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中國近代思想史
Intellectural History of Modern China 
開課學期
108-2 
授課對象
文學院  歷史學系  
授課教師
吳展良 
課號
Hist2181 
課程識別碼
103 10860 
班次
 
學分
3.0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五7,8,9(14:20~17:20) 
上課地點
普102 
備註
A(中國史)群組。
限學士班二年級以上
總人數上限:120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1082Hist2181_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中華文明在過去一百多年經歷了五千年未曾遭遇的巨大挑戰。在此古今中西大交會之際,中國現代思想史顯得頭緒紛雜,內容繁多混亂,很難有一綜合性的詮解。經過長期研究,個人認為中國現代各種思想,實環繞在「探索中國文明的新道路」這一主題來發展。作為人類歷史上最巨大而悠久一個文明,中國文明面對同樣悠久而巨大的西方文明,卻遭受前所未有的全面挫敗。中西文明在各方面都有重大乃至根本性的差異。如何為本文明謀求未來的出路,不能不成為中國現代思想家所最為關切的問題。本課程因而企圖根據此一線索,重新檢視中國現代各家各派的思想及其互動,以認識中國現代思想的各種主要面向及其發生背景。
  要正確理解昔人如何「探索中國文明的新道路」,首先必須從中國在當時所面對的具體內外在問題出發,而不能空懸著某種理念或所謂「現代文明的標準」來看事情。換言之,就是必須回歸被研究對象,也就是中國文明,的主體性與自身發展脈絡,而不是簡單地以西歐北美的現代性作為衡量事物的基準。中國近現代無論在政治、社會、經濟、文化、學術、心理等方面,都是危機深重,挑戰重重。不僅如此,這些問題與危機,通常都有深遠的歷史淵源,並表現出中西文明的各種基本差異。要認識各家各派如何「探索中國文明的新道路」,我們就必須深入研究這多方面的危機與挑戰。
  面對自身文明的種種病相以及西方現代文明的巨大挑戰,現代中國人所關心的議題一方面極其廣泛,一方面又集中於政治社會及宇宙人生的各種根本性問題,以企圖指出中國文明未來的發展方向。肇始於清末,成形於民國以降,中國現代知識份子所提出的諸多方向,在政治社會與倫理方面,實可歸納為國族主義、自由主義、馬列暨社會主義及保守主義四大主流。在認識方法方面,則有理性主義、實驗主義、辯證理性與傳統派四大系;在宇宙本體論上,有唯物論、批判的唯物或唯心論,與心物合一論三大系。在發展方式上,則存在理想激進與務實改良兩大類。在國家與民族型態上,又有一元與多元的不同思想。這些主張,往往一方面壁壘分明,一方面又彼此滲透影響。既交織成一幅錯綜變化的圖像,也表現出中西古今思想文化的諸多基本對立及融會。從這段歷史所造成的結果衡量,他們所提出的諸多方案,一方面造成了旋乾轉坤的結果,一方面也產生巨大的歷史性傷痛並遺留下許多嚴重的政經社會及文化問題,使我們必需要深入地檢討其得失。
  過去百餘年的思想家,無論如何前衛或西化,一般均深受傳統影響。而其中所謂的傳統派,亦莫不深受現代的影響。無論俄化、西化或傳統派,他們普遍認為「中國文明的新道路」,與世界文明的發展,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因此他們所討論的內容,通常與當時主流或「先進」的文明發展理念緊密相關。然而作為一個具有數千年歷史的巨型文明,中國一切的現況、問題與變革,亦皆與其傳統密切相連。釐清傳統與現代的關係,並進而認識中國歷史發展的自身脈絡,是為瞭解中國現代思想史的關鍵。本課程將深入分析前述現代中國各主要思想派別的內涵、淵源、時代背景與實際影響,使我們更深入瞭解歷史悠久的中國在選擇現代發展道路上所面對的各種挑戰。
 

課程目標
訓練學生:
1. 綜合性地理解中國現代思想史的基本內涵及發展過程:
2. 閱讀思想史原典。
3. 掌握本領域的基本研究狀況。
4. 學習如何觀察與解釋長時期的歷史變化
 
課程要求
一、認真聽講與學習
二、閱讀指定教材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指定閱讀
授者自選教材 (見google drive)
*李澤厚,《中國現代思想史論》 ( 台北: 三民書局, 1996)
林毓生,《政治秩序與多元社會》(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9)
郭湛波,《近代中國思想史》(香港:龍門, 1973)
 
