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urse title |
Urban space in colonial Taiwan |
Semester |
110-2 |
Designated for |
VARIOUS PROGRAM PROGRAM IN TAIWAN STUDIES |
Instructor |
HSIN-JU YEN |
Curriculum Number |
Hist1597 |
Curriculum Identity Number |
103 52430 |
Class |
|
Credits |
3.0 |
Full/Half Yr. |
Half |
Required/ Elective |
Elective |
Time |
Wednesday 8,9,10(15:30~18:20) |
Remarks |
The upper limit of the number of students: 50. |
Ceiba Web Server |
http://ceiba.ntu.edu.tw/1102Hist1597_ |
Course introduction video |
|
Table of Core Capabilities and Curriculum Planning |
Table of Core Capabilities and Curriculum Planning |
Course Syllabus
|
Please respect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of others and do not copy any of the course information without permission
|
Course Description |
空間,承載了人們的生活。足跡的堆疊,商業、文化活動的層層積累,國家權力的運作與觀看視線,一道道的力量交互作用造就了都市空間。而殖民都市空間,更因外來殖民者的意圖與欲望改變了城市原有的樣貌。
本課程和同學一起思考如何理解、解讀都市空間,嘗試探索城市歷史的多種可能性。以貼近生活的都市空間臺北為主,以府城台南、日本帝國圈內的殖民都市為輔,除了理解從聚落到都市的發展變遷和人群活動外,更將焦點放在臺北這個過去以殖民都市營造的歷史脈絡,試著從時間的向度及多樣的角度解讀城市與人的互動關係。這些關係包含了權力的運作與可視化、都市計劃中對「文明」與「熱帶」的憧憬、城市中的生活文化,以及書寫中呈現的都市意象。並留意風景的觀看與風景生產之間的關係,觀看背後所隱含的個人背景與社會文化脈絡。
透過這些思考與不同角度切入的探索,理解我們身處的都市空間如何隨著時間的積累、人群與空間的角力而成如今的樣貌。也更深刻地認識歷史書寫中,觀點差異所望見的截然不同的世界,進而思考如何多元、多角度地理解人與人、人與環境的關係,開創更多對歷史事物理解的可能性。 |
Course Objective |
從日常置身的都市空間,嘗試探問人和環境之間的種種關係。藉此養成理解事物背後深層時間向度與歷史脈絡的習慣與方法,面對自身與過去之間的關係,進而關懷身處的環境與社會的發展。 |
Course Requirement |
1. 預習及複習指定、延伸閱讀資料。
2. 透過資料閱讀與課堂討論,提出自己的心得與想法,並激盪、延伸至日常、當代社會的觀察與關懷。
3. 透過平時作業、學期報告動手收集資料、運用資料並實地走訪、參與討論。這些作業皆期待從日常生活經驗中的「觀察」出發,從「時間的向度」注意棲息在日常生活中的歷史。 基於這些「觀察」,選定深入追蹤、調查的題材,提出個人心得報告與合作的小組報告。這些作業不單只是說明空間的現象,人群、世代的經驗,還必須呈現現象、經驗的背後,時間深度所隱藏的變遷。 |
Student Workload (expected study time outside of class per week) |
|
Office Hours |
|
References |
周婉窈,《台灣歷史圖說》,台北:聯經,2009。
詹素娟、劉益昌,《大台北都會區原住民歷史專輯:凱達格蘭調查報告》,台北:台北市
文獻會委託執行,1999。
雷魯等撰稿,《古地圖台北散步:一八九五清代台北古城》,台北 : 果實出版 : 2004。
魏德文主編、高傳棋編著,《穿越時空看台北:台北建城120週年:古地圖 舊影像 文獻
文物展》,台北:北市文化局,2004。
青井哲人著,張亭非譯,《彰化一九?六 : 一座城市被烙傷,而後自體再生的故事》新北市:遠足,2013。
李乾朗,《臺灣建築史》,臺北:五南,2008。
又吉盛清,《台灣今昔之旅:台北篇 我們親近的歷史》,台北:前衛,1997。
莊永明,《台北老街》,台北:時報,1991。
莊展鵬、王明雪主編,《臺北歷史深度旅遊》臺北:遠流,2000。
李瑞宗,《台北植物園與清代欽差行台的新透視》,台北:南天書局,2007。
陳惠雯,《大稻埕查某人地圖─婦女的活動空間/近百年來的變遷》,台北:博揚文化,
1999。
邱旭伶,《台灣藝妲風華》台北:玉山,1999。
李志銘,《單聲道—城市的聲音與記憶》台北:聯經,2013。
沈孟穎,《咖啡時代》,臺北:遠足文化,2005。
林承緯,《宗教造型與民俗傳承:日治時期在台日人的庶民信仰世界》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12。
殷寶寧,《情慾國族後殖民:誰的中山北路?》,台北縣:左岸文化出版,遠足文化
發行,2006。
高俊宏,《橫斷記:臺灣山林戰爭、帝國與影像》台北:遠足,2017。
陳培豐,《歌唱台灣》台北:衛城,2020。 |
Designated reading |
畢恆達,《空間就是權力》,心靈工坊,2003。
蘇碩斌,《看不見與看得見的臺北(修訂一版)》,台北:群學,2010。
王詩琅、朱點人著,《王詩琅 朱點人合集》台北 : 前衛, 1991。
陳姃湲編著,《看不見的殖民邊緣─日治台灣邊緣史讀本》,台北:玉山,2012。
周文龍著,陳湘陽、蔣義譯,《錯置臺北城》2018。 |
Gradin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