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名稱 |
臺灣歷史與文化 The History and Culture of Taiwan |
開課學期 |
101-2 |
授課對象 |
|
授課教師 |
呂紹理 |
課號 |
Hist1594 |
課程識別碼 |
103 52280 |
班次 |
|
學分 |
2 |
全/半年 |
半年 |
必/選修 |
選修 |
上課時間 |
星期二5,6(12:20~14:10) |
上課地點 |
博雅201 |
備註 |
兼通識A2*。。A2*:歷史思維領域。可充抵通識 總人數上限:120人 |
Ceiba 課程網頁 |
http://ceiba.ntu.edu.tw/1012tai_his_cul-2 |
課程簡介影片 |
|
核心能力關聯 |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
課程大綱
|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
課程概述 |
本課程授課重點擬由東亞史及多族群關係的角度探討台灣歷史發展的過程。本課程每週上課兩小時,以一學期為度,分為「遠古的移民活動」、「近代移民社會的胎動」、「躍上舞台的漢人」、「移民?殖民?」及「移民?難民?」等五大單元探討各時期臺灣歷史的發展及其特質。 |
課程目標 |
臺灣社會具有長期移民的特質,不同時代帶進不同的新移民者,形成豐富多元的歷史與文化。本課程將特別著重不同時期的移民現象,期使同學理解累層蘊積、多樣分歧的移民文化。此種移民文化究竟在我們身上留下何種印記?需要修課同學以積極閱讀、參與討論、寫作等方式逐步探索。「每個人都有歷史,每個人都是歷史家」,期望修這門課的同學,不僅只是歷史故事的聽眾而已,更能培養探尋、述說自身歷史故事的能力。 |
課程要求 |
本課程每一單元均有指定及參考文章和相應配合的精選史料。原則上,每兩至三週將會安排一次1小時的指定及參考文章討論與解說;每一大單位結束前,會有一次1小時的精選史料介紹和導讀。討論和導讀均以小組方式進行。透過此一安排,使同學能了解相關單元的基本觀點,也能初步認識史料的背景、性質及解讀方式。是以修課同學必須於課前閱讀指定文章和史料,並積極參與課堂討論。 |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
|
Office Hours |
每週三 15:30~16:30 |
參考書目 |
卜正民(Timothy Brook),《維梅爾的帽子:從一幅畫看十七世紀的全球貿易》(臺北:遠流出版社,2009年)
克羅斯比(Alfred W. Crosby),《歌倫布大交換:1492年以後的生物影響和文化衝擊》(臺北:貓頭鷹出版社,2008年)
曹永和,《台灣早期歷史研究》(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5年)
曹永河,《臺灣早期歷史研究•續集》(臺北:聯經山版事業公司,2000年)
張炎憲等編,《臺灣史論文精選》(上、下冊)(臺北:玉山社,1996年)
中村孝治著,吳密察、翁佳音編譯,《荷蘭時代台灣史研究.上卷:概說、產業》,臺北:稻鄉出版社,1998年
黃富三,《霧峰林家的興起》(台北: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1993年)
黃富三主編,《海、河與臺灣聚落變遷 : 比較觀點》(臺北:中研院臺史所,2009年)
李文良,《清代南臺灣的移墾與「客家」社會》(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1年)
許雪姬,〈邵友濂與台灣的自強新政〉,收入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清季自強運動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77年6月
陳其南,〈土著化與內地化:論清代臺灣漢人社會的發展模式〉,《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一輯,臺北:中研院三民主義研究所,1984,頁335-366。
吳密察,《台灣近代史研究》,台北:稻鄉出版社,1991年
周婉窈,〈從比較觀點看台灣與朝鮮的皇民化運動〉,《新史學》,第五卷第二期(1994年)
周婉窈,《海行兮的年代:日本殖民統治末期臺灣史論集》(臺北:允晨出版社,2004年)
吳文星,《日據時期臺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臺北:正中書局,年)
