋,經由臺灣島嶼附近而進接華南一帶,為原本各自獨立性高、間接接觸的文明或貿易圈,起了積極的聯絡作用。這便是臺灣開始出現世界舞台的開端,臺灣的近代史一開始可以說就與世界的近代史同步。本課程將以十六、七世紀臺灣歷史為講授重心,可謂是近代臺灣歷史的第一階段,往下可以銜接本人已開設之「清代臺灣的移民與開發」、「日治時期臺灣的社會與文化」課程。 

Course Objective
本課程將以十六、七世紀臺灣歷史為講授重心,將臺灣放回東亞以及世界整體的發展脈絡下來講述,希望能引領學生探索自我與世界的關係。 
Course Requirement
1.平時成績
2.作業
3.期末考試 
Student Workload (expected study time outside of class per week)
 
Office Hours
Appointment required. 
Designated reading
一、各講次指定閱讀(書目前加*號者為指定閱讀,加#號者為史料)

1:課程介紹
*曹永和,〈環中國海域交流史上的臺灣與日本〉,《臺灣早期歷史研究.續集》(臺北:聯經出版社,2000),頁1-36。
濱下武志(著),王玉茹、趙勁松、張瑋(譯),《中國、東亞與全球經濟:區域與歷史的視角》(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Takeshi Hamashita, China, East Asia and the Global Economy: Regional and Historical Perspectives. New York: Routledge, 2008。

2:地理大發現前夕的東亞
宮崎市定(著),〈東洋的近世〉,《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卷一(北京:中華書局,1992)。
濱下武志(著),朱蔭貴、歐陽菲(譯),《近代中國的國際契機:朝貢貿易體系與近代亞洲經濟圈》(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
Giles Milton(著),王國璋(譯),《荳蔻的故事:香料如何改變世界歷史?》(臺北:究竟出版社,2001)。

3:大航海時代的臺灣
*曹永和,〈十七世紀作為東亞轉運站的臺灣〉,《臺灣早期歷史研究.續集》(臺北:聯經出版社,2000),頁113-148。
陳宗仁,《雞籠山與淡水洋:東亞海域與臺灣早期史研究(1400-1700)》(臺北:聯經出版社,2005)。
曹永和,〈歐洲古地圖上的臺灣〉《臺灣早期歷史研究》(臺北:聯經出版社,1979),頁295-368。
#向達(校注),《兩種海道針經》(北京:中華書局,2000)。

4:鄭和下西洋
*李露曄(著),邱仲麟(譯),《當中國稱霸海上》(臺北:遠流出版公司,2000)。Louise Levathes, When China Ruled the Seas: The Treasure Fleet of the Dragon Throne, 1405-1433. (New York : Simon & Schuster, 1994).
*石山,《一個宦官的傳奇歷程:鄭和的一生 》(臺北:遠流出版公司,2000)。
宮崎正勝,《鄭和の南海大遠征 : 永楽帝の世界秩序再編》(東京:中央公論社,1992)。
#鄭鶴聲、鄭一鈞(編),《鄭和下西洋資料彙編》(濟南:齊魯書社,1983)。

5:從南方來的奇怪外國人
*Dre’ge, Jean-Pierre(著),吳岳添(譯),《絲綢之路:東方和西方的交流傳奇》(臺北:時報文化,1994)。
萬 明,《中葡早期關係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
張 箭,《地理大發現研究:15—17世紀》(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6:荷蘭勢力進入東亞海域
*湯錦台,《前進福爾摩沙:十七世紀大航海年代的臺灣》(臺北:貓頭鷹出版社,2001)。
Jonathan Israel, The Dutch Republic: Its Rise, Greatness, and Fall, 1477-1806.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7:東亞海域交流史上的澎湖
*曹永和,〈澎湖之紅毛城與天啟明城〉,《臺灣早期歷史研究・續集》(臺北:聯經出版社,2000),頁149-184。
陳信雄,〈宋元的臺、澎——從文獻資料談到考古發現〉《臺灣風物》36:4,(台北:臺灣風物雜誌社),頁133-158。
村上直次郎等(著),許賢瑤(譯),〈澎湖島上的荷蘭人〉,收入《荷蘭時代臺灣史論文集》(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2001),頁1-22。

8:荷蘭東印度公司統治臺灣
*歐陽泰(著),鄭維中(譯),《福爾摩沙如何變成臺灣府?》(臺北:曹永和文教基金會出版,遠流發行,2007)。Tonio Andrade, How Taiwan Became Chinese: Dutch, Spanish, and Han Colonization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8).
#程紹剛譯註,《荷蘭人在福爾摩莎》(臺北:聯經出版社,2000)。
Ernst Van Veen, How the Dutch Ran a Seventeenth-Century Colony: The Occupation and Loss of Formosa 1624-1662, Itinerario, 20:1(1996), 59-77.

