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明清社會變遷與早期全球化
EARLY GLOBALIZATION AND THE SOCIAL CHANGE IN LATE IMPERIAL CHINA 
開課學期
96-2 
授課對象
 
授課教師
邱澎生 
課號
Hist1538 
課程識別碼
103 51190 
班次
 
學分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四5,6(12:20~14:10) 
上課地點
普102 
備註
充抵歷史一、歷史二。。A2:歷史思維領域。
限學士班學生
總人數上限:100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962ChineseGlocal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本課程主要由明清中國歷史變遷反思「全球化」歷程。「全球化」是個兼具學術討論與政策辯論的複雜議題,它既是已發生的過去歷史,也是進行中的未來前景。然而,全球化不該等同於「西方化」或「現代化」,當我們試著跳脫以「西方」為中心的既定視野,轉而審慎凝視不同地區、文明與國家的民眾如何面對十六世紀以降因為海上貿易進展而促使物品與人民加速接觸的具體歷程,認真對待不同地區自身的歷史發展,以及不同地區之間「互為主體」的互動,則相信會對全球化相關議題產生更深層次的認識。本課程將以明清中國歷史變遷為觀察平台與對話中介,共同反思「全球化」這一持續進行中的複雜歷史現象。
課程進行主要方式為演講,一位課程助理也將在授課教師指導下配合ceiba網站與學生進行線上討論。
 

課程目標
本課程主要由明清中國歷史變遷反思「全球化」歷程。「全球化」是個兼具學術討論與政策辯論的複雜議題,它既是已發生的過去歷史,也是進行中的未來前景。然而,全球化不該等同於「西方化」或「現代化」,當我們試著跳脫以「西方」為中心的既定視野,轉而審慎凝視不同地區、文明與國家的民眾如何面對十六世紀以降因為海上貿易進展而促使物品與人民加速接觸的具體歷程,認真對待不同地區自身的歷史發展,以及不同地區之間「互為主體」的互動,則相信會對全球化相關議題產生更深層次的認識。本課程將以明清中國歷史變遷為觀察平台與對話中介,共同反思「全球化」這一持續進行中的複雜歷史現象。  
課程要求
課程進行主要方式為演講,有期中考(占總成績20%)、期末考(占50%)與期末讀書報告(占30%),平時討論則併與期中考成績一併衡。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每週四 15:30~16:30 
指定閱讀
 
參考書目
主要教材:
1.彭慕蘭(Kenneth Pomeranz)、托皮克(Steven Topik)合著,《貿易打造的世界:社
會、文化、世界經濟,從1400年到現在》台北:如果出版社,2007 。

2.彭慕蘭(Kenneth Pomeranz),《大分流:中國、歐洲與現代世界經濟的形成》, 邱澎
生、陳巨擘、張寧、連玲玲、 巫仁恕 、 呂紹理 、楊淑嬌、林美莉、劉士永等譯,台
北:巨流出版公司,2004。

3.卜正民(Timothy Brook)、Gregory Blue 編,《中國與歷史資本主義:漢學知識的系
譜學》, 古偉瀛 等譯,台北:巨流出版公司,2004。

4.魏而思(John E. Wills, Jr.,《1688》,宋偉航譯,台北:大塊文化出版公司,
2001。

各講參考書文(前面加附星號***者,為教師特別推介文章,並將與期中與期末考題特別相
關連,請及早研讀):

(第1講)「早期全球化」視野下的中國史與台灣史

1. 《貿易打造的世界》〈暴力經濟學〉(頁223-232)。

2.***吳承明,〈現代化與中國十六、十七世紀的現代化因素〉,《中國經濟史研究》,
1998,4(1998):3-15。

3.杉原薰,〈東亞經濟發展之路:一個長期視角〉,收入阿里吉、濱下武志、塞爾登編
《東亞的復興:以500年、150年和50年為視角》,馬援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6,頁96-152。

4.曹永和,〈十七世紀作為東亞轉運站的台灣〉,收入氏著《台灣早期歷史研究續集》,
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00,頁113-148。

