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名稱 |
史學經典選讀:春秋、左傳與史記 Readings in Chinese Historiography: Chunqiu, Zuozhuang and Shiji |
開課學期 |
109-1 |
授課對象 |
|
授課教師 |
閻鴻中 |
課號 |
Hist1610 |
課程識別碼 |
103 53060 |
班次 |
|
學分 |
3.0 |
全/半年 |
半年 |
必/選修 |
選修 |
上課時間 |
星期四2,3,4(9:10~12:10) |
上課地點 |
博雅301 |
備註 |
為歷史系選修(30人)。兼通識A2*。。A2*:歷史思維領域。可充抵通識 總人數上限:60人 外系人數限制:30人 |
Ceiba 課程網頁 |
http://ceiba.ntu.edu.tw/1091Hist1610_CqZzSj |
課程簡介影片 |
|
核心能力關聯 |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
課程大綱
|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
課程概述 |
春秋、左傳和史記三部書,是中國史學開端的三部經典之作,不僅深刻的啟發了中國的史學,而且對中國文明意識的形成、古代歷史研究的取材,都具有無可比擬的意義。
這門課將導讀這三部作品,欣賞其敘事精妙、思想深刻、視野宏闊之處,也考察其取材、剪裁、取捨和編織的作用及得失。 |
課程目標 |
1.學習研讀古代歷史文獻的要領,包括善用註釋、評點、工具書和資料庫。
2.每篇作品兼採敘事讀者的神入體會,以及史學研究者的分析批判。同學們進行分組報告時,也分別採用兩種方式探討。
3.經由多種作業,學習不同方式的研讀、研究和寫作技巧。
|
課程要求 |
1.兩週一單元,每單元一份作業,(共六份)在閱讀指定文本後完成。
2.選擇一種史書,進行分組研讀,每組三至四人,提出個人成果報告,在課堂發表。
3.考試:期中(春秋左傳)、期末(史記) |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
|
Office Hours |
每週五 13:00~14:30 每週二 12:00~17:30 備註: 地點:國青大樓431室(歷史系第三十九研究室)。電話:33669528。 |
參考書目 |
甲、史學史
甲.1 柳詒徵,國史要義,上海:中華書局,1948/臺北:台灣中華書局,1957/北京:中國人
民大學,2007
甲.2 錢穆,中國史學名著,臺北:三民,1984/蘭臺,2001修訂版
甲.3 杜維運,中國史學史(第一冊),臺北:自印,三民經銷,1997-2004
甲.4 喬治忠,中國史學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11
甲.5 謝保成主編,增訂中國史學史:先秦至唐前期,北京:商務,2016
甲.6 雷家驥,中國古代史學觀念史,北京:北京師範大學,2018
甲.7 楊翼驤編著,喬治忠、朱洪斌訂補,增訂中國史學史資料編年:先秦至隋唐五代卷,北
京:商務,2013
甲.8 [義]莫米利亞諾(Arnaldo Momigliano)著,馮潔音譯,《現代史學的古典基礎》,上
海:華東師範,2009
乙、春秋學、經學
乙.1 程發軔,《春秋要領》,臺北:三民,1989。簡要的概論。以下近人所作《春秋》學通
論。
乙.2 錢穆,〈孔子與春秋〉,《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臺北:東大/聯經/蘭臺。
乙.3 洪業,〈春秋經傳集解引得序〉,載於《春秋經傳集解引得》(哈佛燕京社),收入
《洪
業論學集》(北京:中華,1981/臺北:明文,1982)
乙.4 楊樹達,《春秋大義述》,上海古籍,2007
乙.5 嚴壽澂,〈讀楊樹達《春秋大義述》〉
乙.6 熊逸,《春秋大義:中國傳統語境下的皇權與學術》(西安:陝西師範大學,2007)、
