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近代歐洲社會與閱讀文化
Culture of Reading and Society in Early Modern Europe 
開課學期
105-2 
授課對象
 
授課教師
秦曼儀 
課號
Hist1576 
課程識別碼
103 52060 
班次
 
學分
3.0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二3,4,5(10:20~13:10) 
上課地點
博雅302 
備註
A3:世界文明
總人數上限:40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1052Hist1576_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在網際網路盛行的數位資訊時代裡,過去千百年以來由翻頁書構成的閱讀習性已然發生變化了。當我們在紙本、電腦、行動裝置等各式閱讀載具之間轉移使用時,可曾駐足思考文本的載具和形式,及複製技術的革新,與閱讀行為之間的關係是什麼?閱讀難道不是現代社會日常生活中一件尋常無奇的行為嗎?一旦仔細回顧人類文明的歷史、反思自身的經驗,閱讀不僅不尋常無奇,甚至蘊含「閱讀,乃是文明永恆的聲音」的深意。只是,如何可能呈現和敘述閱讀的歷史呢?本課程將以歐洲自古騰堡於十五世紀中葉左右發明活字印刷術以降,至十九世紀出現蒸氣驅動壓力機印刷之前這段三百多年為範圍,透過主題講演方式,帶領同學一方面認識近代歐洲社會與閱讀文化互動交織的歷史,另一方面培養反省歷史上以及當前閱讀環境的提問能力。 

課程目標
本課程一方面將帶領同學認識近代歐洲社會與閱讀文化互動交織的歷史,另一方面學習史家如何研究閱讀的歷史,俾使同學不僅具備可深究歐洲史議題的知識能力,更能對於當前閱讀之人文環境,擁有提問能力和反省視角。 
課程要求
請注意,第一週無故缺席者,課程將以退選處理,以照顧其他同學選課權益。
一、為達至上述課程的雙重目標,同學除了課堂聽講之外,必須參與討論課;至於討論課指定閱讀的讀本和討論的議題,請看「指定閱讀」欄位說明。
二、學期成績含三部分,1. 指定讀本的閱讀理解和建議議題的討論; 2. 期中針對期末書面作業繳交進度報告書一份(第十一週繳交);3. 期末書面作業一份(第十八週繳交)。三項分數比例,請看「評量方式」欄位說明。
(一)期末書面作業有兩個選項,一是根據第三週到第十一週指定閱讀的讀本和建議的討論議題,選定自己關心的一個問題深入探討和闡述,書寫形式可有研究報告(如論文)和故事形式(如報導文學、日記、小說等)。二是根據第三週,第四週與第五週, 第六週與第七週設定的三項書評報告選項擇一。這兩項選項,都必須在期中繳交期末作業進度報告書。
(二)期末書面作業不論是採研究報告形式,還是故事形式,皆須在期中的進度報告書中說明:
1.欲選擇的課題
2.對於該課題的觀察與想法
3.實際處理課題時的情況
4.所使用的材料及其性質(如蒐集哪些有助自己深入認識和討論此課題的文獻資料?請摘要介紹,如果是學者的研究著述,請指出這些著述跟自己在提問設定上或是在研究方法上,有什麼關聯性?)
5.自己要深入探究的課題,或是要講的故事將如何進行、發展並延續下去
6.已經完成的進度
7.遇到的困難及解決方法
(三)書評期中進度報告書,必須完成指定閱讀一半比例,並作摘要。
三、自第十二週起,同學輪流在討論課上報告自己的作業進度,以獲得來自助教的指導和同學的意見。
四、有關課程出席規範:連續三次點名未到又未事先請假者(病假與喪假可補請),其學期成績以零分登記。
五、作業內容抄襲最嚴重以零分計算(請注意課堂對於學術誠信規範的解說)。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每週四 13:30~16:30 備註: 請務必於一星期前與老師確定晤談時間。 
指定閱讀
第三週
1. 歷史認識:請閱讀與討論(第三週)麥克魯漢(Marshall McLuhan),《古騰堡星系:活版印刷人的造成》(The Gutenberg Galaxy :the making of typographic man, 1962),賴盈滿譯,台北:貓頭鷹出版,2008,從〈在古代和中世紀,閱讀必然是大聲朗讀〉至〈中世紀的學生人人身兼古文書學家、編輯所讀著作作者的出版者〉,頁126-145。
2. 關聯同學生活環境之閱讀經驗的思考議題:請你從自己過去曾閱讀過的一部作品(可以是一篇文章、一部小說)著手,儘可能找出這份文本內容它目前所有的載體形式和版本。試著去觀察並思考:出版或是呈現這份文本的載體有哪些種類(CD、報紙、雜誌、紙本書籍、電子書籍)?以紙本書籍形式為例,收錄或刊登這份文本內容的出版品有哪些?面對這種同一文本,卻有多樣的形體樣貌和閱讀形式(如出聲朗讀的「聽覺式閱讀」、「圖像式閱讀」、「文字視覺式閱讀」、「文字暨圖像閱讀」等);我們可以提出哪些關係文本載體和閱讀的問題,以進一步的深入探討和分析?
3.期末作業書評報告形式選項之一:請從麥克魯漢何以細究歐洲古代和中世紀朗讀和抄寫形式,與近代的默讀和印刷形式的演變和差異這個問題切入,闡述《古騰堡星系:活版印刷人的造成》的核心論點、查詢和討論國內和國外學者對其書和理論的評論,以及闡述自己的心得。