呂紹理,《水螺響起:日治時期臺灣社會的生活作息》(臺北:遠流出版社,1998年)
柯志明,《米糖相剋:本殖民主義下臺灣的發展與從屬》(臺北:群學出版社,2003年)
黃秀政,《臺灣割讓與乙未抗日運動》(臺北:商務印書館,1996年)
陳翠蓮,《臺灣人的抵抗與認同,1920﹣1950》(臺北:遠流出版社,2008年)
王泰升,《臺灣日治時期的法律改革》(臺北:聯經出版社,1999年)
黃英哲,《「去日本化」、「再中國化」:戰後臺灣文化重建,1945﹣1947》(臺北:麥田出版社,2007年)
張淑雅,《韓戰救臺灣?解讀美國對臺政策》(臺北:衛城出版社,2011年》 |
指定閱讀 |
1.曹永河〈臺灣史研究的另一個途徑──「臺灣島史」概念〉,收入曹永河,《臺灣早期歷史研究•續集》(臺北:聯經山版事業公司,2000年),頁445-449。
2.Tonio Andrade(歐陽泰)著、鄭維中譯,《福爾摩沙如何變成臺灣府》(臺北:遠流出版公司,2008年)
3.許達然,〈械鬥與清朝台灣社會〉,《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23期,1996年7月,頁1∼81。
4.吳密察,〈明治三五年日本中央政界的「台灣問題」〉,收入吳密察,《台灣近代史研究》,台北:稻鄉出版社,1991年,頁109∼148。
5.周婉窈,〈試論戰後臺灣社會對霧社事件的詮釋〉,《臺灣風物》60:3( 2010.9)
6.王德威編,《臺灣:從文學看歷史》,臺北:麥田出版社,2005。
7.蔡石山,《海洋臺灣:歷史上與東西洋的交接》(臺北:聯經出版社,2011年)
8.藍佩嘉,《跨國灰姑娘:當東南亞幫傭遇上臺灣新富家庭》(臺北:行人出版社,2008年) |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
No. |
項目 |
百分比 |
說明 |
1. |
期末考 |
30% |
除閱讀資料外,亦會由上課演講、討論或學生報告等內容取材。 |
2. |
小組報告 |
30% |
同學可於以下兩類形式中,擇一進行小組報告
1.自訂主題撰寫小組報告:本課程鼓勵同學針對移民社會產生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甚至生態變遷等問題,以集體設計問題、收集資料,整合撰寫小組報告。
2.如果小組找不到適合的主題,可由老師所提供的書單中,選擇兩本主題相關的書籍,以共同閱讀及討論的方式,思索其間的相互關係,並撰寫主題式讀書心得報告(參考書單將於加退選後公布於CEIBA)。不論何種形式的報告,每一位同學均須負責撰寫至少1000字以上的內容。小組書面報告須於第17週(6月11日)上課時繳交,逾時不收,全組並以0分計算。
|
3. |
上課出席與摘要作業 |
40% |
(甲、出席,佔15﹪)本學期有2次演講,這兩次活動,缺席1次以曠課2次論。全學期缺席超過6次(含)以上者扣考期末考。
(乙、摘要作業,由TA評分,佔20﹪)每位同學需針對上述兩次演講,撰寫500﹣1000字左右的演講摘要與心得,共兩篇。摘要心得的寫作基本要求,將於開學上課時說明。
(丙、CEIBA活動參與及運用,佔5﹪):學期間會設計至少兩個以上的活動(如提供相關網路資源、分享閱讀心得或出版、學術活動資訊等等),請同學透過CEIBA分享所知之臺灣史相關訊息。 |
|
週次 |
日期 |
單元主題 |
第1週 |
2/19 |
導論:課程與教材介紹 |
第2週 |
2/26 |
遠古的移民活動 |
第3週 |
3/05 |
近代移民社會的胎動:荷鄭時期 |
第4週 |
3/12 |
躍上舞台的漢人 |
第5週 |
3/19 |
移民社會裹的衝突與融合 |
第6週 |
3/26 |
由移民至定著:清末的台灣 |
第7週 |
4/02 |
清代台灣的經濟、社會與文化 |
第8週 |
4/09 |
移民?殖民?日治時期台灣殖民制度的建立 |
第9週 |
4/16 |
第一次演講:主講人:李豐楙教授(政大宗教所講座教授) |
第10週 |
4/23 |
臺灣社會的反殖民運動 |
第11週 |
4/30 |
從島民到皇民之路 |
第12週 |
5/07 |
第二次演講:主講人:呂理政教授(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長 |
第13週 |
5/14 |
日治時期台灣的社會、經濟與文化 |
第14週 |
5/21 |
戰後初期的臺灣:移民、殖民與文化衝突 |
第15週 |
5/28 |
戰後台灣的發展 |
第16週 |
6/04 |
小組報告 |
第17週 |
6/11 |
小組報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