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法國社會文化史二
French Social Cultural History(Ⅱ) 
開課學期
99-2 
授課對象
 
授課教師
秦曼儀 
課號
Hist1531 
課程識別碼
103 51040 
班次
 
學分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三3,4,@(10:20~) 
上課地點
博雅301 
備註
討論課。充抵歷史一、歷史二。兼通識A23*。。A23*:歷史思維、世界文明領域。可充抵通識
總人數上限:88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992fsch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一、法國社會文化史二(註:學生無須修過法國社會文化史一)是以法國大革命前夕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後60年代這段時期的歷史情境為主,探詢孕生於其中的思想潮流、政治論述和轉變中的社會面貌。課程將透過「秩序、權力的新主人與其挑戰者」、「認同與他者」、「傲慢與偏見中昇起的異音」三個單元,來帶領同學了解這段時期法國社會內部的、與鄰國的、乃至與更遙遠的「東方」的互動關係,以及認識當代法國社會中現代意義之知識份子的誕生,特別是他們批判性言說與行動中所捍衛的理念與價值。 

課程目標
二、課程目的一方面是讓學生具備有助思考人文環境的歷史知識,另一方面是培養學生對消費性訊息具有批判性閱讀的能力,及對中文世界以外的世界投注更多具歷史感的關懷與興趣。課程含討論課共三學分,除講演之外,每個單元都配合主題安排讀物和影片,由教學助理根據授課者設計的議題帶領同學進行討論。 
課程要求
三、評量方式
1. 課堂(包括討論課)三次點名未到又未請假(需提病假、事假和公假證明)視同退選不給予學期成績
2. 期中分組討論課佔25%,三份報告(兩份個人書面,一份小組口頭)各佔個人學期成績的25%(共75%)。
3. 抄襲最嚴重以0分計算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另約時間 備註: 備註欄:週三兩點至四點,須預約. 
指定閱讀
四、閱讀內容與進度,報告繳交時間
1. 在根據三個單元所設計的三個討論議題中,前兩個是以個人書面報告呈現,第三個以小組口頭報告呈現。
2. 注意,請於繳交日提供書面紙本一份,報告逾期繳交依日數扣分;上傳至ceiba作業區的電子檔主題依序註明992FSCH、學號、姓名
4-1. 單元一:秩序、權力的新主人與其挑戰者
1. Robert Darnton, The Great Cat Massacre and Other Episodes in French Cultural History, New York, Basic Books, 1984;羅伯•丹屯,《貓大屠殺 - 法國文化史鉤沉》,國立編譯館主譯,呂健忠譯,台北市 : 國立編譯館與聯經公司合作翻譯發行,民94[2005]。
2. Judith G. Coffin, Robert C. Stacey, Western Civilizations: Their History and Their Culture (Brief Edition),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2005: “The French Revolution”, pp. 501-525.
3. 《丹頓》 (Danton), Gaumont-Film Polski, directed by Andrzej Wajda. 136 min. 1983 (The film begins in November of 1793, with Danton (Gérard Depardieu) returning to Paris upon learning that the Committee of Public Safety has instituted the Terror)。
討論與報告方向:請從以上資料的閱讀和討論中,檢驗自己是否能夠說明以下問題:1. What were the causes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 2. How did popular uprisings shape the first stage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 3. Why did the French Revolution become radical?
書面報告繳交時間:第八週4月13日討論課
4-2. 單元二:認同與他者
指定讀本
1. 教科書:Judith G. Coffin, Robert C. Stacey, Western Civilizations: Their History and Their Culture (Brief Edition)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2005) : “Social Change: The Middle Classes”, pp. 545-551.
2. 讀本:Peter Gay, Schnitzler’s Century : The Making of Middle-Class Culture, 1815-1914, 2002 ;中譯本:彼得.蓋伊,《史尼茨勒的世紀 : 布爾喬亞經驗一百年1815-1914。一個階級的傳記》;梁永安譯,臺北縣新店市 : 立緖文化, 民93。
補充資料:
1. David Harvey,《Paris,巴黎,現代性之都》,黃煜文譯,台北市:群學出版,2007。
2. 《追憶逝水年華》(Le temps retrouvé / Marcel Proust原著),Gilles Taurand, Raoul Ruiz劇本; Raoul Ruiz導演; Paulo Branco製片; 1999年Gemini Films, France 2 Cinema, Les Films du Lendemain出品;台北市 : 皇統光碟 : 誠宇影業發行, [2001?]。
討論與報告方向:同學可從教科書說明布爾喬亞(指稱當時的中產階級)的部分出發,和《史尼茨勒的世紀》做比較,說明有什麼面向是兩份文本共同關注的議題,但論述的角度或方式不同之處。或是認為教科書有點到但限於篇幅而未深入的議題,在《史尼茨勒的世紀》中有所討論。故報告的第一部分首先說明要討論的主題為何,第二部分則進入主題,第三部分為個人反思閱讀前和閱讀之後對於十九世紀歐洲布爾喬亞階級的認識有何新的認識視野或新的問題,可做為再繼續求知的新出發點。
報告繳交時間:第十三週5月18日討論課
4-3單元三:傲慢與偏見中昇起的異音
指定讀本:
1. Edward W. SAID, Representations of the Intellectual, 1994;中譯本:艾德華•薩依德著,《知識份子論》,單德興譯,台北市:麥田出版,2004。
2. 影片:《鐘樓怪人》(Notre Dame de Paris),Gilles Maheu導演,Luc Plamondon譜詞,1999 (音樂歌舞劇)。
補充資料:
1. Michael Burns, France and the Dreyfus Affair : A Documentary History,1999 ; 中譯本:麥可•本恩斯著,《法國與德雷福事件》,鄭約宜譯,台北市:麥田出版,2003初版一刷。
2. 弗朗兹•法農(Frantz Fanon)著,《大地上的受苦者》,楊碧川譯,臺北市 : 心靈工坊文化, 2009[民98]。
3. 弗朗兹•法農(Frantz Fanon)著,《黑皮膚,白面具》,陳瑞樺譯,臺北市 : 心靈工坊文化出版,臺北縣新莊市 : 大和書報圖書總經銷,2007[民96],二版。
4. 愛麗絲•史瓦茲(Alice Schwarzer)著,《拒絕做第二性的女人:西蒙•波娃訪問錄》,婦女新知編譯組譯,2001。
5. 羅素•雅各比(Russell Jacoby)著,《最後的知識分子》,傅達德譯,臺北縣新店市 : 左岸文化出版 : 遠足文化發行,2009。
討論與報告方向,請根據以下三項中選擇一項:
1. 請從「補充資料」五本讀本之中選擇一本,和指定讀本做一交叉式的對話。
2. 請以「知識份子的反省與實踐」這個議題為方向,找尋歷史上的紀錄並分析之(如「九一一」之後,美國知識份子的討論與行動為何?或是以台灣為研究對象)。
3. 全組共同去作一件你們認為是「知識份子的實踐」的事情,而後在課堂上分享你們關於過程的紀錄或成果,並請說明你們的實踐與《知識分子論》所談議題有何聯繫和互動。
上台報告時間:第十七與第十八週
 