參考書目
A. 基本史料
蔡尚思主編,《中國現代思想史資料簡編》(杭州:浙江人民,1983)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中國哲學史組,《中國哲學史資料選輯》(近代之部)(北京:新華,
1983)
北京大學《中國哲學史教學資料選輯》下冊,北京:中華書局,1982。
羅榮渠主編,《從西化到現代化》( 北京:北京大學, 1990)
孫文,《三民主義演講本》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北京:人民,1966)
羅義俊編,《理性與生命》(上海:上海書店,1994)
B. 近人研究
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台北:台灣商務, 1937初版,1957再版)
汪暉,《中國現代思想的興起》(北京:三聯,2008)
郭湛波,《近代中國思想史》(香港:龍門, 1973)
李澤厚,《中國近代思想史論》 ( 台北: 三民書局, 1996)
羅志田,《民族主義與近代中國思想》(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8)
桑兵,《晚清民國的學人與學術》(北京:中華書局,2008)
桑兵,《晚清民國的國學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賀麟,《當代中國哲學》(台北:宗青, 1978重印)
馮契主編《中國近代哲學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謝幼偉,《現代哲學名著述評》(濟南:山東人民,1997重印)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第七冊》(台北:學海,1991翻印)
王汎森,《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系譜》(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3)
周陽山等編,《近代中國思想人物論》(台北:時報文化,1980)
周策縱等,《五四與中國》(台北:時報,1979)
汪榮祖,《晚清變法思想論叢》(臺北市 : 聯經出版公司, 1983)
吳展良,《中國現代學人的學術性格與思維方式論集》(台北:五南,2000)
許全興等,《中國現代哲學史》(北京:北京大學,1992)
袁偉時,《中國現代哲學史稿》(廣州:中山大學, 1987)
張玉法,《中國現代史》(台北:東華書局,2001增訂版)。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香港:香港中文大學,1979)。
Chang, Hao. Chinese Intellectuals in Crisi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7.
Dirlik, Arif. The Origins of Chinese Communism. New York: Oxford UP, 1989.
Furth, Charlotte ed. The Limits of Change.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P, 1976.
Leo, Lee. The Romantic Generation of Modern Chinese Writers.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P, 1973.
Schwartz, Benjamin ed. Reflections on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A Symposium.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P, 1972.
Schwartz, Benjamin. In Search of Wealth and Power: Yen Fu and the West.
Cambridge, Mass.: Belknap, 1964.
Lin, Yu-sheng. The Crisis of Chinese Consciousness. Madiso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1979.
Starr, John Bryan. Continuing the Revolution. Princeton: Princeton UP, 1979.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No.
項目
百分比
說明
1. 
期末考;期末報告 
60% 
大學生期末考 研究生繳交期末報告 
2. 
出席與提問討論  
10% 
 
3. 
期中考 
30%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0週
  課程資訊及參考書目請見Google Drive,修課或旁聽同學若無存取帳號請與授課教師或助教聯繫。  
第1週
  I.如何重構中國?──新文化運動後期思想 1919-1927
社會主義改良思想一:無政府主義、、新村、工讀互助、平民與鄉村教育 
第2週
  社會主義改良思想二:基爾特社會主義、工團社會主義,民主社會主義、托爾斯泰主義 
第3週
  馬克思主義的輸入(陳獨秀、李大釗、瞿秋白) 
第4週
  孫中山思想與三民主義 
第5週
  II.建國的鬥爭:建設、行動與鬥爭的時代 1927-1949
建國與鬥爭時期的國民黨思想
 
第6週
  自由主義者的呼聲與困境 
第7週
  馬列主義、唯物辯證法及唯物史觀在中國的流行(李達、艾思奇、張申甫、郭沫若、陶希聖、葉青、中國社會史論戰) 
第8週
  毛澤東及中共領導階層思想(李立三、王明、劉少奇、周恩來:附鮑羅亭與共產國際) 
第9週
  傳統派的努力及困境(錢穆、熊十力、馮友蘭、馬一浮) 
第10週
  國共鬥爭下中間派與自由派的思想與困境 
第11週
  III.新的立國體系:1949-1966
毛澤東的建國思維與新中國的建國綱領
 
第12週
  反右、大躍進與左右路線之爭 
第13週
  IV.文革 1966-1976
徹底打爛一切舊事物以建立新體系:文革的理念及其淵源
 
第14週
  V.嘗試新道路與改革毛體系:改革開放後的思想:1978-
改革開放總路線與左右之爭
 
第15週
  八十年代思想文化
 
第16週
  痛苦與混亂的思想、社會與文化 
第17週
  VI.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第18週
  VII. 結語
一、國族主義、自由主義、社會主義與中國傳統的激盪與融合
二、個體與整體,一元與多元的調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