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urse title |
The Postwar History of Taiwan |
Semester |
110-2 |
Designated for |
VARIOUS PROGRAM PROGRAM IN TAIWAN STUDIES |
Instructor |
SU-YING OU |
Curriculum Number |
Hist2109 |
Curriculum Identity Number |
103 51890 |
Class |
|
Credits |
2.0 |
Full/Half Yr. |
Half |
Required/ Elective |
Elective |
Time |
Friday 8,9(15:30~17:20) |
Remarks |
Restriction: undergraduates The upper limit of the number of students: 120. |
|
|
Course introduction video |
|
Table of Core Capabilities and Curriculum Planning |
Table of Core Capabilities and Curriculum Planning |
Course Syllabus
|
Please respect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of others and do not copy any of the course information without permission
|
Course Description |
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臺灣納入中華民國政權的統治秩序中;其後,因其在中國的全面潰敗而遷入臺灣,以致在1949年以後臺灣成為其威權體制的運作場域,思想、言論受到層層限制,社會表現趨於一元化。迨至1987年解嚴後,才逐漸走向民主化、多元化。其間之政治變遷歷程,影響深遠。本課程旨在講述戰後以來臺灣政治發展之軌跡,輔以經濟、文化與國際政治的面向,期使修課學生能夠針對戰後臺灣的相關史實與因果脈絡,獲得進一步的認識與解釋能力。 |
Course Objective |
本課程旨在使學生明瞭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臺灣當代歷史發展大要及特色。講授內容以近五、六十年來臺灣的政治發展、對外關係、社會變遷等諸議題,討論臺灣史上之重要課題,期能培養學生整體而多元的歷史視野。 |
Course Requirement |
1、課堂認真聽講。
2、複習課堂講義。
3、撰寫課程相關作業。
4、就課程相關議題,於COOL課程網站討論區進行討論。
5、期末考試。 |
Student Workload (expected study time outside of class per week) |
|
Office Hours |
Appointment required. Note: 需要者請來信助教 |
References |
《百年追求:台灣民主運動的故事》,卷一:自治的夢想,陳翠蓮著;卷二:自由的挫敗,吳乃德著;卷三:民主的浪潮,胡慧玲著,新北:衛城,2013。
中央研究院臺灣研究推動委員會編輯,《威權體制的變遷:解嚴後的臺灣》,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2001。
丹尼•羅伊(Denny Roy)著,何振盛、杜嘉芬譯,《臺灣政治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4。
田弘茂(Hung-mao Tien)著,李晴暉、丁連財譯,《大轉型:中華民國的政治和社會變遷》,臺北:時報文化,1989。
余杰,《在那明亮的地方――臺灣民主地圖》,臺北:時報文化,2014。
李永熾監修,薛化元主編,《臺灣歷史年表》,臺北:業強出版社,1992-1998。
李筱峰,《臺灣史100件大事》,下冊•戰後篇,臺北:玉山社,1999。
李筱峰,《臺灣民主運動四十年》,臺北:自立晚報社,1987。
周婉窈,《臺灣歷史圖說(增訂本)》,臺北:聯經出版社,2009。
若林正丈著,洪金珠、許佩賢譯,《臺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臺北:新自然主義,2004。
若林正丈著,洪郁如、陳培豐等譯,《戰後臺灣政治史:中華民國台灣化的歷程》,臺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14。
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編,《一九四九:新臺灣的誕生》,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9。
張炎憲、曾秋美、陳朝海編著,《邁向21世紀的臺灣民族與國家論文集》,臺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2001。
許介鱗,《戰後臺灣史記》,臺北:文英堂出版社,1996。
彭懷恩,《臺灣政治變遷四十年》,臺北:自立晚報社,1987。
彭懷恩,《認識臺灣:臺灣政治變遷五十年》,臺北:風雲論壇社,1997。
臺灣教授協會編著,《中華民國流亡臺灣60年暨戰後臺灣國際處境》,臺北:前衛,2010。