《春秋大義2:隱公元年.一部見微知著的中國思想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09)
乙.7 張高評,〈臺灣近五十年來《春秋》經傳研究綜述(上、下)〉,《漢學研究通訊》23
卷
3-4期,208、2011(介紹台灣地區《春秋》學主要傳承,以中文系為主。)
乙.8 〔清〕朱彝尊,《(點校補正)經義考》,臺北:中研院文哲所籌備處,1997-99/四部
備要(歷代經學書目及提要)
乙.9 〔宋〕劉朔(四庫全書舊題沈棐),《春秋比事》,四庫全書本(作者據余嘉錫考訂,
見
《四庫提要辨證》卷一〈經部.春秋類〉。自杜預以來,治《春秋》者多以史學之法貫串搜討,
此書為較早著作,將《春秋》內容分類彙編,各作通論,頗具啟發性。以下為史事參考文獻。)
乙.10 〔漢〕董仲舒著,蘇輿注,《春秋繁露義證》(以下各家《春秋》傳)
乙.11 〔漢〕何休注,【唐】徐彥疏,《公羊注疏》,十三經注疏本。並可參考:劉尚慈,
《春秋公羊傳譯注》,北京:中華;(簡潔切要,不含何休注,便於初讀公羊傳使用。注者所作
〈《春秋公羊傳》概述〉收在書末,亦多精當。)
乙.12 〔清〕陳立義疏,《公羊義疏》,北京:中華(收羅極富,尤以清代學者新公羊學見解
為多)
乙.13 〔晉〕范寧集解,〔唐〕楊士勛疏,《春秋穀梁傳注疏》,十三經注疏本(唐以下不滿
於左氏義而兼採三傳者,多據穀梁義。)並可參考〔清〕鍾文烝補注,《春秋穀梁經傳補注》,
北京:中華,1996/四部備要(補注詳採清代考據之言,並參漢宋諸儒說,多所衍伸。)
乙.14 〔晉〕杜預,《春秋釋例》,四部備要、四庫全書等
乙.15 〔唐〕陸淳集注,《春秋集傳纂例》,四庫全書本。〔唐〕啖助、趙匡說見此書,開啟
此後春秋學。
乙.16 〔宋〕孫復,《春秋尊王發微》,四庫全書本。宋儒新說之倡始。
乙.17 〔宋〕蘇轍,《春秋集解》,臺北:藝文等。事據《左傳》,義則斟酌各家,影響深
遠。
乙.18 〔宋〕呂本中,《春秋集解》,四庫全書本。並列三傳至北宋各家之說,便於比較。
乙.19 〔宋〕胡安國,《春秋傳》,杭州:浙江古籍。宋明理學最具代表之《春秋》新傳。
乙.20 〔清〕王夫之,《春秋家說》、《春秋世論》。以史學研治經義。
丙、左傳學
丙.1 劉正浩,《春秋左傳通考》,臺北:致知學術出版社,2013;又,《左海鉤沈》,臺
北:
三民,1997
丙.2 張高評,《左傳導讀》,《左傳之文學價值》,《左傳文章義法撢微》,臺北:文史
哲,
1982/2015張高評,《春秋書法與左傳史筆》,臺北:里仁,2011
丙.3 張素卿,《敘事與解釋:《左傳》經解研究》,臺北市:書林,1998
丙.4 李惠儀著,文韜、許明德譯,《《左傳》的書寫與解讀》,江蘇人民,2016
丙.5 李隆獻,《先秦兩漢歷史敘事隅論》,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7
丙.6 沈玉成、劉寧,《春秋左傳學史稿》,南京:江蘇古籍,1992
丙.7 徐中舒,〈左傳的作者及其成書年代〉,《歷史教學》1962:9,收於《徐中舒歷史論文
選
集》(北京:中華,1998)
丙.8 郁賢皓、周福昌、姚曼波注譯,傅武光校閱,《新譯左傳讀本》(二版),臺北:三民書
局,2009.翻譯審慎,註釋、說明則力求淺白而不甚精確。
丙.9 Durrant, Stephen, Wai-yee Li, and David Schaberg. Zuo Tradition
/Zuozhuan: Commentary on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Seattle; London: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20左傳的導讀、英譯及註釋,反映漢學家文獻分析的視
角
丙.10 〔清〕高士奇,《左傳紀事本末》,北京:中華/臺北:里仁/四庫全書本。凡五十三
卷,以國別為次。各條多通貫前後,近於國別史。補入《春秋》經文、《國語》及三傳記事,兼
