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中國近代思想史
Intellectural History of Modern China 
開課學期
111-2 
授課對象
文學院  歷史學系  
授課教師
吳展良 
課號
Hist2181 
課程識別碼
103 10860 
班次
 
學分
3.0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二7,8,9(14:20~17:20) 
上課地點
綜302 
備註
A(中國史)群組。
限學士班二年級以上
總人數上限:70人
外系人數限制:3人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作為人類歷史上一個最悠久而巨大文明,近代中國文明在面對同樣悠久而巨大的西方文明,卻遭受前所未有的全面挫敗。中西文明在各方面都有重大乃至根本性的差異。如何「為中國文明謀求未來的出路」以及如何「重新建國與立國」,不能不成為中國現代思想家所最為關切的問題。本課程因而企圖根據此一線索,重新檢視中國現代各家各派的思想及其互動。
  要正確理解當時人如何「探索中國文明的新道路」並謀求如何「重新建國與立國」,首先必須從中國在當時所面對的具體內外在問題出發,而不能空懸著某種思想或所謂「現代文明的標準」來看事情。換言之,就是必須回歸被研究對象的主體性與自身發展脈絡,而不是簡單地以西歐北美的現代性作為衡量事物的基準。中國近現代無論在政治、社會、經濟、文化、學術、心理等方面,都是危機深重,挑戰重重。這些問題與危機,都各有深遠的歷史淵源,並表現出中西文明的各種基本差異,必須深入研究。
  面對自身文明的種種病相以及西方現代文明的巨大挑戰,近代中國人所關心的議題一方面極其廣泛,一方面又集中於政治社會及宇宙人生的各種根本性問題,以企圖指出中國文明未來的發展方向。肇始於清末,成形於民國以降,中國現代知識分子所提出的諸多方向,在政治社會與倫理方面,可歸納為國族主義、自由主義、馬列暨社會主義及保守主義四大主流;在認識論方面,有理性主義、實驗主義、辯證理性與傳統派四大系;在宇宙本體論上,則有唯物論、批判的唯物或唯心論,與心物合一論三大系。在發展方式上,則存在理想激進與務實改良兩大類。在國家與民族型態上,又有一元與多元的不同思想。
  上述這些主張,往往一方面壁壘分明,一方面又彼此滲透影響。既交織成一幅錯綜變化的圖像,也表現出中西古今思想文化的諸多基本對立及融會。從這段歷史所造成的結果衡量,他們所提出的諸多方案,一方面造成了旋乾轉坤的結果,一方面也產生巨大的歷史性傷痛並遺留下許多嚴重的政經社會及文化問題,必須要深入地檢討其得失。 

課程目標
訓練學生:
1. *綜合性地理解中國現代思想史的基本內涵及發展過程
2. 閱讀思想史原典
3. 掌握本領域的基本研究狀況
4. *學習如何觀察與解釋長時期的歷史變化 
課程要求
1. 認真聽講與思考
2. 閱讀指定教材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另約時間 
指定閱讀
*授者自選教材
*李澤厚,《中國現代思想史論》(臺北:三民書局,1996)
*林毓生,《政治秩序與多元社會》(臺北:聯經,1989)
郭湛波,《近代中國思想史》(香港:龍門書店,1973) 
參考書目
A. 基本史料
*蔡尚思主編,《中國現代思想史資料簡編》(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中國哲學史組,《中國哲學史資料選輯》(近代之部)(北京:新華出版社,1983)
羅榮渠主編,《從西化到現代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
*孫文,《三民主義演講本》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

B. 近人研究
*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臺北:臺灣商務,1937初版,1957再版)
汪暉,《中國現代思想的興起》(北京:三聯書店,2008)
*郭湛波,《近代中國思想史》(香港:龍門書店,1973)
*李澤厚,《中國近代思想史論》(臺北:三民書局,1996)
*李澤厚,《中國現代思想史論》(臺北:三民書局,1996)
羅志田,《民族主義與近代中國思想》(臺北:東大,1998)
桑兵,《晚清民國的學人與學術》(北京:中華書局,2008)
桑兵,《晚清民國的國學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賀麟,《當代中國哲學》(臺北:宗青,1978重印)
馮契主編,《中國近代哲學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謝幼偉,《現代哲學名著述評》(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7重印)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第七冊》(臺北:學海,1991翻印)
王汎森,《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系譜》(臺北:聯經,2003)
周陽山等編,《近代中國思想人物論》(臺北:時報文化,1980)
周策縱等,《五四與中國》(臺北:時報文化,1979)
汪榮祖,《晚清變法思想論叢》(臺北:聯經,1983)
吳展良,《中國現代學人的學術性格與思維方式論集》(臺北:五南,2000)
許全興等,《中國現代哲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
袁偉時,《中國現代哲學史稿》(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87)
張玉法,《中國現代史》(臺北:東華書局,2001增訂版)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79)
*Chang, Hao. Chinese Intellectuals in Crisi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7.
Dirlik, Arif. The Origins of Chinese Communism. New York: Oxford UP, 1989.
Furth, Charlotte ed. The Limits of Change.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P, 1976.
Leo, Lee. The Romantic Generation of Modern Chinese Writers.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P, 1973.
Schwartz, Benjamin ed. Reflections on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A Symposium.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P, 1972.
Schwartz, Benjamin. In Search of Wealth and Power: Yen Fu and the West. Cambridge, Mass.: Belknap, 1964.
Lin, Yu-sheng. The Crisis of Chinese Consciousness. Madiso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1979.
Starr, John Bryan. Continuing the Revolution. Princeton: Princeton UP, 1979.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No.
項目
百分比
說明
1. 
出席與提問討論 
20% 
 
2. 
期末考 
80% 
 
 
針對學生困難提供學生調整方式
 
上課形式
提供學生彈性出席課程方式
作業繳交方式
延長作業繳交期限, 書面報告取代口頭報告, 學生與授課老師協議改以其他形式呈現
考試形式
延後期末考試日期(時間)
其他
由師生雙方議定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2/21  I.晚清思想:中國體系的危機與革命 1894-1912
國學體系與傳統世界觀的變革 
第2週
2/28  ※和平紀念日放假 
第3週
3/7  天演論、自由主義與現代世界觀的輸入 
第4週
3/14  變革體系思想:變法及立憲 
第5週
3/21  清末的解放、自由、民主與新國民思想 
第6週
3/28  晚清保守派思想
體系的革命:民族主義、激烈心態與革命思想 
第7週
4/4  ※ 春假 
第8週
4/11  II.新文化運動:探索新文明體系的理想主義時代 1912-1927
1. 革命的結局與民國初年的思想
2. 尋求新的道:創生、啟蒙與全盤反傳統主義
3. 中國體系的解構與重構 
第9週
4/18  解放、自主、自由與民主思維 
第10週
4/25  個性主義與浪漫主義 
第11週
5/2  科學主義與實驗主義 
第12週
5/9  公理化、啟蒙與批判啟蒙 
第13週
5/16  社會主義與社會改良思想 
第14週
5/23  馬克思主義的輸入 
第15週
5/30  孫中山與國民黨的建國思想 
第16週
  期末考
※實際日期尚待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