鄭牧心,《臺灣議會政治四十年》,臺北:自立晚報社,1987。
薛化元,《戰後臺灣歷史閱覽》,臺北:五南,2010。 |
Designated reading |
【01】新時代的來臨
許雪姬,〈臺灣史上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前後:日記如是說「終戰」〉,《臺灣文學學報》,第13期(2008),頁151-178。
許雪姬,〈交流與再認識:談戰後「臺灣光復致敬團」的任務〉,《臺灣史研究》,18卷2期(2011),頁97-145。
歐素瑛,〈戰後初期在臺日人之遣返與留用:兼論臺灣高等教育的復員〉,《臺灣文獻》,第61卷第3期(2010.09),頁287-330。
【02】「中國化」的推動與困境
鄭梓,〈戰後臺灣行政體系的接收與重建:以行政長官公署為中心之分析〉,收入李筱峰、張炎憲、戴寶村編,《臺灣史論文精選》(臺北:玉山社,1996),頁233-272。
陳翠蓮,〈去殖民與再殖民的對抗:以一九四六年「臺人奴化」論戰為焦點〉,《臺灣史研究》,9卷2期(2002),頁145-201。
歐素瑛,〈臺灣省參議會對日產糾紛之調處(1946-1951)〉,《臺灣學研究》,第18期(2015.12),頁99-150。
【03】二二八事件
黃富三,〈二二八事件的臺灣:英國人之「如是我見」〉,收入許雪姬主編,《二二八事件60週年紀念論文集》(臺北:北市文化局,2008),頁395-421。
蘇崇瑤,〈二二八事件中的媒體宣傳戰〉,《臺灣文獻》,59卷4期(2008),頁353-400。
歐素瑛,〈二二八事件中的縣市長及其角色〉,收入陳儀深、薛化元主編,《二二八事件真相與轉型正義報告稿》。臺北:二二八基金會,2020。頁427-488。
歐素瑛,〈二二八事件中縣市參議會的角色與肆應〉,收入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主編,《七十年後的回顧:紀念二二八事件七十週年學術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7.12。
【04】中華民國政府遷臺
歐素瑛,〈臺灣省參議會與中華民國政府遷臺〉,《臺灣學研究》,第13期(2012.06),頁127-160。
薛化元,〈戰後十年臺灣的政治初探(1945-1955):以國府在臺統治基盤的建立為中心〉,收入張炎憲、陳美蓉、楊雅惠編,《二二八事件研究論文集》(臺北:財團法人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1998),頁13-38。
劉志偉、柯志明,〈戰後糧政體制的建立與土地制度轉型過程中的國家、地主與農民〉,《臺灣史研究》,9卷1期(2002),頁107-180。
【05】戒嚴體制的建立
陳明通,《派系政治與臺灣政治變遷》(臺北:月旦出版社,1995),第三章「威權統治重建時期的派系政治」,頁83-137。
吳乃德,〈反動論述和社會科學──臺灣威權主義時期的反民主論〉,《臺灣史研究》,8卷1期(2001),頁125-161。
龔宜君,《外來政權與本土社會》。臺北:稻鄉出版社,1998。
歐素瑛,〈四六事件對臺灣大學之衝擊〉,《臺灣學研究》,第12期(2011.12),頁17-42。
【06】中共臺灣省工委會案
歐素瑛,〈從二二八到白色恐怖──以李媽兜案為例〉,《臺灣史研究》, 15卷第2期(2008),頁135-172。
林正慧,〈1950年代左翼政治案件探討──以省工委會及臺盟相關案件為中心〉,《臺灣文獻》,60卷第1期(2009),頁395-478。
陳英泰,《回憶,見證白色恐怖》。臺北:唐山出版社, 2005。
【07】地方自治的實施
薛化元,〈臺灣地方自治體制的歷史考察:以動員戡亂時期為中心的探討〉,收入中央研究院臺灣研究推動委員會編輯,《威權體制的變遷:解嚴後的臺灣》(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2001),頁169-212。
黃秀政,〈戰後婦女參政問題的檢討(1949-2004)──以婦女保障名額為例〉,《臺灣文獻》,56卷1期(2005),頁207-250。
【08】國際外交的演變
陳荔彤,〈臺灣關係法下臺灣的國際地位〉,《法學叢刊》,39卷3期(1994),頁94-116。
鄭瑞耀,〈務實外交的發展與抉擇〉,《問題與研究》,37卷4期(1998),頁1-73。
羅致政丶吳釗燮編,《臺灣外交的省思與前瞻》,臺北:新臺灣國策智庫,2012。
【09】政治運動與民主化
王振寰,〈臺灣的政治轉型與反對運動〉,《臺灣社會研究季刊》, 2卷1期(1989),頁71-116。
陳佳宏,〈「美麗島大逮捕」前後國內輿論情勢之發展——以主流平面媒體為主的分析〉,《臺灣史研究》, 14卷1期(2007),頁191-230。
【10】原住民族運動
夷將‧拔路兒主編,《臺灣原住民族運動史料彙編》。臺北:國史館,2008。
蔡明哲等著,《臺灣原住民史:都市原住民史篇》。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
張茂桂,《社會運動與政治轉化》。臺北:張榮發基金會國家政策研究資料中心,1989。
【11】解除戒嚴與開放政策
王甫昌,〈民族想像、族群意識與歷史──《認識臺灣》教科書爭議風波的內容與脈絡分析〉,《臺灣史研究》, 8卷第2期(2001),頁145-208。
高格孚,《風和日暖——臺灣外省人與國家認同的轉變》,臺北:允晨文化, 2004。
|
Gradin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