存異同。有「辨誤」、「發明」,末附評說,涉及考證較多。
丙.11 韓席籌,《左傳分國集注》,江蘇人民,1963/香港:龍門書店,1966/臺中:文听
閣,
2009.分國、分目俱細。有夾注,多集清人及吳闓生之說,疏通文義,解說地名,分析文理事
情,便於參考,兼具啟發性。
丙.12 〔晉〕杜預著、程元敏疏證,《春秋左氏經傳集解序疏證》,臺北:臺灣學生,1991
丙.13 顧棟高,《春秋大事表》,四庫全書/臺北:廣學社印書館/北京:中華
丙.14 童書業,《春秋左傳研究(修訂本)》
丙.15 章太炎,《春秋左傳讀.春秋左傳讀敘錄》(以下《左傳》學參考書)
丙.16 〔宋〕章沖,《春秋左氏傳事類始末》,四庫全書本。編年史應與紀事本末相輔參讀。
以下《左傳》紀事本末類,此書為今存最早的一種。分目逾三百五十,逐年條列,貫串後事,間
附簡注。猶近年表。
丙.17 〔清〕馬驌,《左傳事緯》,山東:齊魯書社排印/香港:龍門書店/四庫全書本。分目
一百零八,繫事略依時代先後。逐條各附評說,暢論義理事勢,便於參考,後人亦多採用。
丙.18 〔清〕王崑繩(源),《左傳評》,臺北:新文豐,1979翻印民初排印本。多選短文,
評語簡要而通貫,具啟發性。
丙.19 〔清〕方苞(望溪)口述,王兆符傳述,《左傳義法舉要》,臺北:廣文書局影印榕園
叢書本/又,《起鳳書院答問(外一種)》附載,北京:華夏,2013。作者為桐城古文學派開
山,
本書記錄其口授詳解左傳文法五篇。
丙.20 林紓,《左傳擷華》,上海:商務印書館1925/高雄:復文圖書,1981/ 並收於潘林編
著,《《左傳》讀法兩種》,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18
丁、史記學
丁.1 司馬遷著,(南北朝)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三家
注)》,北京:中華,1959第一版/2014修訂本
丁.2 吳樹平等,《全注全譯史記》,天津古籍,1995 譯註精審
丁.3 韓兆琦編著,《新譯史記》,臺北:三民,2008
丁.4 梁玉繩,《史記志疑》,北京:中華等 清代考據學者治《史記》之名著。
丁.5 施之勉,《史記會注考證訂補》,臺北:華岡(中國文化大學),1976。匯集歷代名家
見
解,考證、校勘、訓詁、詞章、義理兼具,以補充瀧川《考證》,頗有參考價值。
丁.6 Burton Watson, Records of the Grand Historian, New York :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1
丁.7 William H. Nienhauser, (倪豪士)編譯, The Grand Scribe's Records ,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94- 譯註精審
丁.8 〔明〕凌稚隆輯,〔明〕李光縉增補,〔日〕有井範平補標,《補標史記評林》,地球
出
版社影印日本明治十六年刊本)凌、李輯自宋元明諸家之說,有井補人初及日人之說。此下集評
諸書,大抵以評析文章為主,間及人事評論,與考證關係較疏遠。
丁.9 楊燕起、陳可青、賴長揚編,《歷代名家評史記》,北京師範大學,1986/臺北:博遠,
1990(一名《史記集評》,北京:商務,2015) 選擇豐富,頗嫌冗複。
丁.10 周振甫編,《史記集評》,重慶大學,2010 與前書類似而較簡約。
丁.11 吳汝綸,《史記集評》,附錄〈各家史記評語〉 全書評點,不附註解。「附錄」中匯
集
歸有光、方苞所影響之清代古文家見解,特可參考。
丁.12 劉咸炘,《太史公書知意》、《漢書知意》,收於《四史知意》、《劉咸炘學術論集:
史學編》) 治史有家學淵源,對清代學者見解抉擇甚精,亦自成一家之言,特色在於以史論
文。
丁.13 〔日〕水澤利忠,《史記會注考證校補》,東京:史記會注考證校補刊行會,昭和32-
33[1957-1958]。最豐富、詳細的《史記》版本校勘資訊,純供查核。
