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名稱 |
臺灣歷史與文化 The History and Culture of Taiwan |
開課學期 |
110-2 |
授課對象 |
|
授課教師 |
呂紹理 |
課號 |
Hist1594 |
課程識別碼 |
103 52280 |
班次 |
|
學分 |
2.0 |
全/半年 |
半年 |
必/選修 |
|
上課時間 |
星期三3,4(10:20~12:10) |
上課地點 |
博雅103 |
備註 |
A2:歷史思維 總人數上限:120人 |
|
|
課程簡介影片 |
|
核心能力關聯 |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
課程大綱
|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
課程概述 |
本課程授課重點擬由東亞史及多族群關係的角度探討台灣歷史發展的過程。本課程每週上課兩小時,以一學期為度,分為「遠古的移民活動」、「近代移民社會的胎動」、「躍上舞台的漢人」、「移民?殖民?」及「移民?難民?」等五大單元探討各時期臺灣歷史的發展及其特質。 |
課程目標 |
臺灣社會具有長期移民的特質,不同時代帶進不同的新移民者,形成豐富多元的歷史與文化。本課程將特別著重不同時期的移民現象,期使同學理解累層蘊積、多樣分歧的移民文化。此種移民文化究竟在我們身上留下何種印記?需要修課同學以積極閱讀、參與討論、寫作等方式逐步探索。「每個人都有歷史,每個人都是歷史家」,期望修這門課的同學,不僅只是歷史故事的聽眾而已,更能培養探尋、述說自身歷史故事的能力。 |
課程要求 |
上課出席、認真聽講、積極參與小組作業,是本課程的基本要求。
本課程挑選18本學術專書,組成9套書,由同學組成小組進行閱讀。這9套書分別對應上課的各單元,因此仔細閱讀選書,積極參與小組作業和討論,會對特定單元有更深入的認識;認真參與課程聽講,將有助於掌握其他特定單元內容,積極吸收期末小組報告,則能擴展同學對其他單元內容的理解,是以修課同學必須積極參與課堂聽講和小組報告。本學期將有三次不定期的隨堂考試,以促進同學上述學習活動。 |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
|
Office Hours |
每週三 14:00~16:00 |
參考書目 |
曹永和,《台灣早期歷史研究》(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5年)
曹永河,《臺灣早期歷史研究續集》(臺北:聯經山版事業公司,2000年)
歐陽泰,《福爾摩沙如何變成臺灣府》(臺北:遠流出版公司,2007年)
歐陽泰,《決戰熱蘭遮:歐洲與中國的第一場戰爭》(臺北:時報,2012)
張炎憲等編,《臺灣史論文精選》(上、下冊)(臺北:玉山社,1996年)
中村孝治著,吳密察、翁佳音編譯,《荷蘭時代台灣史研究.上卷:概說、產業》,臺北:稻鄉出版社,1998年
黃富三,《霧峰林家的興起》(台北: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1993年)
黃富三主編,《海、河與臺灣聚落變遷 : 比較觀點》(臺北:中研院臺史所,2009年)
李文良,《清代南臺灣的移墾與「客家」社會》(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1年)
許雪姬,〈邵友濂與台灣的自強新政〉,收入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清季自強運動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77年6月
陳其南,〈土著化與內地化:論清代臺灣漢人社會的發展模式〉,《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一輯,臺北:中研
院三民主義研究所,1984,頁335-366。
吳密察,《台灣近代史研究》,台北:稻鄉出版社,1991年
周婉窈,〈從比較觀點看台灣與朝鮮的皇民化運動〉,《新史學》,第五卷第二期(1994年)
周婉窈,《海行兮的年代:日本殖民統治末期臺灣史論集》(臺北:允晨出版社,2004年)
吳文星,《日據時期臺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臺北:正中書局,年)
呂紹理,《水螺響起:日治時期臺灣社會的生活作息》(臺北:遠流出版社,1998年)
柯志明,《米糖相剋:本殖民主義下臺灣的發展與從屬》(臺北:群學出版社,2003年)
黃秀政,《臺灣割讓與乙未抗日運動》(臺北:商務印書館,1996年)
陳翠蓮,《臺灣人的抵抗與認同,1920﹣1950》(臺北:遠流出版社,2008年)
王泰升,《臺灣日治時期的法律改革》(臺北:聯經出版社,1999年)
黃英哲,《「去日本化」、「再中國化」:戰後臺灣文化重建,1945﹣1947》(臺北:麥田出版社,2007年)
張淑雅,《韓戰救臺灣?解讀美國對臺政策》(臺北:衛城出版社,2011年》 |
指定閱讀 |
|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
No. |
項目 |
百分比 |
說明 |
1. |
小組期末報告 |
40% |
由老師所提供的書單中,選擇兩本主題相關的書籍,以共同閱讀及討論的方式,思索其間的相互關係,並撰寫主題式讀書心得報告(參考書單將於加退選後公布於COOL)。每一位同學均須負責撰寫至少1000字以上的內容。小組書面報告須於第16週(6月1日)上課時繳交,逾時不收,全組並以0分計算。
書面報告佔30%,期末口頭報告佔10%
另有組內互評,以為評分依據之一。
小組召集人有彈性加分5%的設計,若未能發揮召集人功能,則無此彈性加分。 |
2. |
上課出席與摘要作業 |
45% |
甲、出席(10%):包括平日課堂出席、演講出席及參訪活動出席。本學期有2次演講及一次參訪。這三次活動,缺席1次以曠課2次論。全學期缺席超過6次(含)以上者,出席成績以0分計算。
乙、演講摘要與心得(30%):每位同學需針對上述2次演講,撰寫500﹣1000字左右的演講摘要心得,共兩篇。摘要心得的寫作基本要求,將於課堂上說明。心得作業由TA評分。
丙、博物館參訪心得(5%):加分作業,寫作格式於上課時說明。 |
3. |
隨堂考 |
15% |
隨機抽考三次,每次5%,會由上課講授、專家學者演講、參訪導覽內容取材。 |
|
週次 |
日期 |
單元主題 |
第1週 |
0216 |
導論:課程介紹 |
第2週 |
0223 |
遠古的移民活動 |
第3週 |
0302 |
近代移民社會的胎動:躍上舞台的漢人 |
第4週 |
0309 |
移民社會的衝突與磨合 |
第5週 |
0316 |
由移民至定著:清末的臺灣 |
第6週 |
0323 |
清代臺灣經濟社會與文化 |
第7週 |
0330 |
移民?殖民?日治時期殖民體制的建立 |
第8週 |
0406 |
臺灣社會的反殖民運動
|
第9週 |
0413 |
校外專家演講:蔡思薇博士
講題:帝國與科學:臺灣植物調查之展開 |
第10週 |
0420 |
參訪
預計參訪:
磯永吉小屋:http://iso-house.agron.ntu.edu.tw/
植物標本館:http://tai.ntu.edu.tw/
人類學博物館:http://homepage.ntu.edu.tw/~anthro/museum/museum_news.htm |
第11週 |
0427 |
在島民與皇民之間 |
第12週 |
0504 |
日治時期臺灣的社會、經濟與文化 |
第13週 |
0511 |
專題演講:鄭麗榕教授(政大臺灣史研究所助理教授)
講題:臺灣犬的誕生 |
第14週 |
0518 |
移民?難民?國民?:戰後初期的臺灣社會 |
第15週 |
0525 |
戰後初期與冷戰下的臺灣 |
第16週 |
0601 |
小組口頭報告(繳交紙本報告) |
第17週 |
0609 |
學期報告修改 |
第18週 |
0616 |
學期報告修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