5.陳國棟,〈導言:近代初期亞洲的海洋貿易網絡〉,收入氏著《東亞海域一千年》,台
北:遠流出版公司,2005,頁7-44。

6. 陳國棟,〈台灣史與東亞海洋史〉,收入氏著《台灣的山海經驗》,台北:遠流出版公
司,2005,頁19-33。


(第2講)建立一個存量管理型國家:由宋元海外貿易到鄭和「下西洋」

1.欒成顯,《明代黃冊制度》(增訂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頁335-
375、461-473。

2.梁方仲,《明代糧長制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頁29-53。

3.伍丹戈,《明代土地制度和賦役制度的發展》,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

4.劉志偉,《在國家與社會之間—明清廣東里甲賦役制度研究》,廣州:中山大學出版
社,1997,頁35-118。

5.陳詩啟,〈明代的工匠制度〉,氏著《明代官手工業的研究》,武漢:湖北人民出版
社,1958,頁436-466。

6.徐泓,1986,〈中國官匠制度〉,于宗先主編,《經濟學百科全書》第2冊《經濟史》,
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6,頁38-44。

7.***郝延平,〈中國三大商業革命與海洋〉,收入張炎憲主編《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
第六輯,台北:中研院人社中心,1997,頁9-44。

8. 栗建安,〈福建地區宋元時期外銷瓷研究的若干問題〉,收入鄭培凱主編《十二至十五
世紀中國外銷瓷與海外貿易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香港:中華書局,2005,頁30-57。

9.黃仁宇,《十六世紀明代中國之財政與稅收》,阿風、倪玉平、許文繼、徐衛東譯,北
京:三聯書店,2001,頁52-108。

10.邱澎生,〈「數目字管理」是洞見或是限制?黃仁宇「大歷史觀」下的明清市場與政
府〉,《台大歷史學報》(台北),26期,2000年12月,頁351-376。

11.《貿易打造的世界》,〈當亞洲就是世界經濟時〉、〈不識好消息〉,頁40-46。

(第3講)朝貢貿易體系的演化及變遷中的亞洲秩序

1. 濱下武志,《近代中國的國際契機:朝貢貿易體系與近化亞洲經濟圈》(朱蔭貴、歐陽
菲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第一章〈朝貢貿易體系和近代亞洲〉(頁29-
54)。

2. 趙令陽,〈記明代會同館〉,《大陸雜誌》,41,5(1970):151-164。

3.張德昌,〈明代廣州之海舶貿易〉,《清華學報》,7,2(1932):1-18。

4.***陳國棟,〈鄭和船隊下西洋的動機:蘇木、胡椒與長頸鹿〉,收入氏著《東亞海域一
千年》,頁102-126。

5.鄭樑生,〈嘉靖間明廷對日本貢使策彥周良的處置始末〉,收入氏著《中日關係史研究
論集》第一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頁53-85。

6.蔡鴻生,《俄羅斯館紀事(增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06,頁1-76。

7.翟意安,〈濱下武志的朝貢貿易體系理論述評〉,《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
版)》,38,3(2005):71-75。

8.劉世哲,〈明代女真幾種物產輸出述議〉,《民族研究》,1984,6:39-45。

9.《貿易打造的世界》〈中國朝貢制度〉(頁33-36)。

(第4講)經濟/美洲作物的傳播與市場結構的鉅變

1. 何炳棣,《中國人口研究,1368-1953》,葛劍雄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頁。

2. 何炳棣,〈美洲作物的引進、傳播及其對中國糧食生產的影響〉,《歷史論叢》第5
輯,濟南:齊魯書社,1985,頁34-41。

3. 曹樹基,〈清代玉米、蕃薯分布的地理特徵〉,《歷史地理論叢》第2輯,上海:復旦
大學出版社,1990,頁。

4. 藍勇,〈明清美洲作物引進對亞熱帶山地結構性貧困形成的影響〉,《中國農史》,
20,4(2001):3-14。

5. 劉翠溶 ,〈明清時代南方地區的專業生產〉,《大陸雜誌》,56, 3-4 ( 1978):125-
159。

6.劉石吉,〈明清時代江南地區的專業市鎮〉,收入氏著《明清時代江南市鎮研究》(中
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頁1-72。

7. 李伯重,《江南農業的發展,1620-1850》,王湘雲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

8.***王業鍵,〈清代經濟芻論〉,《食貨復刊》,2,11(1973),頁541-550。

9. 吳承明,《中國資本主義與國內市場》,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頁217-
246、247-265。

10. 李伯重,〈中國全國市場的形成〉,收入氏著《千里史學文存》,杭州:杭州出版
社,2004,頁269-287。

11. J. R. McNeill, “China’s Environmental History in World Perspective,“ in
Mark Elvin and Liu Ts’ui-jung (eds.), Sediments of Time: Environment and
Society in Chinese History (Cambridge and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pp.31-49.