9:亞洲域內貿易
*林偉盛,〈荷據時期的臺灣砂糖貿易〉,載曹永和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編輯委員會,《曹永和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臺北:樂學書局,2001),頁7-30。
Paul A. Van Dyke , “How and Why the Dutch East India Company Became Competitive in Intra-Asian Trade in East Asia in the 1630s,” Itinerario, 21:3 (1997), 41-56.
Robert Parthesius, Dutch Ships in Tropical Water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utch East India Company (VOC) Shipping Network in Asia 1595-1660. (Amsterdam: Amsterdam University Press, 2010).

10:治理與開發
*Tonio Andrade, “Political Spectacle and Colonial Rule: The Landdag Dutch Taiwan, 1629-1648,” Itinerario, 21:3(1997), 57-93.
Willy R. Ginsel(著),林偉盛(譯),〈荷蘭人在福爾摩沙的基督教教育〉《臺灣風物》44(4)、45(1),(臺北:臺灣風物雜誌社,1994.12、1995.03),頁246-226、頁192-173。
康培德,〈「文明」與「野蠻」:荷蘭東印度公司對臺灣原住民的認知與地理印象〉《新史學》,25:1(2014),97-144。
*韓家寶(Pol Heys),《荷蘭時代臺灣的經濟、土地與稅務》(臺北:播種者文化有限公司, 2002)。
鄭喜夫,〈明鄭晚期臺灣之租稅〉,《臺灣經濟史十一集》(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研究叢刊第113種,1974),頁97-132。
中村孝志,〈1655年的臺灣東部地方集會〉,收入吳密察等(編),《荷蘭時代臺灣史研究》下,(臺北:稻鄉出版社,2002),頁57-70。

11:明代海禁與鄭芝龍的崛起
*陳春聲,〈從「倭亂」到「遷海」:明末清初潮州地方動亂與鄉村社會變遷〉《明清論叢》第2輯,(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1),頁73-106。
John E. Wills Jr., “Maritime China from Wang Chih to Shih Lang: Themes in Peripheral History”, in Jonathan D. Spence and John E. Wills Jr. ed., From Ming to Ch’ing: Conquest, Region, and Continuity in Seventeenth-century China.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9).
C.R. Boxer,〈鄭芝龍(尼古拉一官)興衰記〉《中國史研究動態》,1984年第3期。

12:鄭成功的繼承與來臺
Weichung Cheng, War, Trade and Piracy in the China Seas (1622-1683). (Leiden, The Nederlands: Koninklijke Brill NV., 2013).
司徒琳,《南明史:1644-1662》(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7)。
#楊英,《延平王戶官楊英從征實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13:從鄭成功到鄭經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鄭經鄭克塽紀事》(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6)。
#江樹生(譯註),《梅氏日記:荷蘭土地測量師看鄭成功》(臺北:漢聲雜誌社,2003)。
#江樹生,〈鄭成功和荷蘭人在臺灣的最後一戰及換文締和〉,《漢聲雜誌》45,(臺北:漢聲出版社,1992)。
歐陽泰(著),陳信宏(譯),《決戰熱蘭遮:歐洲與中國的第一場戰爭》(臺北:時報文化,2012)。Tonio Andrade, Lost Colony: The Untold Story of China's First Great Victory over the West. (Princeton, N.J.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1).