第四週和第五週
1. 歷史認識:以分組閱讀和口頭報告方式討論John Man著,《古騰堡革命:一個天才與改變世界的發明》,樂為良譯,台北:商周出版,2004,第六章、第七章。
2. 關聯同學生活環境之閱讀經驗的思考議題:請尋找社會上有關作者創作、書籍編輯和出版、讀者閱讀經驗的故事至少五則,在討論課上與助教和同學分享何以選擇這五則故事?每則故事的作者、報導者或是敘事者在文中傳遞什麼關鍵訊息如問題關懷或是價值理念等?每一則故事啓發你提出什麼可以值得深入思考和探問的問題?
3.期末作業書評報告形式選項之二,請比較John Man的《古騰堡革命:一個天才與改變世界的發明》和克莉斯蒂(Alix Christie),《古騰堡的學徒》(原著為Gutenberg’sApprentice,台北:寂寞出版,2015),以自己的文字分析和說明《古騰堡革命》一書在史實敘事上和《古騰堡的學徒》相較,側重哪些面向?分析《古騰堡的學徒》在故事情節和史實敘事上是如何安排?在閱讀和比較這兩書之後,請用自己的方式和文字,講述你對於近代歐洲社會發明金屬活字印刷這種新文本複製技術的歷史認識。

第六週和第七週
1. 歷史認識:請閱讀和討論Robert Darnton, “What is the History of Books ?”(1982), in David Finkelstein and Alistair McCleery (eds.), The Book History Reader.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2, pp. 9-26;中譯本:《拉莫萊特之吻》,蕭知緯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第七章〈書籍史話〉,頁85-112.
2. 關聯同學生活環境之閱讀經驗的思考議題:以台灣出版的一本書為觀察的對象:這本書是哪一個年代出版的?你可以找到哪些資訊和方法幫助你了解,此書從原來的手稿形式,必須經過什麼樣的編輯、製作和關係傳播的通路過程,使其最終成為一本可讓讀者翻覽、購買、收藏和閱讀的紙本書籍?請你以故事的方式敘述這個屬於我們社會曾有的或目前的「書籍傳播路線圖」。
3. 期末作業書評報告形式選項之二,書籍史家Robert Darnton在“What is the History of Books ?”文裡對於歐洲近代時期書籍流通情形提出的「傳播迴圈」圖(communications circuit)之後,又在〈新聞在巴黎:早期資訊社會〉(書目請見下面第十四週的讀本說明)文裡對於資訊流通提出另一「傳播迴圈」圖。請從比較這兩篇文章和兩張圖切入,闡述Robert Darnton在思考啟蒙運動和日後法國大革命關係這個問題上的見解為何?和其他思考同樣問題的學者,有何差異?相關書目,請與老師討論。

第八週與第九週
1. 歷史認識:請閱讀夏蒂埃《法國大革命的文化起源》(原著Les origines culturelles de la revolution francais,南京:譯林出版社,2015)第三章《印刷的方式》,以配合課堂有關「威權與閱讀」的歷史解說。
2. 關聯同學生活環境之閱讀經驗的思考議題:網際網路提供人們迥異於傳統圖書館蒐集和儲藏資訊和書籍的方式、也改變讀者的使用習慣。對此議題,請同學分組閱讀以及口頭報告方式討論以下讀本:Antony Grafton,《書本的危機》(Codex in crisis),金振玄譯,台北市:允晨文化,2011,〈普世圖書館〉,頁35-54。