12.張彬村,〈賦稅與經濟發展:以十六、七世紀的松江府為例〉,《食貨復刊》,15,7-8
(1986):268-281。

13.王國斌,〈農業帝國的政治經濟體制及其在當代的遺跡〉,收入《中國與歷史資本主
義:漢學知識的系譜學》,頁281-334。

13.《貿易打造的世界》,頁159-167、192-201、212-216。

(第5講)合夥以侔利:商幫/包買商與倭人/海盜的抉擇

1. 藤井宏,〈新安商人研究〉,收入《江淮論壇》編輯部編《徽商研究論文集》,合肥:
安徽人民出版社,1985,頁131-269。

2. 范金民 ,〈鑽天洞庭遍地徽——明代地域商幫的興起〉,《東方學報》,80
(2007):68-152。

3. 張海鵬、張海瀛編,《中國十大商幫》,合肥:黃山書社,1993。

4. 李伯重,《江南的早期工業化(1550-1850)》,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5. ***范金民 ,〈清代江南棉布字號探析〉,《歷史研究》,2002,1(2002):88-98。

6. 田中正俊,〈關於明清時代的包買商制生產——以絲、棉紡織業為中心〉,欒成顯譯,
收入劉俊文主編《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第二卷,北京:中華書局,1993,頁
248-310。

7. 邱澎生,〈由放料到工廠:清代前期蘇州棉布字號的經濟與法律分析〉,《歷史研究》
,2002,1(2002): 75-87。

8.鄭樑生,〈明嘉靖間之寇亂與東南沿海地區的社會殘破〉,收入氏著《中日關係史研究
論集》第七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頁167-217。

9.山崎岳,〈巡撫朱紈與嘉靖「海寇」〉,收入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主編《日本
東方學》第一輯,北京:中華書局,2007,頁181-205。

10. 張中訓,〈清嘉慶年間閩浙海盜組織研究〉,收入《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2輯,
台北:中研院三民主義研究所,1986,頁161-198。

11.《貿易打造的世界》,頁252-257。


(第6講)「東洋/西洋」的重組:由海外貿易到墾殖移民

1.***王爾敏,〈近代史上的東西南北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5上
(1986):101-113。

2. 邱炫煜,〈中國海洋發展史上「東南亞」名詞溯源的研究〉,收入吳劍雄編《中國海洋
發展史論文集》第4輯,台北:中研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所,1991,頁311-329。

3.博克舍(C. R. Boxer),〈導言〉,收入博克舍編注,何高濟譯,《十六世紀中國南部
行紀》,北京:中華書局,1990,頁1-65。

4. 張增信,〈十六世紀前期葡萄牙人在中國沿海的貿易據點〉,收入《中國海洋發展史論
文集》第2輯,台北:中研院三民主義研究所,1986,頁75-105。

5.湯開建,〈明季澳葡政權的走向及與中國政府之關係〉,《新史學》,12,3(2001):19-
45。

6. 曹永和,〈明末華人在爪哇萬丹的活動〉,收入《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2輯,台
北:中研院三民主義研究所,1986,頁219-247。

7. 劉序楓,〈明末清初的中日貿易與日本華僑社會〉,《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台
北),11,3(1999):435-473。

8.錢江,〈十七至十九世紀初越南沿海的中國帆船貿易〉,收入劉序楓輯《中國海洋發展
史論文集》第九輯,台北:中研院人文社科中心,2005,頁291-329。

9.李毓中、季鐵生,〈圖像與歷史:西班牙古地圖與古畫呈現的菲律賓華人生活(1571-
1800)〉,收入劉序楓輯《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九輯,頁437-477。

10.張彬村,〈美洲白銀與婦女貞節:1603年馬尼拉大屠殺的前因與後果〉,收入朱德蘭主
編《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八輯,台北:中研院人文社科中心,2002,頁295-326。

