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探索臺灣殖民都市空間
Urban Space in Colonial Taiwan 
開課學期
101-2 
授課對象
 
授課教師
顏杏如 
課號
Hist1590 
課程識別碼
103 52160 
班次
02 
學分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三7,8(14:20~16:20) 
上課地點
博雅201 
備註
初選已選上的同學,第一週務必出席、上課,否則逕予退選。兼通識A2*。。A2*:歷史思維領域。可充抵通識
總人數上限:120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1012hist1590_02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空間,承載了人們的生活。足跡的堆疊,商業、文化活動的層層積累,國家權力的運作與觀看視線,一道道的力量交互作用造就了都市空間。而殖民都市空間,更因外來殖民者的意圖與欲望改變了城市原有的樣貌。
本課程帶領同學思考如何理解、解讀都市空間,嘗試探索城市歷史的多種可能性。以貼近生活的都市空間「臺北」出發,除了理解從聚落到都市的發展變遷和人群活動外,更將焦點放在以殖民都市營造的歷史脈絡,從時間的向度及多樣的角度解讀城市與人的互動關係。這些關係包含了權力的運作與可視化、都市計劃中對「文明」與「熱帶」的憧憬、城市中的生活文化,以及書寫中呈現的都市意象。並留意風景的觀看與風景生產之間的關係,觀看背後所隱含的個人背景與社會文化脈絡。
透過這些思考與不同角度切入的探索,理解我們身處的都市空間是如何隨著時間的積累、人群與空間的角力而成如今的樣貌。也更深刻地認識歷史書寫中,觀點差異所望見的截然不同的世界,進而思考如何多元地,多角度地理解人與人、人與環境的關係,開創更多對歷史事物理解的可能性。
 

課程目標
從日常置身的都市空間,嘗試探問人和環境之間的種種關係。藉此課程養成理解事物背後深層時間向度與歷史脈絡的習慣與方法,面對自身與過去之間的關係,進而關懷身處的環境與社會的發展。

 
課程要求
一、出席與課堂討論
二、期中考
三、期中作業:用三張家中的老照片,追探一個空間背後的故事。(作業要點:1.留意與照片相關的時間、地點、人物。2.必須包含不同世代的記憶。3.三張照片中可以是同一個空間,也可以是不同的空間,但彼此必須相互關聯,而不是三個獨立的故事。字數限制:2000-3000字。 )
四、學期作業:
以下作業三擇一,任一項皆要求動手動腳,以實地探查、訪問耆老、併用文獻史料、古地圖、舊照片、明信片等各種方法完成。並以影片、旅遊手冊、地圖製作、文字書寫等任何可能的方式呈現。
1.說一個場所?空間的過去與現在
2.手拿古地圖去旅行─交「我的古今對照地圖與說明」
3.換我寫都市意象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指定閱讀
 
參考書目
畢恆達,《空間就是權力》,台北:心靈工坊,2003。
理查?桑內特(Richard Sennett)著;黃煜文譯,《肉體與石頭(Flesh and Stone: The
Body and the City in Western Civilization)》,台北:麥田,2003。
アラン・コルバン著、小倉孝誠,《風景と人間》,東京:藤原書店,2002。
周婉窈,《台灣歷史圖說》,台北:聯經,2009。
詹素娟、劉益昌,《大台北都會區原住民歷史專輯:凱達格蘭調查報告》,台北:台北市
文獻會委託執行,1999。
林滿紅,《茶、糖、樟腦與晚清臺灣》,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78。
蘇碩斌,《看不見與看得見的臺北──清末至日治時期台北空間權力運作模式的轉變》,
台北:左岸文化,2005。
雷魯等撰稿,《古地圖台北散步:一八九五清代台北古城》,台北 : 果實出版 : 2004。
堀淳一,《地図──「遊び」からの発想》東京:講談社,1982。
魏德文主編、高傳棋編著,《穿越時空看台北:台北建城120週年:古地圖 舊影像 文獻
文物展》,台北:北市文化局,2004。
劉劍寒主編、黃淑清編著,《台北市路街史》,台北:台北市文獻委員,1985。
李乾朗,《臺灣建築史》,臺北:五南,2008。
王詩琅、朱點人,《王詩琅 朱點人合集》,台北:前衛,1991。
又吉盛清,《台灣今昔之旅:台北篇 我們親近的歷史》,台北:前衛,1997。
莊永明,《台北老街》,台北:時報,1991。
橋谷弘,《帝国日本と植民地都市》,吉川弘文館,2004。
Home, Robert, Of Planting and Planning: the making of British colonial cities.
London: Spon, 1997.
呂紹理,《展示台灣:權力、空間與殖民統治的形象表述》,台北:麥田,2005。
白幡洋三郎,《近代都市公園史の研究──欧化の系譜》,京都:思文閣,1995。
李瑞宗,《台北植物園與清代欽差行台的新透視》,台北:南天書局,2007。
陳惠雯,《大稻埕查某人地圖─婦女的活動空間/近百年來的變遷》,台北:博揚文化,
1999。
邱旭伶,《台灣藝妲風華》台北:玉山,1999。
夏鑄九,《夏鑄九的臺大校園時空漫步》,台北: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10。
顏娟英,《風景心境──台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台北:雄獅,2001。
殷寶寧,《情慾•國族•後殖民:誰的中山北路?》,台北縣:左岸文化出版,遠足文化
發行,2006。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No.
項目
百分比
說明
1. 
出席與課堂表現 
20% 
 
2. 
期中考 
25% 
 
3. 
期中作業 
25% 
 
4. 
期末報告 
30%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2/20  課程介紹與導論:人、空間、都市史 
第2週
2/27  臺北聚落的形成與清代的地方社會 
第3週
3/06  日本殖民統治下都市空間的權力運作 
第4週
3/13  閱讀空間─都市書寫與意象 
第5週
3/20  比較殖民都市空間 
第6週
3/27  校外教學─北投、參觀「北投溫泉博物館」 
第7週
4/03  溫書假 
第8週
4/10  遊廓空間的形成 
第9週
4/17  期中考 
第10週
4/24  隱藏在街角的歷史痕跡:台灣神社記錄片觀賞 
第11週
5/01  神聖空間的建構:神社 
第12週
5/08  都市中的文明裝置 
第13週
5/15  熱帶景觀的創造與傳播 
第14週
5/22  戰後都市空間的轉變 
第15週
5/29  分組報告與討論 
第16週
6/05  分組報告與討論 
第17週
6/12  端午節 
第18週
6/17  期末考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