第十週與第十一週
1. 歷史認識:在歐洲史上不同時期,主導知識生產、投入思想與文學創作、乃至反思社會問題的知識份子(Intellectuals)皆有構成其智識活動的特殊環境,包括制度面、傳播與交流的媒介與管道等,始與社會產生互動關係與影響力,且每個時期的知識份子以他們群體性的身份認同而有不同的名稱,如十六世紀的知識分子是以「人文學者」(humanist)自居。請同學先共同閱讀和討論一封十六世紀最知名的人文學者伊拉斯謨斯寫於1507年的一封信,再以分組報告方式,將二十世紀荷蘭學者Johan Huizinga所寫的《伊拉斯謨斯與宗教改革》,其中有關伊拉斯謨斯從年少學習到成為國際知名學者的事蹟,做一摘要講述。Johan Huizinga, Erasmus and the Age of Reformation : with a selection from the letters of Erasmus, [Charleston, SC] : BiblioBazaar, 2008. 中譯本:約翰.赫伊津哈(Johan Huizinga)著,《伊拉斯謨斯與宗教改革》,何道寬譯,廣西桂林市 :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8,書簡p. 213-214; 第一章至第十一章。
2. 關聯同學生活環境之閱讀經驗的思考議題:請從中國或台灣的歷史上,或是你自己所處的時代與環境中,選定一個讀者或是「讀者社群」,講述其閱讀經驗的故事。這位主人翁的社會身分(年齡、性別和社群屬性)和文化資源為何?他/她與其所屬之社群擁有何種共享的價值觀念或是閱讀方式,形塑了此讀者特殊的面對閱讀一事的態度、讀物的選擇、購書的習慣?另一方面,請進一步地分析,主人翁是如何閱讀一本書?他/她是否在書的空白處留下感言?是否與友人發表的閱讀感想有文字紀錄?除了主人翁個人的或公開發表的書面資料之外,間接幫助你推測他/她如何閱讀一本書的訊息,乃分析讀物本身,包括類別與內容,以及實體樣貌,這些訊息同時透露書的作者、或是編輯與出版者設想的讀者群,以及他們如何在題材和書名的選定上、內容的鋪陳與風格的創意上,甚至於封面與排版的設計上、導言、序文、跋等等正文之外的「外緣」文本的安排上,引導讀者能「正確」的閱讀作品。

第十二週與第十三週
1. 自第十二週,同學開始輪流報告自己期末作業的題目,以獲得同儕和助教的提問與建議。
2. 歷史認識:閱讀和討論Robert Darnton, George Washington’s False Teeth : An Unconventional Guide to the Eighteenth Century (New York: W.W. Norton, 2003);中譯本《華盛頓的假牙:非典型的十八世紀法國文化指南》,楊孝敏譯,台北市:博雅書屋,2011),第二章〈新聞在巴黎:早期資訊社會〉,頁50-102。

第十四與第十五週
歷史認識:閱讀和討論Robert Darnton, George Washington’s False Teeth : An Unconventional Guide to the Eighteenth Century (New York: W.W. Norton, 2003);中譯本《華盛頓的假牙:非典型的十八世紀法國文化指南》,楊孝敏譯,台北市:博雅書屋,2011),第四章〈追求幸福:伏爾泰和傑佛遜〉,第五章〈重要的分水領:奔向萬森途中的盧梭〉,頁118-150。

