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名稱 |
二十世紀中國族群政治史 History of Ethnic Politics in 20th Century China |
開課學期 |
103-2 |
授課對象 |
|
授課教師 |
吳啟訥 |
課號 |
Hist2214 |
課程識別碼 |
103 52620 |
班次 |
|
學分 |
2 |
全/半年 |
半年 |
必/選修 |
選修 |
上課時間 |
星期二5,6(12:20~14:10) |
上課地點 |
博雅202 |
備註 |
歷史系選修(30人)兼通識A2*(90人)課程。。A2*:歷史思維領域。可充抵通識 總人數上限:120人 外系人數限制:90人 |
Ceiba 課程網頁 |
http://ceiba.ntu.edu.tw/1032Hist2214_ |
課程簡介影片 |
|
核心能力關聯 |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
課程大綱
|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
課程概述 |
19世紀中期以來,清朝對邊疆非漢人社區的統治步入應對挑戰、持續調整的過程。20世紀初,列強對中國的威脅,大幅改變了中國邊疆與非漢人社區的政治生態,清朝的族群政治面臨轉型的壓力。清末新政的整體目標,是將傳統天下國家轉變為近代主權國家,面對分離傾向日益增加的邊疆非漢人社區,則試圖將以往帶有封建色彩的間接統治型態,改為郡縣制化的直接統治。
短暫的新政,伴隨清朝崩解告終,但清朝遺留下來動搖的多元帝國遺產和它所面對重大議題的負債,都為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所繼承。為了防杜清帝國崩解前後邊疆地區的分離態勢,追求成為現代主權國家的中華民國,接受了清末改良派知識分子的「五族共和」論,將新國家定義為由多民族構成的「中華民族」國族國家。然而,「中華民族」的建構,一方面受到蒙、「回」、藏、滿等少數族群民族主義思潮下分離主義傾向的挑戰,另一方面,也要承受歷史上長期與漢人比鄰錯居的「中國本部」眾多非漢人少數族群,要求比照「五族」取得平等的政治地位,分享國家政治、經濟、文化資源的壓力。中華民國延續清末新政,針對邊疆的行省化政策與針對各非漢人族群的同化政策,皆未能有效應對這一系列的挑戰。日本入侵,使中國的族群政治與國族存亡議題更緊密地連結在一起,意外地讓中央政府的政治力直接輻射到廣袤的西部中國,同時突顯出國民政府在動員少數族群政治資源方面不敵他的兩個政治對手──日本和中共的一面。
相對於清末、民國的族群同化政策與邊疆行省化政策,中共及其建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發展出「民族識別」的分類法,承諾給與「中國本部」眾多少數族群平等的政治權利,並藉此混淆複雜的西藏、新疆與蒙古人問題;在此基礎上,中共設計出「民族區域自治」的模式,經由推廣民族區域自治的過程,造成「眾建以分其勢」的效果,達成對內蒙古、新疆、西藏等地的實質控制。
本課程擬從現代中國形成前夕,西方入侵和王朝內部動蕩背景下的非漢人族群民族主義思潮的萌芽,與現代中華民族國族國家建構過程中,各非漢人族群分別以民族主義及民主憲政訴求,追求本族群權利的現象切入,探討20世紀中國族群政治生態的形成、演變過程及其特徵,幫助學習者從多民族、多元文化的角度認識20世紀中國歷史的內涵。
|
課程目標 |
1. 能夠了解歷史學發現暨研究族群議題的方法;
2. 了解現代中國族群政治史的重要議題與史料來源;
3. 了解現代中國族群政治若干重要議題的內部線索、外部線索與各議題間的相互關聯;養成從多民族、多元文化的角度思考中國近代轉型問題的能力。
|
課程要求 |
課前需閱讀指定資料;鼓勵延伸閱讀。上課時應參與討論。期中需繳交報告;期末有開書筆試。 |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
|
Office Hours |
另約時間 |
參考書目 |
二、參考書目:
8. Struvue, A. Lynn, ed., The Qing Formation in World-Historical Time (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04 )
9. 陳理、彭武麟、白拉都其格主編,《中國近代邊疆民族問題研究》(北京 : 中央民族大學,
2008)。
10. 松本ますみ,《中國民族政策の研究》(東京:多賀,1999)
11. 張啟雄,《外蒙主權歸屬交涉》(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5)
12. Lin Hsiao-ting, Modern China’s Ethnic Frontiers ( London: Routledge,
2011 )
13. 楊策、彭武麟主編,《中國近代民族關係史》(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9)
14. 王力雄,《天葬──西藏的命運》(香港:明鏡出版社,1998)
15. Safan, William, Nationalism and Ethnoregional Identities in China (
London: Frank Cass, 1998 ).
