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urse title |
The History and Culture of Taiwan |
Semester |
110-2 |
Designated for |
VARIOUS PROGRAM PROGRAM IN TAIWAN STUDIES |
Instructor |
LU, SHAO-LI |
Curriculum Number |
Hist1594 |
Curriculum Identity Number |
103 52280 |
Class |
|
Credits |
2.0 |
Full/Half Yr. |
Half |
Required/ Elective |
Elective |
Time |
Wednesday 3,4(10:20~12:10) |
Remarks |
The upper limit of the number of students: 120. |
|
|
Course introduction video |
|
Table of Core Capabilities and Curriculum Planning |
Table of Core Capabilities and Curriculum Planning |
Course Syllabus
|
Please respect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of others and do not copy any of the course information without permission
|
Course Description |
本課程授課重點擬由東亞史及多族群關係的角度探討台灣歷史發展的過程。本課程每週上課兩小時,以一學期為度,分為「遠古的移民活動」、「近代移民社會的胎動」、「躍上舞台的漢人」、「移民?殖民?」及「移民?難民?」等五大單元探討各時期臺灣歷史的發展及其特質。 |
Course Objective |
臺灣社會具有長期移民的特質,不同時代帶進不同的新移民者,形成豐富多元的歷史與文化。本課程將特別著重不同時期的移民現象,期使同學理解累層蘊積、多樣分歧的移民文化。此種移民文化究竟在我們身上留下何種印記?需要修課同學以積極閱讀、參與討論、寫作等方式逐步探索。「每個人都有歷史,每個人都是歷史家」,期望修這門課的同學,不僅只是歷史故事的聽眾而已,更能培養探尋、述說自身歷史故事的能力。 |
Course Requirement |
上課出席、認真聽講、積極參與小組作業,是本課程的基本要求。
本課程挑選18本學術專書,組成9套書,由同學組成小組進行閱讀。這9套書分別對應上課的各單元,因此仔細閱讀選書,積極參與小組作業和討論,會對特定單元有更深入的認識;認真參與課程聽講,將有助於掌握其他特定單元內容,積極吸收期末小組報告,則能擴展同學對其他單元內容的理解,是以修課同學必須積極參與課堂聽講和小組報告。本學期將有三次不定期的隨堂考試,以促進同學上述學習活動。 |
Student Workload (expected study time outside of class per week) |
|
Office Hours |
Wed. 14:00~16:00 |
References |
曹永和,《台灣早期歷史研究》(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5年)
曹永河,《臺灣早期歷史研究續集》(臺北:聯經山版事業公司,2000年)
歐陽泰,《福爾摩沙如何變成臺灣府》(臺北:遠流出版公司,2007年)
歐陽泰,《決戰熱蘭遮:歐洲與中國的第一場戰爭》(臺北:時報,2012)
張炎憲等編,《臺灣史論文精選》(上、下冊)(臺北:玉山社,1996年)
中村孝治著,吳密察、翁佳音編譯,《荷蘭時代台灣史研究.上卷:概說、產業》,臺北:稻鄉出版社,1998年
黃富三,《霧峰林家的興起》(台北: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1993年)
黃富三主編,《海、河與臺灣聚落變遷 : 比較觀點》(臺北:中研院臺史所,2009年)
李文良,《清代南臺灣的移墾與「客家」社會》(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1年)
許雪姬,〈邵友濂與台灣的自強新政〉,收入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清季自強運動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77年6月
陳其南,〈土著化與內地化:論清代臺灣漢人社會的發展模式〉,《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一輯,臺北:中研
院三民主義研究所,1984,頁335-366。
吳密察,《台灣近代史研究》,台北:稻鄉出版社,1991年
周婉窈,〈從比較觀點看台灣與朝鮮的皇民化運動〉,《新史學》,第五卷第二期(1994年)
周婉窈,《海行兮的年代:日本殖民統治末期臺灣史論集》(臺北:允晨出版社,2004年)
吳文星,《日據時期臺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臺北:正中書局,年)
呂紹理,《水螺響起:日治時期臺灣社會的生活作息》(臺北:遠流出版社,1998年)
柯志明,《米糖相剋:本殖民主義下臺灣的發展與從屬》(臺北:群學出版社,2003年)
黃秀政,《臺灣割讓與乙未抗日運動》(臺北:商務印書館,1996年)
陳翠蓮,《臺灣人的抵抗與認同,1920﹣1950》(臺北:遠流出版社,2008年)
王泰升,《臺灣日治時期的法律改革》(臺北:聯經出版社,1999年)
黃英哲,《「去日本化」、「再中國化」:戰後臺灣文化重建,1945﹣1947》(臺北:麥田出版社,2007年)
張淑雅,《韓戰救臺灣?解讀美國對臺政策》(臺北:衛城出版社,2011年》 |
Designated reading |
|
Gradin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