丁.14 王叔岷,《史記斠證》,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3。《史記》校勘名
著,使用版本不多,但裁斷釋義頗精。
丁.15 羅倬漢,《史記十二諸侯表考證》,上海:商務,1943(證明《史記》多據《左傳》,
且當時《左傳》的體裁、內容與今本大體略同)
丁.16 朱東潤,《史記考索》,上海:華東師範大學(第一版),1996
丁.17 于大成、陳新雄編,《史記論文集》,臺北:木鐸,1978、1976
丁.18 張高評編,《史記研究粹編(一、二)》,高雄:復文,1992
丁.19 李紀祥編,《史記學與世界漢學論集》,臺北:唐山,2012
丁.20 柯馬丁、李紀祥編,《史記學與世界漢學論集續編》,臺北:唐山,2016
丁.21 徐朔方,《史漢論稿》,南京:江蘇古籍,1984(超星電子書)
丁.22 逯耀東,《抑鬱與超越:司馬遷與漢武帝時代》,臺北:東大,2007
丁.23 阮芝生,〈司馬遷之心──〈報任少卿書〉析論〉,《臺大歷史學報》26期(2000.12)
丁.24 張大可,《史記研究》,北京:商務,2011
丁.25 呂世浩,《呂世浩細說史記:入門篇》,臺北:時報出版,2017
丁.26 呂世浩,《秦始皇》、《帝國崛起》、《敵我之間》、《霸王之夢》:一場歷史的思辨
之旅,臺北:平安文化,2014-17
丁.27 呂世浩,《從《史記》到《漢書》:轉折過程與歷史意義》,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09
丁.28 薛仁明,《進可成事,退不受困:薛仁明讀史記》、《天人之際:薛仁明讀史記2》,
臺
北:九歌,2014、2016
丁.29 張大可、俞樟華、梁建邦編,《史記論著提要與論文索引》,北京:商務,2015(早期
版本:陝西省 司馬遷研究會、陝西師範大學圖書館編,《司馬遷與《史記》研究論著專題索
引》,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
戊、春秋戰國秦漢史史料文獻
戊.1 徐元誥撰,王樹民、沈長雲點校,《國語集解》,北京:中華,2002
戊.2 來可泓,《國語直解》,上海:復旦大學:2000
戊.3 范祥雍箋證,《戰國策箋證》,上海古籍,2006
戊.4 王貴民、楊志清,《春秋會要》,北京:中華,2009 《春秋會要》初由〔清〕姚彥渠
所
編,此本大幅擴充條目,增補內容。
戊.5 〔清〕陳厚耀,《春秋戰國異辭》,四庫全書本
戊.6 〔清〕黃式三,《周季編略》,南京:鳳凰,2008
戊.7 童書業,《春秋史料集》,北京:中華,2008
戊.8 錢穆,《先秦諸子繫年》,臺北:東大,1986/北京:九州,2011
戊.9 楊寬,《戰國史料編年輯證》,臺北:臺灣商務,2002
戊.10 楊寬,《戰國史》,臺北:臺灣商務,1997增訂版
戊.11 方詩銘、王修齡輯證,《古本竹書紀年輯證(修訂本)》,上海古籍,2005
戊.12 荊門市博物館編,《郭店楚墓竹簡》,北京:文物,1998
戊.13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至九冊),上海古籍, 2001-
戊.14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讀本(一至九冊),臺北:萬卷樓/北京:北京大學,
2009-2017
戊.15 陳偉等著,《楚地出土戰國簡牘十四種》,北京:經濟科學,2009
戊.16 〔明〕凌稚隆輯評,《漢書評林》,明萬曆吳興凌氏刊本
戊.17 施之勉,《漢書集釋》,臺北:自印本,三民書局經銷,2003
戊.18 施之勉,《漢書補注辨證》,香港新亞研究所,1961
戊.19 吳榮曾、劉華祝,《新譯漢書》,臺北:三民,2013
戊.20 楊樹達,《漢書窺管》,上海古籍,2007/2013
戊.21 吳恂,《漢書注商》,上海古籍,1983