16. Dreyer, June, China’s Forty Millions : Minority Nationalities and
National Integration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6 )
17. 徐曉萍、金鑫,《中國民族問題報告:當代中國民族問題和民族政策的歷史反觀與現實思
考》(北
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18. Gladney, Dru C., Dislocating China: Reflections on Muslims, minorities,
and other subaltern subjects
(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4 ). |
指定閱讀 |
一、指定閱讀:
1. Dikotter, Frank, The Discourse of Race in Modern China (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
2. 陳理、彭武麟、白拉都其格主編,《中國近代邊疆民族問題研究》(北京 : 中央民族大學,2008)。
3. 吳啟訥,《本課程講義》(公布於CEIBA).一:〈革命邊緣的悸動──蒙、藏等邊疆民族在民
國肇建前後的抉擇〉
4. 吳啟訥,《本課程講義》(公布於CEIBA).二:〈面對以漢人為主體的中華民國〉
5. 吳啟訥,《本課程講義》(公布於CEIBA).三:〈中華民族宗族論與邊疆自治實踐〉
6. 吳啟訥,《本課程講義》(公布於CEIBA).四:〈人群分類與國族整合〉
7. 吳啟訥,《本課程講義》(公布於CEIBA).五:〈民族自治與中央集權〉 |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
|
週次 |
日期 |
單元主題 |
第1週 |
2/24 |
緒論:二十世紀中國族群政治生態鳥瞰 |
第2週 |
3/03 |
緒論:二十世紀中國族群政治生態鳥瞰 |
第3週 |
3/10 |
1900 ~ 1912:新政與蒙古、西藏的反彈 |
第4週 |
3/17 |
1900 ~ 1912:從「驅逐韃虜」到「五族共和」──國體與國家構成的抉擇 |
第5週 |
3/24 |
1911~1912:革命邊緣的悸動──非漢人族群在民國肇建前後的抉擇 |
第6週 |
3/31 |
1912 ~ 1928:「五族共和」理想與傳統族群政治生態的演化 |
第7週 |
4/07 |
1919 ~ 1926:「五族共和」與「中華民族」議題的再思考 |
第8週 |
4/14 |
1928 ~ 1937:「中華民族」國族建構與邊疆自治間的角力 |
第9週 |
4/21 |
期中考 |
第10週 |
4/28 |
1937 ~ 1945:大變局下的國家建構與族群利益分配 |
第11週 |
5/05 |
1945 ~ 1949:「民族」與「革命」──非漢人族群在中共革命話語與革命行動中的角色 |
第12週 |
5/12 |
1949 ~ 1952:「民族」與「階級」──建政初期的中共所面對的族群政治議題 |
第13週 |
5/19 |
1952 ~ 1954:人群分類與國族整合 |
第14週 |
5/26 |
1952 ~ 1954:人群分類與國族整合 |
第15週 |
6/02 |
1952 ~ 1958:民族自治與中央集權 |
第16週 |
6/09 |
1952 ~ 1958:民族自治與中央集權 |
第17週 |
6/16 |
1958 ~ 1978:「階級鬥爭」下的族群政治生態 |
第18週 |
6/23 |
1979 ~ :從固定國家到移動國家──市場經濟下,新的族群政治生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