11.《貿易打造的世界》,頁29-32、96-103。

(第7講)物質與欲望:瓷茶絲棉煙,洋銅洋貨及其他

1. 徐泓 ,〈明代社會風氣的變遷—以江、浙地區為例〉,收入《第二屆國際漢學會議論
文集•明清與近代史組》,台北:中央研究院,1989,頁144-159。

2. 林麗月,〈《蒹葭堂稿》與陸楫「反禁奢」思想之傳衍〉,收入《明人文集與明代研
究》,台北:中國明代研究學會,2001,頁121-134。

3. 卜正民(Timothy Brook),《縱樂的困惑——明朝的商業與文化》,方駿、王秀麗、
羅天佑譯,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04。

4.***王鴻泰 ,〈雅俗的辯證——明代賞玩文化的流行與士商關係的交錯〉,《新史
學》,17,4(2006)。

5.巫仁恕 ,《品味奢華 : 晚明的消費社會與士大夫》,台北:中研院•聯經出版公司,
2007,頁23-65。

6.《大分流》,第三章〈奢侈消費與資本主義的興起〉,頁159-233。

7. 高彥頤,《纏足:金蓮崇拜盛極而衰的演變》,曲延威譯,台北:左岸文化出版公司,
2007,頁185-225。

8. 大木康 ,《風月秦淮:中國游里空間》,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07。

9. 王振忠 ,〈《唐土門簿》與《海洋來往活套》——佚存日本的蘇州徽商資料及相關問
題研究〉,《江淮論壇》(上海),1999,2(1999):103-112、1999,3:102-111、
1999,4:103-112。

10.《貿易打造的世界》,頁119-124、128-131、143-151。


(第8講)白銀墳場與新工作倫理:貨幣經濟重塑國民�族群�性別關係

1. 全漢昇,〈美洲白銀與十八世紀中國物價革命的關係〉,收入氏著《中國經濟史論
叢》,香港:新亞研究所,1972,頁475-508。

2. 林滿紅,〈中國的白銀外流與世界金銀減產(1814-1850)〉,收入吳劍雄主編《中國
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4輯,台北:中研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所,1991,頁1-44。

3. 梁方仲,〈明代一條鞭法的論戰〉,氏著,《梁方仲經濟史論文集》,北京:中華書
局,1989,頁301-367。

4.王方中,〈明代一條鞭法的產生及其作用〉,收入尚鉞編,《明清社會經濟形態的研
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頁。

5.唐文基,〈明中葉東南地區徭役制度的變革〉,《歷史研究》,1981,2(1981):115-
134。

6.經君健,〈明清兩代「雇工人」的法律地位問題〉、〈明清兩代農業雇工法律上人身隸
屬關係的解放〉,收入李文治、魏金玉、經君健編《明清時代的農業資本主義萌芽問
題》,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頁243-260;261-317。

7.王仲,〈明清江南農業勞動中婦女的角色、地位〉,《中國農史》,14,4(1995):49-
57。

8.***李伯重,〈從「夫婦並作」到「男耕女織」——明清江南農家婦女勞動問題探討之
一〉,《中國經濟史研究》,1996,3(1996):99-107。

9.Pietra Rivoli著,《一件T恤的全球經濟之旅》,洪世民譯,台北:日月文化出版公
司,2006,第6章〈妳是我的姐妹:從農田到血汗工廠〉,頁122-155。

10.《貿易打造的世界》,頁236-239。

(第9講)有商業而無「商法」的迷思:商業習慣的規範化歷程

1. 林麗月,〈試論明清之際商業思想的幾個問題〉,收入《近代中國初期歷史研討會論文
集》,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89,頁711-733。

2.王國斌,〈農業帝國的政治經濟體制及其在當代的遺跡〉,收入《中國與歷史資本主
義:漢學知識的系譜學》,頁281-334。

3.***張彬村,〈明清兩朝的海外貿易政策:閉關自守?〉,收入吳劍雄主編《中國海洋發
展史論文集》第4輯,台北:中研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所,1991,頁45-59。

