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中國近世社會史
SOCIAL HISTORY OF PRE-MODERN CHINA 
開課學期
98-2 
授課對象
 
授課教師
梁庚堯 
課號
Hist1544 
課程識別碼
103 51280 
班次
 
學分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二7,8(14:20~16:20) 
上課地點
普205 
備註
充抵歷史一、歷史二。不接受歷史系學生選修。。A2:歷史思維領域。
限學士班學生
總人數上限:70人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北宋至晚清約九百年的歷史,是中國史分期上所稱的近世,其特徵有別於自魏晉至唐代的中古,自亦不同於清末因西方勢力強烈衝擊造成鉅大變局後的近代。近世歷史特徵的出現雖可上溯中唐,但至宋代始成定型。宋以後至晚清的歷史,其問雖不無轉折,但大體上延續著宋代所確立的型態而發展。
本課程講述此一段落的社會史,主要就其與中古社會有明顯分別的特徵討論:第一,人口、產業、人才的分布重心,從北方柱南方轉移;第二,科舉社會取代門第社會之後,士紳逐漸成為地方社會的領導人物;第三,土地私有制度在中唐均田法破壞之後確立,宋代以後,地主與佃農間的租佃關係成為組成鄉村社會結構的重要成分;第四,經濟發展造成城市商業性質的大增,商人的社會地位也逐漸提高,隨著商人的活躍,工商組織愈來愈複雜;第五,科舉社會成立與商人日益活躍,影響及於新型態的家族制度興起與發展,以及士人、商人取代佛教寺院,在社會救濟活動中扮演重要角色;第六,佛教、道教雖仍興盛,但有許多揉雜儒、佛、道的民間教派出現,吸引了大批信眾,在受政府打壓之後,成為祕密宗教團體。
 

課程目標
本課程為通識課程,屬歷史思維領域,共二學分。課程內容以講述中國宋至清政治、社會、經濟、文化的演進過程為主,使學生對此一時期歷史文化傳統能比已往有更進一步的認識,並能了解仍能在現代捕捉到影子的社會形態及其形成軌跡。亦藉此啟迪學生的歷史意識,培養他們歷史思考的能力。透過對於歷史事件和長期歷史變遷的認識,冀希擴大學生們視野,使其思考與判斷更為嚴謹,眼光更為遼?,不局限於一時、一地。 
課程要求
聽講與參與課堂討論,閱讀指定書目,完成作業。
期中考:20 %
期末考:50 %
作業:30 %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1 第一講「南北社會中心的轉移」
2 第一講「南北社會中心的轉移」
3 第二講「科舉社會與士紳地位」
4 第二講「科舉社會與士紳地位」
5 第三講「土地分配與租佃制度」
6 第三講「土地分配與租佃制度」
7 第四講「城市發展與市鎮興起」
8 第四講「城市發展與市鎮興起」
9 期中考
10 第五講「工商組織與商人活動」
11 第五講「工商組織與商人活動」
12 第六講「新家族制的形成與發展」
13 第六講「新家族制的形成與發展」
14 第七講「社會福利與互助」
15 第七講「社會福利與互助」
16 第八講「民間祕密宗教團體的活動」
17 第八講「民間祕密宗教團體的活動」
18 期末考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指定閱讀
 
參考書目
主要參考書:
《中國文化新論•社會篇:吾土與吾民》,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71年。
《中國文化新論•經濟篇:民生的開拓》,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71年。
《臺灣學者中國史研究論叢:家族與社會》,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版社,2005年。
《臺灣學者中國史研究論叢:城市與鄉村》,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版社,2005年。
《 臺灣學者中國史研究論叢:經濟脈動》,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版社,2005年。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無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