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中國史學史
History of Chinese Historiography 
開課學期
111-1 
授課對象
文學院  歷史學系  
授課教師
閻鴻中 
課號
Hist2125 
課程識別碼
103 10510 
班次
 
學分
3.0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四2,3,4(9:10~12:10) 
上課地點
普303 
備註
A(中國史)群組。
限學士班二年級以上
總人數上限:80人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歷史是一種文化記憶。隨著文化差異、社會變遷及學者特質之不同,歷史學的精神、目標和形態也展現諸多風貌。回顧、探索其源遠流長、易於漫渙的足跡,品味其中各式各樣的精彩和創意,構成了史學史的內涵。史學的本質為何?方向何在?一切思考,都要以史學史為基礎。

對歷史學者和歷史系學生來說,史學史是對自己專業學科的回顧,掌握這門知識的理念、內容和形態的發展史,認識重要作品或重要文類的形成過程,進而反思現今史學的得失。

站在人文學的角度,一部部的歷史作品、一次次對歷史的閱讀和思考,猶如文明成長過程的記錄和自我陳述。要解析中國的文明,不能不考察不同族群的歷史如何交織成整套的世界觀,若干特殊的人物、事件、思想、創作如何成為共同的歷史記憶和文化資產,外來或內滋的新成分如何造成歷史知識、歷史意識的板塊推移或蝴蝶效應,中國史學史便主要涉及中國文明對自身的認識和沉思。

這門課程希望兼顧上述兩種意義意義的史學史。而且,不論從歷史學或人文學的角度來看,中國史學史都有高度的獨特性。從未中斷的漢字傳統是中國史學得以擴大綿延、形成傳統的特殊條件,漢字為東亞不同語言、族群、地域、時代的溝通帶來顯著的便利,也造成寫作體裁、風格的某些固著性。認識中國史學,對於理解東亞各族群的歷史表述和歷史意識,是不可或缺的基礎。 

課程目標
1.透過選讀來認識中國史學要籍。
2.認識不同時代特殊的歷史思考。
3.認識史學的知識史、社會史和文化史方面的重要動態。
4.認識史學史研究的重要成果和觀點。
5.對於史學進行前瞻性的思考。 
課程要求
1.課前研讀指定讀物,課堂參與討論。閱讀份量以古籍文獻10頁內,或二手研究30頁內為原則。
2.基礎作業:史書註釋作業、史學史書目資料查詢,各一篇(10/5前繳交)
3.論文摘要五篇:課程共五單元,每單元應有相關論文一篇。(11/9前繳交)
4.導讀:史學典籍一篇、或史學史研究專書一種(或專書內至少三章),做個人導讀(含分析)。配合讀書小組討論。(12/7前上傳連結,1/14前同儕互評)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6-8小時 
Office Hours
每週二 09:20~12:00
每週三 09:20~17:00 
指定閱讀
見各週課程內容 
參考書目
1. 錢穆,中國史學名著(臺北:三民,1984/蘭臺,2001修訂版)
2. 杜維運,《中國史學史》第一冊,臺北:自印本(三民經銷),1993 /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3. 瞿林東,《中國史學史綱》,〈導論〉一、二節。臺北:五南圖書,2002/北京:北京師範大學,2010修訂版
4. 謝保成主編,中國史學史(北京:商務,2006)
5. 喬治忠,中國史學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11
6. 黃永年,《史部要籍概述》,江蘇教育出版社,2008
7. 黃永年,《古籍版本學》,江蘇教育出版社,2009
8. 王明珂,〈歷史事實、歷史記憶與歷史心性〉,《歷史研究》2001:5,136-147

9. 王明珂,《英雄祖先與弟兄民族──根基歷史的文本與情境》,〈歷史心性〉,臺北:允晨文化,2006(書評)

10. 王明珂,《反思史學與史學反思》,〈前言〉,上海人民,2016 (書評)

