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名稱 |
從考古美術看早期中國 Early China: Art and Archaeology |
開課學期 |
101-1 |
授課對象 |
文學院 歷史學系 |
授課教師 |
許雅惠 |
課號 |
Hist3105 |
課程識別碼 |
103 52120 |
班次 |
|
學分 |
3 |
全/半年 |
半年 |
必/選修 |
選修 |
上課時間 |
星期四3,4,@(10:20~) |
上課地點 |
博雅201 |
備註 |
歷史系選修(20人)兼通識A1*(80人)。 限學士班學生 總人數上限:100人 外系人數限制:80人 |
Ceiba 課程網頁 |
http://ceiba.ntu.edu.tw/1011EarlyChina |
課程簡介影片 |
|
核心能力關聯 |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
課程大綱
|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
課程概述 |
在歐亞大陸的東緣發展出世界四大古文明之一的東亞文明,它除了包含中國歷史所記錄的商、周王朝之外,還涵蓋了典籍所不載的其他文化。歸功於現代考古學的發展、考古美術資料的揭示,這些消失於歷史洪流當中的古國、古人物、與古文化又逐漸為人們所知。它們與商、周王朝具有不同的文化特點,但又與商、周王朝共同形塑了後來所謂的中國文明。本課程旨在探討在大一統的華夏帝國形成之前,東亞大陸上出現過哪些文化?這些文化從哪裡來?到哪裡去?它們又如何形成後來一統的秦帝國,成為帝制中國的基礎,乃至於影響到今日的華人文化。 |
課程目標 |
從不同的材料、角度、視野認識古代中國文明,培養學生多元思考的能力,進而反思從傳世文獻所建構之歷史可能的限制。 |
課程要求 |
1. 討論課之出席與討論:每週第三堂課為討論課,是本課程不可或缺的一部份,每位同學均需參加。討論課形式為分組討論,討論內容以閱讀資料為主,有時穿插出土文獻導讀。閱讀資料包含指定閱讀與參考書目,同學需於「上課前」完成指定閱讀、助教指定的作業(如閱讀摘要、心得、提問等),並積極參與討論。參考書目目的在補充考古文物基礎知識與文物圖像,同學可視個人時間與興趣參閱。有事無法出席討論課必須事先向助教請假,曠課超過三次,本項成績以不及格論。
2. 作業:一千五百字左右,就校外教學選擇一件或一組文物,討論從該文物所見之古代歷史(戰爭、禮制、婚姻、貴族生活等),於校外教學之次週上課前上傳至CEIBA作業區,請準時繳交。
3. 複習:每週上課內容與相關文物資料均會上傳至CEIBA以供複習,期中、期末考之圖片均出自於此。為達到學習效果,請於課後上網複習圖片與內容。
4. 期中、期末考:圖片辨識、解釋名詞與申論,內容為學期前、後半授課內容與教材。 |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
|
Office Hours |
每週五 14:00~15:30 |
參考書目 |
文物出版社編輯,《中國考古文物之美》系列叢書,台北:光復書局,1994。
王明珂,《華夏邊緣》,台北:允晨,1997。
白川靜著,溫天河、蔡哲茂譯,《金文的世界:殷周社會史》,臺北:聯經,1989。
李學勤,《文物中的古文明》,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
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第一集),台北:聯經,1983。
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第二集),台北:聯經,1990。
張光直,《美術、神話與祭祀》,台北:稻鄉出版社,1993。
許宏,《最早的中國》,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
許倬雲,《西周史》,台北:聯經,1990。
楊寬,《西周史》,台北:商務印書館,1999。
楊寬,《戰國史》,台北:商務印書館,1997。
羅森,《中國古代的藝術與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羅森,《祖先與永恆》,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1。
Chinese Bronzes: Selected Articles from Orientations 1983-2000. Hong Kong: Orientations Magazine Ltd, 2001.
Ledderose, Lothar. Ten Thousand Things: Module and Mass Production in Chinese Art.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0.
Wu Hung. Monumentality in Early Chinese Art and Architecture.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Yang Xiaoneng, ed. New Perspectives on China’s Past: Chinese Archaeology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4.
|
指定閱讀 |
參見每週進度 |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
No. |
項目 |
百分比 |
說明 |
1. |
期中考 |
30% |
|
2. |
出席與討論 |
30% |
|
3. |
作業 |
10% |
|
4. |
期末考 |
30% |
|
|
週次 |
日期 |
單元主題 |
第1週 |
9/13 |
導論 |
第2週 |
9/20 |
現代考古與中國文明的起源 |
第3週 |
9/27 |
商王大墓:甲骨文與殷墟 |
第4週 |
10/4 |
商代的女強人:殷墟婦好墓 |
第5週 |
10/11 |
三星堆與金沙文明 |
第6週 |
10/20 |
校外教學:故宮博物院 |
第7週 |
10/25 |
崛起西方:西周與其封國 |
第8週 |
11/1 |
貴族的傳家寶:陝西周原窖藏 |
第9週 |
11/8 |
期中考 |
第10週 |
11/15 |
慶祝校慶,放假一天
|
第11週 |
11/22 |
銅器工藝的發展 |
第12週 |
11/29 |
文物所見之晉楚爭霸 |
第13週 |
12/6 |
史籍失載的貴族:曾侯乙 |
第14週 |
12/15 |
校外教學: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文物陳列館 |
第15週 |
12/20 |
草原民族:中山 |
第16週 |
12/27 |
西南文化:雲南晉寧石寨山滇文化 |
第17週 |
1/3 |
從邊陲到中心:秦 |
第18週 |
1/10 |
期末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