戊.22 〔清〕梁玉繩等撰,《史記漢書諸表訂補十種》,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982
戊.23 陳直,《史記新證》、《漢書新證》,天津人民,1979二版/北京:中華,2006
戊.24 劉咸炘,《太史公書知意》、《漢書知意》,收於《四史知意》、《劉咸炘學術論集:
史學編》) 治史記有家學淵源,對清代學者見解抉擇甚精,亦自成一家之言。
戊.25 〔宋〕司馬光著,胡三省注,《資治通鑑》 ,北京:中華/四部叢刊本
戊.26 〔宋〕呂祖謙,《大事記(含解題、通釋)》 ,四庫全書本
戊.27 〔元〕朱禮,《漢唐事箋》 ,四庫全書本、李銕橋道光刊本
戊.28 〔漢〕荀悅,《漢紀》,臺北:臺灣商務、鼎文/北京:中華
戊.29 〔宋〕王益之,《西漢年紀》,臺北:鼎文,臺灣商務,藝文/鄭州:中州古籍/北京;
中華,2018點校本
戊.30 〔漢〕韓嬰撰,許維遹校釋,《韓詩外傳集釋》,北京:中華,1980
戊.31 〔漢〕韓嬰撰,屈守元箋疏,《韓詩外傳箋疏》,成都:巴蜀書社,1996
戊.32 〔漢〕劉向撰,向宗魯校證,《說苑校證》,北京:中華,1987
戊.33 〔漢〕劉向撰,左松超集證,《說苑集證》,臺北:國立編譯館,2001
戊.34 〔漢〕劉向撰,石光瑛校釋,《新序校釋》,北京:中華,2009
戊.35 李學勤,《東周與秦代文明(增定本)》,北京:文物,1991/上海人民,2007
戊.36 呂思勉,《呂思勉讀史札記.甲帙》,上海古籍,2007增訂本
己、地圖
己.1 中研院「殷周青銅器地理資訊系統」http://www.ihp.sinica.edu.tw/~bronze/。含
商代至戰國歷史地圖,據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底圖為衛星地圖,特別精審,便於研究和
繪圖使用,並可檢索出土青銅器時空關係。
己.2 黃鳴,《春秋列國地理圖志》,北京:文物,2017
己.3 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北京:中國地圖/臺北:曉園,第1冊:原始社會.
夏.
商.西周.春秋.戰國時期;第2冊:秦.西漢.東漢時期
己.4 許盤清,《史記地圖集》(第二版),北京:地震,2017
己.5 許盤清,《漢書地圖集》(第二版),北京:地震,2016
己.6 錢穆,《史記地名考》,香港:龍門,1968
己.7 王恢,《史記本紀地理圖考》,臺北: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1990
己.8 王恢,《漢書地理志圖考通檢》,臺北:文海,1975
庚、一般工具書
庚.1 中研院「殷周金文暨青銅器資料庫」。可檢索器名、器型、銘文及觀看器型圖和拓本
庚.2 馬承源主編,《商周青銅器銘文選(二 西周、三 東周)》,北京:文物,1986-
1990
庚.3 孫機,《中國古代物質文化》,北京:中華,2014
庚.4 陳佩芬等,《中國青銅器》,臺北:南天/上海:古籍
庚.5 張培瑜,《中國先秦史曆表》,濟南:齊魯書社,1987
庚.6 張培瑜,《三千五百年曆日天象》,鄭州:大象,1997
庚.7 張培瑜,《中國古代曆法》,北京:中國科學技術,2007
庚.8 宗福邦、陳世鐃、蕭海波主編,《故訓匯纂》,北京:商務,2003 歷代訓詁資料彙編。
庚.9 《漢語大辭典》,有紙本及網路版http://www.ivantsoi.com/hydcd/index.html。
庚.10 《漢語大字典》,有紙本及網路版http://www.ivantsoi.com/hydzd/index.html。
辛、古籍和研究文獻資料庫(以在台大方便使用者為原則)
辛.1 中研院漢籍電子文獻(台大總圖連結),可靠的傳統典籍電子資料庫。但十三經原文及
十
三經注疏缺少現代標點。
辛.2 基本古籍資料庫(台大總圖連結)。數量最豐富的傳統典籍資料庫,便於研究使用,無
標
點。
辛.3 「四庫全書」電子資料庫(台大總圖連結)
辛.4 「四部叢刊」電子資料庫(台大總圖連結)