11. Ernst Breisach(恩斯特·布赖萨赫)著,,《西方史学史 古代、中世纪和近代》,北京大學出版社,2019(Historiography: Ancient, Medieval, and Modern, Third Edition,總圖電子書)
12. Georg G. Iggers、王晴佳著,楊豫譯,《全球史學史:從18世紀至當代》,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13. John Burrow布羅著,《歷史的歷史:史學家和他們的歷史時代》,台北:商周出版,2010
14. Jacques Le Goff(法)勒高夫著,方仁杰、倪復生譯,《歷史與記憶》,〈歷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10
15. Pierre Nora編,戴麗娟譯,《記憶所繫之處》,〈譯者導言〉、〈記憶與歷史之間──如何書寫法國史〉,臺北:行人出版社,2012,7-36
16. Sam windburg,〈製造意義:世代之間的回憶是如何形成的?〉,收入Harald Welzer主編,《社會記憶:歷史、回憶、傳承》,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17. 錢穆,〈史學導言〉,《中國史學發微》,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13二版

18. 錢穆,〈史學精神和史學方法〉,《中國歷史精神》,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12三版

19. 柳詒徵,《國史要義》,台北:正中
20. 蒙文通,《中國史學史》,上海:上海譯文,2006

資料庫:
漢籍全文資料庫(電子化古籍內容精審)http://hanchi.ihp.sinica.edu.tw/ihp/hanji.htm(中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中國基本古籍庫(收書最全)
殷周金文暨青銅器資料庫https://www.ihp.sinica.edu.tw/~bronze/index.php
漢學研究中心「專題資料庫」https://ccs.ncl.edu.tw/ExpertDB.aspx
華藝電子圖書館
中國知網(中國知識資源總庫CNKI)
台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台大圖書館資料庫查詢http://tul.blog.ntu.edu.tw/archives/6403
台大圖書館「數位學習網」http://elearning.lib.ntu.edu.tw/
國家圖書館期刊文獻資訊網https://tpl.ncl.edu.tw/NclService/
國家圖書館https://www.ncl.edu.tw/;「古籍與特藏文獻資源」https://rbook.ncl.edu.tw/NCLSearch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No.
項目
百分比
說明
1. 
作業 
70% 
史書註釋作業、史學史書目資料查詢各一篇,論文摘要五篇 
2. 
導讀 
30% 
導讀及同儕互評 
 
針對學生困難提供學生調整方式
 
上課形式
以錄影輔助, 提供學生彈性出席課程方式
作業繳交方式
延長作業繳交期限, 學生與授課老師協議改以其他形式呈現
考試形式
延後期末考試日期(時間)
其他
由師生雙方議定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09/08  導論.課程介紹  
第2週
9/15  【先秦史學】春秋、左傳、國語 附史官制度 
第3週
9/22  【先秦史學】早期歷史記憶、記錄和世界史建構 附「輕事重言」與「六經皆史」說  
第4週
9/29  【先秦史學】先秦諸子敘史與歷代諸子史論 附五德論和遠古時間軸 
第5週
10/06  【漢晉史學】司馬遷與史記 
第6週
10/13  【漢晉史學】漢書、東觀修史和職官儀注書  
第7週
10/20  【漢晉史學】陳壽、袁宏、范曄、裴松之父子 附私人著史之風 
第8週
10/27  【中古隋唐史學】國史、正史及史館制度.五胡鮮卑突厥史 附劉知幾疑古惑經 
第9週
11/03  【中古隋唐史學】中古地理書概觀:華陽國志、水經注、洛陽伽藍記、括地志、元和郡縣圖志、大唐西域記、經行記 
第10週
11/10  【中古隋唐史學】唐代史學和史部目錄學 附雜傳、小說和碑志 
第11週
11/17  【宋元史學】編年史、資治通鑑及紀事本末體 
第12週
11/24  【宋元史學】通典以下的制度史學 
第13週
12/01  【宋元史學】四夷及外國之史.遼金元史 附論歷史記憶的文化模式 
第14週
12/08  【明清近代史學】清代史學與考據學 附章學誠的史學理論(含方志) 
第15週
12/15  【明清近代史學】朝鮮、日本、越南之中國史與本國史 
第16週
12/22  【明清近代史學】現代史學和歷史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