14:明鄭在臺灣的統治經營
*曹永和,〈鄭氏時代之臺灣墾殖〉《臺灣早期歷史研究》(臺北:聯經出版社,1979)。
曹永和,〈英國東印度公司與臺灣鄭氏政權〉《臺灣早期歷史研究・續集》(臺北:聯經出版社,2000),頁239-262。
江仁傑,《解構鄭成功:英雄、神話與形象的歷史》(臺北:三民書局,2006)。
*李文良,〈民田與請墾制度:清初臺灣田園的接收與管理〉《族群、歷史與地域社會:施添福教授榮退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1),頁27-56。
#施琅,《靖海紀事》(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
#季麒光,《東寧政事集》(香港:香港人民出版社,2006)。
莊金德,〈清初嚴禁沿海人民偷渡來臺始末〉上、下,《臺灣文獻》15:3、4,(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64.09、12),頁1-20、40-62。
鄧孔昭,〈清政府禁止沿海人民偷渡臺灣和禁止赴臺者攜眷的政策及其對臺灣人口的影響〉。收錄於,陳孔立(主編),《臺灣研究十年》(臺北:博遠出版公司,1991),頁345- 370。

 
References

二、延伸閱讀

*曹永和,《臺灣早期歷史研究・續集》(臺北:聯經出版社,2000)。
*中村孝志(著),吳密察、翁佳音(編),《荷蘭時代臺灣史研究》(臺北:稻鄉出版社,1997)
*陳宗仁,《雞籠山與淡水洋:東亞海域與臺灣早期史研究(1400—1700)》(臺北:聯經出版 社, 2005)。
*方真真,《明末清初臺灣與馬尼拉的帆船貿易(1664-1684)》(臺北:稻鄉出版社,2006)。
*康培德,《 殖民想像與地方流變:荷蘭東印度公司與臺灣原住民》(臺北:聯經,2016)。
*Andrade, Tonio歐陽泰(著),鄭維中(譯),《福爾摩沙如何變成臺灣府?》(臺北:曹永和文教基金會出版,遠流發行,2007)。
*楊彥杰,《荷據時代臺灣史》(臺北:聯經出版社,2000)。
* Borao, Jose E.鮑曉鷗(著),Nakao Eki(譯)《西班牙人的臺灣體驗(1626-1642):一項文藝復興時代的志業及其巴洛克的結局》(臺北:南天書局,2008)。
* Brook, Timothy卜正明(著),黃中憲 (譯),《維梅爾的帽子 : 從一幅畫看17世紀全球貿易》(臺北:遠流,2009)。
*Blussé, Leonard包樂史(著),賴鈺勻、彭昉 (譯),《看得見的城市:全球史視野下的廣州、長崎與巴達維亞》(臺北:蔚藍文化,2015)。
*Giles Milton(著),王國璋(譯),《荳蔻的故事:香料如何改變世界歷史?》(臺北:究竟出版 社,2001)。
*John E. Wills, Jr., Pepper, Guns, And Parleys: The Dutch East India Company and China, 1622-1681.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4).
* Pol Heys韓家寶(著),鄭維中(譯),《荷蘭時代臺灣的經濟、土地與稅務》(臺北:播種者文化有限公司,2002)。
Blussé, Leonard包樂史(著),莊國土等(譯),《巴達維亞華人與中荷貿易》(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 1997)。
Brook, Timothy卜正明(著),黃中憲 (譯),《塞爾登先生的中國地圖 : 香料貿易、佚失的海圖與南中國海》(臺北:聯經,2015)。
Dre’ge, Jean-Pierre(著),吳岳添(譯),《絲綢之路:東方和西方的交流傳奇》(臺北:時報文化,1994)。
H. J. Chang, A. Farrington, F. S. Huang, Y.H. Ts’ao, M. T. Wu, The English Factory in Taiwan 1670-1685. (Taipei: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1995).
荷西・馬利亞・阿瓦列斯(José María Alvarez)(著),李毓中、吳孟真(譯著),《西班牙人在臺灣(1626-1642)》(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6)。
Takeshi Hamashita, China, East Asia and the Global Economy: Regional and Historical Perspectives. (New York: Routledge, 2008).
Philippus Daniel Meij van Meijensteen(著),江樹生(譯註),《梅氏日記:荷蘭土地測量師看鄭成功》(臺北:漢聲雜誌社,2003)。
Struve, Lynn司徒琳(著),李榮慶等(譯),《南明史1644-1662》(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7)。
村上直次郎、岩生成一、中村孝志、永積洋子(著),許賢瑤(譯),《荷蘭時代臺灣史論文集》(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2001)。
曹永和,《中國海洋史論集》(臺北:聯經出版社,2000)。