辛.5 漢川草盧(http://www.sidneyluo.net/b/b07/073.htm#),四部要籍電子文獻,校
對精審,標點齊備,方便閱讀,無檢索功能。開放。
辛.6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經學、子學典籍數量豐富,方便搜尋,但校對粗略,閱讀、徵
引
不宜直接使用。開放。
辛.7 國學大師。有多種版本的古籍文獻電子書,善本書的圖書館收藏資訊,及字辭典工具書
線
上版。
辛.8 臺大歷史學報電子資料庫
辛.9 中華民國期刊論文索引系統
辛.10 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辛.11 中國知識資源總庫(台大總圖連結) (含中國大陸期刊論文、優秀碩士論文、博士論
文
等資料庫)
辛.12 (漢學研究中心)兩漢諸子研究論著目錄資料庫 1912-2009(含台灣、大陸。涵蓋兩
漢
史學研究論著。)
辛.13 (漢學研究中心)經學研究論著目錄資料庫 1912~2002(含台灣、大陸。涵蓋兩漢史
學
部分研究論著。)
辛.14 (漢學研究中心)外文期刊漢學論著目次資料庫
|
指定閱讀 |
1和2全課程使用,必備:
1.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修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09三版或2017新版
2. 瀧川資言(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含三家注),東方文化學院東京研究所,1932(翻印本多種)/上海古籍,楊海峥整理點校本,2015
3. 杜預注,竹添光鴻箋,《左氏會箋》,成都:巴蜀書社等
4. 魏禧等,《左傳經世鈔》
5. 韓兆琦,《史記箋證》
6. 姚祖恩(苧田),《史記菁華錄》,臺北:聯經等 |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
No. |
項目 |
百分比 |
說明 |
1. |
作業 |
45% |
兩週一單元,每單元一份作業,在閱讀指定文本後完成。歷史系學生共六份。通識課學生三份。 |
2. |
報告 |
15% |
分組討論,個人發表。選擇一段史書(或具相對完整性的作品,建議含標點符號約1000-2000字之間),進行個人導讀,包含背景簡介、篇章結構分析、名詞註釋、取材考察,及意旨探究。報告形式可為文稿,或PPT加文稿。 |
3. |
考試 |
40% |
期中、期末兩次 |
|
週次 |
日期 |
單元主題 |
第1週 |
|
課程引介 |
第2週 |
|
春秋與古代編年記事 |
第3週 |
|
中秋節(觀看視頻:『春秋三傳異同──附論「棄傳從經」的新春秋學』) |
第4週 |
|
左傳:解經、記事和評史 |
第5週 |
|
春秋左傳:春秋前期政治崩毀敘事(參:史記十二諸侯年表) |
第6週 |
|
春秋左傳:齊、晉霸業敘事(參:國語齊、晉、楚語) |
第7週 |
|
春秋左傳:晉、楚爭霸敘事(參:春秋大事表) |
第8週 |
|
春秋左傳:鄭、魯、夷狄敘事(參:國語魯語、匈奴列傳首節) |
第9週 |
|
期中考 |
第10週 |
|
史記楚漢敘事:陳涉世家、項羽本紀、高祖本紀、張耳陳餘列傳、田儋列傳(參:秦楚之際月表) |
第11週 |
|
史記楚漢敘事:留侯世家、蕭相國世家、淮陰侯列傳 |
第12週 |
|
史記武將敘事:廉頗藺相如列傳、白起王翦列傳、蒙恬列傳、淮陰侯列傳、張釋之馮唐列傳、李將軍列傳、衛將軍驃騎列傳(以上均節選) |
第13週 |
|
續前 |
第14週 |
|
史記漢武敘事:魏其武安侯列傳、儒林列傳、外戚世家 |
第16週 |
|
史記漢武敘事:貨殖列傳、平準書 |
第17週 |
|
史記類傳概觀:酷吏列傳、循吏列傳、管晏列傳、老子韓非列傳、萬石張叔列傳 |
第18週 |
|
期末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