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名稱 |
現代中國與世界一 China in Modern Times:1842 to the Present (Ⅰ) |
開課學期 |
100-1 |
授課對象 |
|
授課教師 |
王遠義 |
課號 |
Hist1589 |
課程識別碼 |
103 51850 |
班次 |
|
學分 |
3 |
全/半年 |
半年 |
必/選修 |
選修 |
上課時間 |
星期二7,8,9(14:20~17:20) |
上課地點 |
博雅102 |
備註 |
歷史系選修(30人)兼通識A2*(90人)。。A2*:歷史思維領域。可充抵通識 總人數上限:120人 外系人數限制:90人 |
Ceiba 課程網頁 |
http://ceiba.ntu.edu.tw/1001cimt |
課程簡介影片 |
|
核心能力關聯 |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
課程大綱
|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
課程概述 |
自從英國以武裝販毒挑起鴉片戰爭以來,百餘年間,中國歷史與中國人歷經了前所未有的浩劫。在西方,貿易促進了富國強兵;在中國,鴉片標誌著不平等、不正義的交換,開啟了衰敗的運命;在西方,耶教宣傳著人間的福音;在中國,太平天國祭起人間的絕望,以天父之名,在神州捲起腥風血雨的狂潮;在西方,科技頌揚著現代化的佳音;在中國,科技詛咒著落後者的人頭與精神;在西方,國會殿堂外,徘徊著些許國王、貴族們的幽靈,迴盪著幾許斷頭臺上刀斧的歷史遺響;在中國,千萬人頭落地仍不足叩出一座民主自由的豐埤;在西方,殘酷的殖民與掠奪,建立起先行者的優勢與繁榮;在中國,集體勤奮的耕耘、守本分地求生,始終辛苦恣睢地在高度不均衡的飢餓線上掙扎;……。
要理解這百餘年的歷史(可能是人類歷史經驗最豐富的時期),一方面得探索此時期的中國歷史結構,另一方面則得知曉近現代世界的形成。處理這時期的中國歷史結構時,我們將特別重視下列議題的今昔與轉變:家天下意識、君權神授、民本思想、大同理想、夷夏之辯、農民造反、紳權與軍權、中央與地方。
至於近現代世界的形成,主要是指資本主義的產生與發展,逐步成為一個世界體系,過渡到世界帝國主義,終而引發來自左右兩方的挑戰:社會主義與法西斯主義。它的主要內容包括:哥倫布發現美洲的歷史意義;西歐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由封建社會過渡到資本主義社會;東西方富強的分野;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國際工人運動;反列強侵略與殖民的民族解放運動;世界資本主義體系的活力與危機;近現代世界形成中的創造者、勝利者:資產階級、國家、西方白種人;近現代世界形成中的受害者、創造者:農工百姓、弱勢民族和族群、有色人種;二十一世紀:誰的世紀?怎麼樣的世紀?
十八世紀下半葉以來,西歐與美國所代表的自由主義民主國家或社會,其誕生與發展,在理論上、實際的問題上,始終處在暴力、革命、改革、自由等力量交錯的環境中。英、法、美三國所代表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the bourgeois-democratic revolution)率皆有賴於貴族、地主、商人的歷史性聯盟,向上以暴力從專制的王權或統治階層手中爭取自由,向下以武力、法治與教化來馴服農民、紀律化工人,俾以建構、維持一種足以支持資本主義市場與生產的社會秩序。自由主義固然不能完全等同資本主義,但是西方民主革命的發展,確實導致或導向了城市或資產階級之資本主義民主的興起。
就世界歷史的發展觀之,在這個歷史時期開展出的西歐與美式的自由主義之路,其它的國家、地區,之前似乎不見先例,之後亦甚難成功地追隨、複製。自由主義的歷史與發展很獨特:它迄今存在不過兩百多年而已;成功地實行此一價值與制度的國家,在二十世紀初時,為數亦不多;然而,它竟能自信地宣稱,它所揭示的各種理念,代表著普世的、終極的、前所未有的、無可超越的價值。換言之,自由主義民主是在很特殊的歷史時空中出現、發展,但不到百年,它卻將全球捲引至一個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置身事外的國際體系,世人在此體系中,為尋求支持、反對或超越它的價值,而生而戰;此一幕劇,自今視之,仍將盛演多時,此點無人能否認,但是戲幕何時而落?是否有劇本可恃而演出?或是否按著即興的「劇本」而行進?甚或究竟有無導演指揮著?世人如今似已無較肯定的答案,或各有各的答案了!