參考書目
六、其他參考書目
Benedict Anderson, Imagined communities :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London ; New York : Verso, 1991;中譯本:班納迪克•安德森著,《想像的共同體 : 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吳叡人譯,台北市 : 時報文化, 民88[1999]。
Philippe Ariès et Georges Duby (dir.), Histoire de la vie privée, 5 vols., Paris, Éditions du Seuil, 1985-1987 ; 英譯版:A History of Private Life, 5 vol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7-1991.
Jacques Barzun, From Dawn to Decadence : 1500 to the Present, 500 Years of Western Cultural Life, 2000;中譯版:巴森著,《從黎明到衰頹:五百年來的西方文化生活》,鄭明萱譯,共三冊,台北市:麥田出版,2005初版五刷(2004初版一刷)。
Michael Burns, France and the Dreyfus Affair : A Documentary History, 1999;中譯版:麥克•本恩斯著,《法國與德雷福事件》,鄭約宜譯,台北市:麥田出版,2003。
Georges Duby et Michelle Perrot (dir.), Histoire des femmes, 4 vols., Paris, Plon, 1991-1992 ; 英譯版:A History of Women in the West, 4 vol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Lynn Hunt, The Family Romance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林•亨特著,《法國大革命時期的家庭羅曼史》,鄭明萱、陳瑛譯,台北市:麥田出版,2002。
Hartmut Kaelble, Europäer Über Europa. Die Entstehung des europäischen Selbstverständnisses in 19. und 20. Jahrhundert;中譯版:哈爾特穆特•凱爾伯樂著,《歐洲人談歐洲:十九與二十世紀歐洲自我認識的形成》,柯燕珠譯,台北縣新店市:左岸文化,2005。
Norman Hampson, The French Revolution. A Concise History, 1975 ; 諾曼•韓普森著,《法國大革命》,王國璋譯,台北市:麥田出版,200初版四刷(1998初版一刷)。
Eric J. Hobsbawn, The Age of Revolution 1789-1848, 1975;中譯版:艾瑞克•霍布斯邦著,《革命的年代:1789-1848》,王章輝等譯,台北市:麥田出版,2003初版八刷(1997初版一刷)。
Eric J. Hobsbawn, The Age of Capital 1848-1875, 1962;中譯版:艾瑞克•霍布斯邦著,《資本的年代:1848-1875》,張曉華等譯,台北市:麥田出版,2003初版六刷(1997初版一刷)。
Eric J. Hobsbawn, The Age of Empire 1875-1914, 1987;中譯版:艾瑞克•霍布斯邦著,《帝國的年代:1875-1914》,賈士蘅譯,台北市:麥田出版,2002初版七刷(1997初版一刷)。
Eric J. Hobsbawn, Nations and Nationalism since 1780. Programme, Myth, Reality, 1990;中譯版:艾瑞克•霍布斯邦著,《民族與民族主義》,李金梅譯,台北市:麥田出版,2001初版二刷(1997初版一刷)。
Raymond Jonas, France and the Cult of the Sacred Heart: An Epic Tale For Modern Times, 2000;中譯版:雷蒙•瓊納斯著,《法蘭西與聖心崇拜》,賈士蘅譯,台北市:麥田出版,2003。
Victor G. Kiernan, The Lords of Human Kind: European Attitudes to Other Cultures in the Imperial Age, 1995;中譯版:柯能著,《人類的主人:歐洲帝國時期對其他文化的態度》,陳正國譯,台北市:麥田出版,2002初版二刷(2001初版一刷)。
Edward W. Said, Orientalism, 1978;中譯版:愛德華•薩伊德著,《東方主義》,王淑燕等譯,台北縣新店市:立緒文化,2004二版九刷(1999初版一刷)。
Edward W. Said, Culture and Imperialism, 1993;中譯版:愛德華•薩伊德著,《文化與帝國主義》,蔡源林譯,台北縣新店市:立緒文化,2004初版六刷(2001初版一刷)。
Edmund Wilson, To the Finland Station : A Study in the Writing and Acting of History, 1972;中譯版:艾德蒙•威爾森著,《到芬蘭車站:馬克思主義的起源及發展》,劉森堯譯,台北市:麥田出版,2002初版二刷(2000初版一刷)。
Eric R. Wolf, Europe and the People Without History, 1983;中譯版:艾立克•沃爾夫著,《歐洲與沒有歷史的人》,賈士蘅譯,台北市:麥田出版,2003。
Jean Tioux et Jean-Francois Sirinelli (dir.), Histoire culturelle de la France, 4 vols. Paris, Éditions du Seuil, coll. « L'univers historique »,1997-1998.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No.
項目
百分比
說明
1. 
學期期間分組討論課 
25% 
 