4. 洪煥椿,1980,〈論明清蘇州地區會館的性質及其作用〉,《中國史研究》,1980,2:
40-59。

5. 邱澎生 ,〈由蘇州經商衝突事件看清代前期的官商關係〉,《文史哲學報》,43
(1995):37-92。

6. 邱澎生 ,《當法律遇上經濟:明清中國的商業法律》,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2008,頁281-296。

7.《貿易打造的世界》,頁271-277。


(第10講)豪商在中國:鹽商、票號、洋行與外國商館

1. ***何炳棣著,巫仁恕譯,〈揚州鹽商:十八世紀中國商業資本的研究〉,《中國社會
經濟史研究》,1999,2(1999):59-76。

2. 徐泓 ,〈明代後期的鹽政改革與商專賣制度的建立〉,《台大歷史學系學報》(台
北),4(1977):299-311。

3. 陳國棟,〈論清代中葉廣東行商經營不善的原因〉,收入氏著《東亞海域一千年》,台
北:遠流出版公司,2005,頁365-394。

4. 章文欽,〈清代前期廣州中西貿易中的商欠問題〉,《中國經濟史研究》,1990,1
(1990)。

5. 格蘭特(Fredric D. Grant),〈麗泉行的敗落——訴訟對十九世紀貿易的危害〉,周
湘譯,《史林》(上海),2004,4(2004):75-87。


(第11講)國家vs.文化?明清中國經濟心性的變遷

1.梁其姿,〈貧窮與窮人觀念在中國俗世社會中的歷史演變〉,收入黃應貴主編,《人
觀、意義與社會》(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3),頁129-162。

2.***余英時,《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7,頁97-
104、147-166。

3.王賡武,《離鄉別土:境外看中華》,台北:中研院史語所,2007。

4.包樂史(Leonard Blusse),《18世紀末吧達維亞唐人社會》,吳鳯斌譯,廈門:廈門
大學出版社,2002,頁3-50。

5.歐陽泰(Tonio Andrade),《福爾摩沙如何變成台灣府?》,鄭維中譯,台北:遠流出
版公司,2007,頁222-252、295-333。

6.李毓中,〈《印地亞法典》中的生理人:試論西班牙統治菲律賓初期有關華人的法律規
範〉,收入朱德蘭主編《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八輯,台北:中研院人文社科中心,
2002,頁327-380。


(第12講)此「經濟」非彼「經濟」:世界地圖、幾何、曆算與古今圖書集成

1. Pierre-Etienne Will,“Discussions about the Market-Place and the Market
Principle in Eighteenth Guangdong.” 收入《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七輯,台北:
中研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所,1999,上冊,頁331-357。

2.***湯志傑,〈從食貨到經濟:歷史語意上的二階觀察〉,《當代》,155
(2000,07):100-127。

3.史景遷(Jonathan D. Spence),《利瑪竇的記憶宮殿》,梅義徵等譯,台北:麥田出
版公司,2007。

4. 祝平一,《說地:中國人認識大地形狀的故事》,台北:三民書局,2003。

5.余光中,〈鴉片戰爭與疝氣〉,收入氏著《記憶像鐵軌一樣長》,台北:洪範書店,
1987,頁57-65。

(第13講)中國意象的鉅變:由企慕天儒合一/中國風到只存酷刑而無萬國公法

1.Gregory Blue著,〈「中國」與近代西方社會思想〉,宋家復譯,收入《中國與歷史資
本主義:漢學知識的系譜學》,頁79-146。

2.***夏伯嘉,〈從天儒合一到東西分歧——歐洲中國觀的演變〉,《新史學》,12,3
(2001):1-18。

3.吳璫、韓琦,〈禮儀之爭與中國天主教徒——以福建教徒和主教顏璫的衝突為例〉,
《歷史研究》,2004,6(2006):83-91。

4.韓琦,〈17、18世紀歐洲和中國的科學關係——以英國皇家學會和在華耶穌會士的交流
為例〉,《自然辯證法通訊》,1997,3(1997):47-56。

5.何偉亞(James Louis Hevia),《懷柔遠人——馬嘎爾尼使華的中英禮儀衝突》,鄧常
春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6.鞏濤(Jérôme Bourgon)著,陳書諒譯,〈中國處決刑罰視覺與歐洲「酷刑」之異同—
—一個策展人的預想觀看〉,《典藏今藝術》,129(2003年6月):182-193。


