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中國古代的社會與生活
History of Daily Life in Pre-modern China 
開課學期
100-1 
授課對象
 
授課教師
張嘉鳳 
課號
Hist2096 
課程識別碼
103 51360 
班次
01 
學分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一3,4(10:20~12:10) 
上課地點
普205 
備註
抵歷史一、二。。A2:歷史思維領域。
總人數上限:40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1001SocioHistory1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課程大綱:

第一講歷史、記憶與書寫
第二講歡愉失序的廟會節慶
第三講造化弄人的徬徨失措
第四講趨吉避凶的理想生活
第五講黑白分明的正義化身
第六講悲天憫人的施善教化
第七講山海壯闊的異想世界
第八講文學作品的浪漫情愛
第九講西洋鏡裡的新鮮世界
 

課程目標
本課程藉由古人留下的文字與圖像紀錄,討究中國古代的社會文化與庶民生活,並嘗試透過古今的對話與比較,思索歷史與今人生活的密切關係。 
課程要求
1.課堂參與
2.學期報告
3.期末考試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另約時間 
指定閱讀
1. 陳熙遠,〈競渡中的社會與國家──明清節慶文化中的地域認同、民間動員與官方調控〉,《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9本3分(2008.9),頁417-496。
2. 張哲嘉,〈鐵口直斷──中國星命學成立的質疑與證據〉,收入熊秉真編,《讓證據說話──中國篇》(臺北:麥田出版社,2001.7),頁255-286。
3. 梁其姿,〈清代的惜字會〉,《新史學》第5卷第2期 (1994),頁83-115。
4. 王明珂,〈漢族邊緣的羌族記憶與羌族本質〉,收入黃應貴、葉春榮主編,《從周邊看漢人的社會與文化──王崧興先生紀念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7),頁129-165。
5. 李孝悌,〈十八世紀中國社會中的情慾與身體——禮教世界外的嘉年華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72本第3分 (2001),頁543-595。
 
參考書目
參考書目:

1. 葛兆光,《道教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2. 任繼愈,《中國佛教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
3. 杜正勝,《編戶齊民──傳統政治社會結構之形成》,臺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0。
4. 李建民,《中國游藝史──樂舞百戲與社會生活之研究》,臺北:東大出版社,1993。
5. 李壽菊,《狐仙信仰與狐狸精故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5。
6. 王爾敏,《明清時代庶民生活文化》,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6。
7. 梁其姿,《施善與教化──明清的慈善組織》,臺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7。
8. 李斌城等,《隋唐五代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9. 黃克武、張哲嘉編,《公與私──近代中國個體與群體的重建》,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
10. 李歐梵著,毛尖譯,《上海摩登──一種新都市文化在中國,1930-1945》,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11. 王爾敏,《明清社會文化生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2。
12. 苑利主編,《二十世紀中國民俗學經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13. 李孝悌,《戀戀紅塵──中國的城市、欲望與生活》,臺北:一方出版公司,2002。
14. 馮爾康,《中國社會史概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5. 常建華,《社會生活的歷史學──中國社會史研究新探》,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
16. 陳寶良,《明代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17. 日.夫馬進著,伍躍、楊文信、張學峰譯,《中國善會善堂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18. 游子安,《善與人同──明清以來的慈善與教化》,北京:中華書局,2005。
19. 李孝悌主編,《中國的城市生活》,臺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5。
20. 李建民主編,《生命與醫療》,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5。
21. 陳弱水,《公共意識與中國文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5. 9。
22. 朱大渭等,《魏晉南北朝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23. 朱瑞熙,《宋遼西夏金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24. 史衛民,《元代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25. 陳江,《明代中後期的江南社會與社會生活》,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2006。
26. 巫仁恕,《品味奢華──晚明的消費社會與士大夫》,臺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7。
27. 王日根,《中國科舉考試與社會影響》,長沙:岳麓書社,2007。
28. 汪聖鐸,《宋代社會生活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9. 沈冬梅,《茶與宋代社會生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30. 蕭啟慶,《元代的族群文化與科舉》,臺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8。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No.
項目
百分比
說明
1. 
課堂參與 
30% 
 
2. 
學期報告 
30% 
 
3. 
期末考試 
40%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9/19  第一講歷史、記憶與書寫 
第2週
9/26  第二講歡愉失序的廟會節慶 
第3週
10/03  第三講造化弄人的徬徨失措 
第4週
10/10  國慶日放假 
第5週
10/17  第四講趨吉避凶的理想生活 
第6週
10/24  學期報告討論與指導 
第7週
10/31  第五講黑白分明的正義化身 
第8週
11/07  第六講悲天憫人的施善與教化 
第9週
11/14  第七講山海壯闊的異想世界 
第10週
11/21  第八講文學作品的浪漫情愛 
第11週
11/28  第九講西洋鏡裡的新鮮世界 
第12週
12/05  學期報告 
第13週
12/12  學期報告 
第14週
12/19  學期報告 
第15週
12/26  指定書目導讀 
第16週
1/02  期末考 
第17週
1/09  期末溫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