2. 
三份報告 
75% 
兩份個人書面,一份小組口頭,各佔個人學期成績的25%(共75%)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2/23  [單元一:秩序、權力的新主人與其挑戰者] 課程介紹 
第2週
3/02  革命前夕舊制度社會概述 
第3週
3/09  眾聲喧嘩的法國大革命:理念與實踐的衝突 (I) 
第4週
3/16  眾聲喧嘩的法國大革命:理念與實踐的衝突 (II)觀賞電影:Danton  
第5週
3/23  共和法蘭西與聖心崇拜 
第6週
3/30  「發現」人民的浪漫主義  
第7週
4/06  [單元二:認同與他者] 溫書假  
第8週
4/13  工業革命與社會主義者 (I),本週繳交單元一之個人報告。 
第9週
4/20  工業革命與社會主義者 (II) 
第10週
4/27  都市計畫與市民生活 
第11週
5/04  從民族國家、民族主義到共和法蘭西的帝國主義(I) 
第12週
5/11  單元三:傲慢與偏見中昇起的異音] 共和法蘭西的帝國主義 (II) 
第13週
5/18  反猶主義的盛行與現代知識份子的出現,本週繳交單元二之個人報告。 
第14週
5/25  戰爭時代下的知識份子 
第15週
6/01  戰後知識分子的反省與行動 
第16週
6/08  60年代後的消費文化與社會運動 
第17週
6/15  期末總結與討論  
第18週
6/22  期末考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