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從考古美術看早期中國
Early China: An Art Historical Perspective 
開課學期
103-2 
授課對象
 
授課教師
許雅惠 
課號
Hist3122 
課程識別碼
103 52580 
班次
 
學分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三7,8,9(14:20~17:20) 
上課地點
博雅201 
備註
歷史系選修(20人)兼通識A12*(100人)課程。。A12*:文學與藝術、歷史思維領域。可充抵通識
總人數上限:120人
外系人數限制:100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1032EarlyChina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在歐亞大陸的東緣發展出世界四大古文明之一的東亞文明,它除了包含中國歷史所記錄的商、周王朝之外,還涵蓋了典籍所不載的其他文化。歸功於現代考古學的發展、考古美術資料的揭示,這些消失於歷史洪流當中的古國、古人物、與古文化又逐漸為人們所知。它們與商、周王朝具有不同的文化特點,但又與商、周王朝共同形塑了後來所謂的中國文明。本課程旨在探討在大一統的華夏帝國形成之前,東亞大陸上出現過哪些文化?這些文化從哪裡來?到哪裡去?它們又如何形成後來一統的秦帝國,成為帝制中國的基礎,乃至於影響到今日的華人文化。 

課程目標
從不同的材料、角度、視野認識古代中國文明,培養學生多元思考的能力,進而反思從傳世文獻所建構之歷史可能的限制。 
課程要求
1. 預習與複習:CEIBA大綱內容中有每週指定閱讀與複習圖檔,請同學在上課之前完成指定閱讀,下課後複習當週精選文物。協作作業、期中、期末考之圖片與內容均出自於此。

2. 討論課之出席與討論:每週第三堂課為討論課,是本課程不可或缺的一部份,每位同學均需參加。討論課形式為分組討論,討論內容以閱讀資料為主,有時穿插出土文獻導讀。閱讀資料包含指定閱讀與參考書目,同學需於「上課前」完成指定閱讀、助教指定的作業(如閱讀摘要、提問等),並積極參與討論。參考書目目的在補充考古文物基礎知識,同學可視個人時間與興趣參閱。有事無法出席討論課必須事先向助教請假,曠課超過三次,本項成績以不及格論。

3. 協作作業:分組出題與回答,四人一組。每週一至二組出題,出題時以組為單位,共同出題。從當週的指定閱讀與複習檔,選出二至五件作品,並討論出一個作業題目,讓修課同學上網回答。每則作業長度約600字。出題組除了負責出題之外,也負責評分。沒輪到出題的組別,則負責答題。回答時可以組為單位,共同填答;也可以個人為單位,輪流回答每週作業。

4. 期中考:圖片辨識、解釋名詞與申論,內容為學期前半授課內容與教材。

5. 期末考或策展練習擇一:期末考包含圖片辨識、解釋名詞與申論,內容為學期後半授課內容與教材。策展練習以小組為單位,從上課內容延伸,策劃一展覽,最後一週進行成果發表,並繳交展覽圖錄一本。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每週五 14:00~15:30 
指定閱讀
參見每週進度 
參考書目
文物出版社編輯,《中國考古文物之美》系列叢書,台北:光復書局,1994。
王明珂,《華夏邊緣》,台北:允晨,1997。
白川靜著,溫天河、蔡哲茂譯,《金文的世界:殷周社會史》,臺北:聯經,1989。
李學勤,《文物中的古文明》,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
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第一集),台北:聯經,1983。
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第二集),台北:聯經,1990。
張光直,《美術、神話與祭祀》,台北:稻鄉出版社,1993。
許宏,《最早的中國》,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
許倬雲,《西周史》,台北:聯經,1990。
楊寬,《西周史》,台北:商務印書館,1999。
楊寬,《戰國史》,台北:商務印書館,1997。
羅森,《中國古代的藝術與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羅森,《祖先與永恆》,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1。
Chinese Bronzes: Selected Articles from Orientations 1983-2000. Hong Kong: Orientations Magazine Ltd, 2001.
Ledderose, Lothar. Ten Thousand Things: Module and Mass Production in Chinese Art.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0.
Wu Hung. Monumentality in Early Chinese Art and Architecture.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Yang Xiaoneng, ed. New Perspectives on China’s Past: Chinese Archaeology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4.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No.
項目
百分比
說明
1. 
協作作業 
25% 
 
2. 
期末考 
30% 
 
3. 
期中考 
20% 
 
4. 
出席與討論 
25%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2/25  導論 
第2週
3/4  現代考古與中國文明的起源 
第3週
3/11  商早期與商代的南方 
第4週
3/18  甲骨文與殷墟考古文物 
第5週
3/28  校外教學:故宮博物院 
第6週
4/1  溫書假 
第7週
4/8  三星堆與金沙文明 
第8週
4/15  崛起西方:西周與其封國 
第9週
4/22  貴族的傳家寶:陝西周原窖藏 
第10週
4/29  期中考 
第11週
5/6  銅器工藝的發展 
第12週
5/13  文物所見之晉國 
第13週
5/20  史籍失載的貴族:曾侯乙 
第14週
5/30  校外教學: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文物陳列館 
第15週
6/3  草原民族:中山 
第16週
6/10  西南文化:雲南晉寧石寨山滇文化 
第17週
6/17  從邊陲到中心:秦 
第18週
6/24, 27  期末考與期末成果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