一九四九年以來的中國歷史,就思潮言之,充滿著暴亂、革命、改革的激流;就地緣政治學觀之,中國國情飽受世界資本主義衝突的影響;就歷史評價言之,牽涉著各種歷史的恩怨、意識形態的糾葛、政治與歷史間的相互滲透和構成;就時間因素析之,多少歷史劇幕匆促開台、收台、倒幕,促使人們的記憶出現、處於不斷地遺忘復再憶的狀況中。對於身處其中與事後的研究者而言,見樹不見林者,固不乏人,見枝忘樹者,又何曾少之? |
課程目標 |
本學期的課程的主旨,鑑於中國近現代史的性質,特別重視將世界史的演變,放置於現代中國史來觀察;同時亦將現代中國史,放置於世界史的脈絡中來解析。就此言之,世界資本主義體系與問題、現代國家的建立、民族主義的特質、農業社會的結構、知識份子的心態、現代化與現代性的難題、放寬歷史視野下的中日現代化問題、國際霸權的影響、民族資產階級的脆弱性、中國共產革命、國共慘烈的鬥爭、工人運動的特殊性……等議題,將是討論、研究的主題。
百餘年來中國歷史,自今視昔,或積塵而為田,或水蝕而為海,世紀更迭,如走馬之無定在。借李賀〈夢天〉詩句繪之,直是如此:「黃塵清水三山下,更變千年如走馬。遙望齊州九點(95af),一泓海水杯中瀉。」其間國史榮枯虛盈、是非成敗,千彙萬狀,不易定論。希望在這一學年的課中,能夠帶給同學較深入、較深刻的歷史意識。生與死的掙扎、自由與奴役的抉擇、黑暗的境遇與光明的追求、愚蠢明智卑劣崇高沈淪超越共織的交響……,盡宣洩與刻畫於這部歷史之中。魯迅〈故鄉〉中的話語,雖未必能反映讀史者諸家之聲,但代表著這部歷史中一部主要的發聲:「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
課程要求 |
上課同學被期待主動參與課程的討論,就重大而困難的歷史議題,進行學術性的對話,盡量避免常識性的、意識形態性的、政治性的解讀。上課同學得就課程相關讀物撰寫專題讀書報告。任何關於課程的問題,如願在課外找我,可與我約定時間,在我的研究室討論。 |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
|
Office Hours |
備註: 每週二6:30∼8:30 |
參考書目 |
同上 |
指定閱讀 |
一、 指定閱讀
徐中約所撰《中國近代史》(上、下冊,1083頁,香港中大)與約翰•霍布森的《西方文明的東方起源》(山東畫報,2009)是本學期的主要教材,此外,Robert B. Marks著,夏繼果譯的《現代世界的起源》(The Origins of the Modern World)(商務,2006)、《穆旦詩集選》、薛暮橋與黃宗智相關的著作等,亦是本課程的基本教材。西方重要的歷史社會學、政治學、比較歷史諸經典、重要的現代中國文學、歷史和思想諸史料,將根據課程進度,給予學生閱讀。
二、 延伸閱讀
上課同學亦被鼓勵就課程相關事物、議題,撰寫專題研究式的深度報告。或者,原則上由我指定某些文學作品,同學們可擇其中一種撰寫報告。
本學期的讀書報告計得閱讀下列資料:
1. 尤根•歐斯特哈默(Jurgen Osterhammel)著,劉興華譯,《亞洲去魔化:十八世紀的歐洲與亞洲帝國》。台北:左岸文化出版,2007。
2. 司馬中原,《荒原》。台北:風雲時代,2006。
3. 李敖,《北京法源寺》。台北:李敖出版,2000。
4. 高陽,《胡雪巖》共三冊。台北:聯經,1974。
5. 賽珍珠,《大地》。
6. 司馬中原,《狂風沙》共二冊。台北:風雲時代,2006。
7. 路翎,《財主底兒女們》。合肥市:安徽文藝,1995。
8. 陳忠實,《白鹿原》。北京市:人民文學出版社,1993。 |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
No. |
項目 |
百分比 |
說明 |
1. |
期末考 |
40% |
|
2. |
報告寫作 |
40% |
|
3. |
上課出席 |
20% |
|
|
週次 |
日期 |
單元主題 |
第1週 |
9/13 |
導論 |
第2週 |
9/20 |
《西方文明的東方起源》第一部分 |
第3週 |
9/27 |
《西方文明的東方起源》第二部分 |
第4週 |
10/04 |
《西方文明的東方起源》第三部分、報告書目介紹 |
第5週 |
10/11 |
《西方文明的東方起源》第四部分 |
第6週 |
10/18 |
中國傳統政治社會秩序一 |
第7週 |
10/25 |
中國傳統政治社會秩序二 |
第8週 |
11/01 |
廣州貿易體系與鴉片戰爭 |
第9週 |
11/08 |
太平天國一 |
第10週 |
11/15 |
校慶放假 |
第11週 |
11/22 |
太平天國二 |
第12週 |
11/29 |
自強運動、同治中興 |
第13週 |
12/06 |
對外關係與宮廷政治;外國侵佔臺灣、新疆與安南 |
第14週 |
12/13 |
日本侵略與中國瓜分危機 |
第15週 |
12/20 |
百日維新 |
第16週 |
12/27 |
1898年的維新運動 |
第17週 |
1/03 |
義和團事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