(第14講)

1.嚴中平,《中國棉紡織史稿(1289-1937)》,北京:科學出版社,1955,第二章〈中國
手工棉紡織業的解體〉,頁39-77;第三章〈棉紡織業資本主義大工業的發生〉,頁78-
106。

2.柯保安(Paul A. Cohen),〈帝國主義:事實,還是迷思?〉,收入氏著《美國的中國
近史研究——回顧與前瞻》(Discovering History in China),李榮泰等譯,古偉瀛校
訂,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1,頁109-176。

3.郝延平,《中國近代商業革命》,陳潮等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頁238-
310、375-398。

4.韓格理(Gary G. Hamilton),〈十九世紀中國商人結社:陰謀或聯合?——汕頭鴉片
行會個案〉,收入氏著《中國社會與經濟》,張維安、陳介玄、翟本瑞譯,台北:聯經出
版公司,1990,頁135-162。

5.***《貿易打造的世界》,頁329-341、345-354。

(第15講)

1.黃仁宇,1986,〈我對「資本主義」的認識〉,《食貨》復刊,16,1/2:26-49。

2.李有成,〈緒論〉,收入氏編《帝國主義與文學生產》,台北: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
所,1997,頁1-20。

3.Marshall Sahlins, “Cosmologies of Capitalism: The Trans-Pacific Sector of
‘The World System’,” in Idem, Culture in Practice: Selected Essays, New
York :Zone Books, 2000, pp.415-469.



(第16講)

1. 黃應貴,〈農村社會的崩解?當代台灣農村新發展的啟示〉,收入氏著《人類學的視
野》,台北:群學出版社,2006,頁175-191。

2. 趙剛,〈為何反全球化?如何反?——關於全球化一些問題的思考與對話〉,收入 賀
照田編《並非自明的知識與思想》(《學術思想評論》第九輯),長春:吉林人民出版
社,2003,頁1-96。

3. 瞿宛文,〈反全球化的意義何在?〉,收入 賀照田 編《並非自明的知識與思想》,頁
97-108。

4.***《貿易打造的世界》,頁383-396。

5.金寶瑜,《全球化與資本主義危機》,台北:巨流圖書公司,2005,頁1-30。

6.Zygmunt Bauman,《全球化——對人類深遠的影響》,張君玫譯,台北:群學出版公司,
2001,頁66-93。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No.
項目
百分比
說明
1. 
期中考與平時討論 
20% 
期中考將於線上作答,平時各講之討論則用於增加平時成績之依據。 
2. 
期末考 
50% 
兩個問答題。 
3. 
期末讀書報告 
30% 
閱讀一本書(書目與授課教師討論),報告字數約為三至五千字。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2/21  「早期全球化」視野下的中國史與台灣史 
第2週
2/28  (國定假日,停課一次) 
第3週
3/06  建立一個存量管理型國家:由宋元海外貿易到鄭和「下西洋」 
第4週
3/13  朝貢貿易體系的演化及變遷中的亞洲秩序 
第5週
3/20  經濟/美洲作物的傳播與市場結構的鉅變 
第6週
3/27  合夥以侔利:商幫/包買商與倭人/海盜的抉擇 
第7週
4/03  「東洋/西洋」的重組:由海外貿易到墾殖移民 
第8週
4/10  物質與欲望:瓷茶絲棉煙,洋銅洋貨及其他 
第9週
4/17  白銀墳場與新工作倫理:貨幣經濟重塑國民�族群�性別關係 
第10週
4/24  有商業而無「商法」的迷思:商業習慣的規範化歷程 
第11週
5/01  豪商在中國:鹽商、票號、洋行與外國商館 
第12週
5/08  國家vs.文化?明清中國經濟心性的變遷 
第13週
5/15  此「經濟」非彼「經濟」:世界地圖、幾何、曆算與古今圖書集成 
第14週
5/22  中國意象的鉅變:由企慕天儒合一/中國風到只存酷刑而無萬國公法  
第15週
5/29  大象耳朵裏的跳蚤??清中國的農村手工業與「商業革命」 
第16週
6/05  內因與外鑠:明清市場演化中的本土與外來 
第17週
6/12  「全球化/在地化」的美麗與哀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