第十六與第十七週
歷史認識:閱讀和討論Robert Darnton, “Readers respond to Rousseau: The fabrication of romantic sensitivity”. The Great Cat Massacre and Other Episodes in French Cultural History, New York: Basic Books, 1984, pp. 215-256;羅伯•丹屯,〈六、讀者對盧梭的反應:捏造浪漫情〉,《貓大屠殺-法國文化史鉤沉》,國立編譯館主譯,呂健忠譯,台北市 :國立編譯館與聯經公司合作翻譯發行,民94[2005],頁299-368。 
參考書目
Lucien Febvre, Henri-Jean Martin, L'apparition du livre, Avec le concours de
Anne Basanoff, Henri-Bernard Maitre, Moche Catane, Marie-Robert Guignard et
Marcel Thomas, Paris, Albin Michel, « L'Evolution de l'Humanite », 1958;英文
譯版:The coming of the book : the impact of printing 1450-
1800, translated by David Gerard, London; New York: Verso, 1990 (1976). 有中
文版。
Eliabeth l. Eisenstein, The Printing Revolution in Early Modern Europ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Michel de Certeau, L'Invention du quotidien, vol. 1, Arts de faire (1980),
reedition, Paris, Gallimard,
1990 ; 英文譯版:The Practice of Everyday Life, translated by Steven F.
Rendall, Berkeley-Los Angeles-
Lond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4. 有中文版。
Roger Chartier, The Order of Books: Readers, Authors, and Libraries in
Europe between the Fourteenth
and Eighteenth Centuries, translated by Lydia G. Cochrane, Stanford,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有中文版。
Guglielmo Cavallo and Roger Chartier (eds.), A History of Reading in The
West,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99.
Marchall McLuhan, The Gutenberg Galaxy: the making of typographic man,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1962. 有中文版。
Robert Darnton, The Great cat massacre and other episodes in French cultural
history, New York: Basic
Books, 1984. 有中文版。
Robert Darnton, The Case for Books :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New York:
PublicAffairs, 2009. 有中文
版。
Sara E. Quay (ed.), Cultural History of Reading, 2 volumes, Westport,
Connecticut, London : Greenwood
Press, 2009.
Martyn Lyons, A History of Reading and Writing in the Western World.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10.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No.
項目
百分比
說明
1. 
摘要與提問 
30% 
1. 請同學於指定時間內閱讀該週讀物,並於指定日期(請查看討論看板)提出問題,逾時不候。 2. 提問有以下幾個重點:一、需用問題反應你/妳對於文章重點的認識,是以請務必通讀文本、對文本有所掌握與理解後,再開始細想問題。二、請務必先思考自己提出的問題,自己會如何回答、是否可能回答。三、請「具體」舉出文本中的文字段落、頁數,來告訴讀者是何處激發、影響了你的提問。四、可以將問題延伸至自身感興趣的議題上,促進更多元的討論。 3. 提問為個人繳交,而讀本以下用週次標示,共有七次提問機會,採計六次的分數;每次提問範圍為一篇文章(有些週次是以分組方式閱讀和口頭報告,不需另外繳交提問):第三週、第六週、第八週、第九週、第十二週、第十四週、第十六週。 4. 每週針對讀本和建議思考議題的提問和討論,皆為同學可以於自由討論區發表和回應的內容(至少六篇)。 
2. 
課堂參與 
10% 
包含出缺席、討論參與程度等。 
3. 
期末書面作業一份 
40% 
根據期中繳交之期末作業進度報告書的設計內容,完成期末書面作業,總字數不少於5000字。 另外,選擇「故事形式」的同學,需於故事本文前附上簡要的說明,內容至少須包括: 1.你自己對於蒐集到的材料、資料的理解與詮釋 2.你如何安排這些材料來完成故事 上述二點基本上只需就期中進度已完成的部分加以增補即可附上繳交,若期中報告中仍未對此部分加以說明,則務必在期末的故事本文前附上,否則期末報告將不以計分。 
4. 
期中進度報告書一份 
20% 
期末書面作業不論是採研究報告形式,還是故事形式,皆須在期中的進度報告書中說明: 1.欲選擇的課題 2.對於該課題的觀察與想法 3.實際處理課題時的情況 4.所使用的材料及其性質(如蒐集哪些有助自己深入認識和討論此課題的文獻資料?請摘要介紹,如果是學者的研究著述,請指出這些著述跟自己在提問設定上或是在研究方法上,有什麼關聯性?) 5.自己要深入探究的課題,或是要講的故事將如何進行、發展並延續下去 6.已經完成的進度 7.遇到的困難及解決方法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2.21  課程介紹 
第2週
2.28  和平紀念日 
第3週
3.7  書籍的樣貌與閱讀 
第4週
3.14  圖書圈的世界:出版與印刷業者(一) 
第5週
3.21  書圈的世界:出版與印刷業者(二) 
第6週
3.28  圖書圈的世界:作者與著作所有權的誕生 
第7週
4.4  民族掃墓節放假 
第8週
4.11  圖書圈的世界:圖書館與讀者 
第9週
4.18  威權與閱讀:書籍檢查制度與禁書 
第10週
4.25  印刷書時代的閱讀:人文學者的經驗(一) 
第11週
5.2  印刷書時代的閱讀:人文學者的經驗(二) 
第12週
5.9  印刷書時代的閱讀:新教徒的經驗 
第13週
5.16  印刷書時代的閱讀:天主教徒的經驗(一) 
第14週
5.23  印刷書時代的閱讀:天主教徒的經驗(二) 
第15週
5.30  端午節放假 
第16週
6.6  閱讀革命:啟蒙讀者的經驗(一) 
第17週
6.13  閱讀革命:啟蒙讀者的經驗(二) 
第18週
6.20  至課堂繳交學期作業(不上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