村上直次郎,《新港文書(Sinkan Manuscripts))》(臺北:臺北帝國大學文政學部,1933)。
宮崎市定(著),〈東洋的近世〉,《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卷一(北京:中華書局, 1992)。
鹿野忠雄(著),宋文薰(譯),《臺灣考古民族學概觀》(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原會,1955) 。
織田武雄,《地図の歴史——世界篇》(東京:講談社,1974)。
濱下武志(著),朱蔭貴、歐陽菲(譯),《近代中國的國際契機:朝貢貿易體系與近代亞洲經濟圈》(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
寺尾善雄,《明末の風雲児鄭成功 》(東京:東方書店,1986)。
羽田正,《東インド会社とアジアの海》(東京都:講談社,2007)。
桃木至朗(編),《海域アジア史研究入門》(東京都:岩波書局,2008)
曹永和,《臺灣早期歷史研究》(臺北:聯經出版社,1979)。
劉益昌,《臺灣的考古遺址》(臺北:臺北縣立文化中心,1992)。
黃應貴(主編),《臺灣土著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臺北:聯經出版社,1986)。
萬 明,《中葡早期關係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
張 箭,《地理大發現研究:15—17世紀》(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沈福偉,《中西文化交流史》(臺北:臺灣東華書局,1989)。
全漢昇,〈明清中外交通與貿易〉,《明清經濟史研究》(臺北:聯經,1987),頁3-50。
蕭宗煌、呂理政(統籌策劃),《艾爾摩莎:大航海時代的臺灣與西班牙》(臺北:國立臺灣博物館,2006)。
湯錦台,《前進福爾摩沙:十七世紀大航海年代的臺灣》(臺北:貓頭鷹出版社,2001)。
鄭維中,《荷蘭時代的臺灣社會:自然法的難題與文明化的歷程》(臺北:前衛出版社,2004)。
程紹剛譯註,《荷蘭人在福爾摩莎》(臺北:聯經出版社,2000)。
廈門大學鄭成功歷史調查研究組編,《鄭成功收復臺灣史料選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
廈門大學臺灣史研究所、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輯部編,《康熙統一臺灣檔案史料選輯》(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
廈門大學臺灣史研究所、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輯部編,《鄭成功檔案史料選輯》(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
廈門大學臺灣史研究所、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輯部主編,《鄭成功滿文檔案史料選譯》(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7)。
楊英,《延平王戶官楊英從征實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江樹生,〈鄭成功和荷蘭人在臺灣的最後一戰及換文締和〉,《漢聲雜誌》45,(臺北:漢聲出版社,1992)。
施偉青,《施琅評傳》(福建:廈門大學出版社,1987)。
方真真、方淑如(譯註),《臺灣西班牙貿易史料(1664-1684)》(臺北:稻鄉出版社,2006)。
江日昇(撰),劉文泰等(點校),《臺灣外誌》(濟南:齊魯書社,2004)。
張天澤,《中葡早期通商史》(香港:中華書局香港分局,1988)。
陳國棟,《東亞海域一千年》(臺北:遠流,2013)。
鄭維中,《製作福爾摩沙:追尋西洋古書中的台灣身影》(臺北:如果出版社,2006)
Willem Ijsbrantsz. Bontekoe(著),林昌華(譯),《黃金時代:一個荷蘭船長的亞洲冒險》(臺北市:果實出版,2003)。
Tonio Andrade歐陽泰(著),陳信宏 (譯),《決戰熱蘭遮:歐洲與中國的第一場戰爭》(臺北:時報文化,2012)。 
Grading
   
Progress
Week
Date
Topic
第1週
02/18  第一講:近代世界地圖的意義  
第2週
02/25  第二講:地理大發現時代的東亞政局 
第3週
03/04  第三講:從南方來的奇怪外國人 
第4週
03/11  第四講:荷蘭進入東亞海域  
第5週
03/18  專題演講 
第6週
03/25  第五講:東亞海域交流史上的澎湖 
第7週
04/01  第六講:荷蘭東印度公司統治臺灣 
第8週
04/08  期中考週,停課。 
第9週
04/15  第七講:亞洲域內貿易 
第10週
04/22  第八講:治理與開發 
第11週
04/29  專題演講 
第12週
05/06  第九講:明代海禁與鄭芝龍的崛起 
第13週
05/13  第十講:鄭成功的繼承與來臺 
第14週
05/20  第十一講:從鄭經到鄭克塽 
第15週
05/27  期末考試 
第16週
06/03  端午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