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名稱 |
人文學的過去與未來 The Past and Future of the Humanities |
開課學期 |
109-1 |
授課對象 |
|
授課教師 |
傅揚 |
課號 |
Hist1614 |
課程識別碼 |
103 53100 |
班次 |
|
學分 |
2.0 |
全/半年 |
半年 |
必/選修 |
|
上課時間 |
星期一6,7(13:20~15:10) |
上課地點 |
博雅202 |
備註 |
A25:歷史思維、公民意識與社會分析 總人數上限:80人 |
Ceiba 課程網頁 |
http://ceiba.ntu.edu.tw/1091Hist1614_h |
課程簡介影片 |
|
核心能力關聯 |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
課程大綱
|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
課程概述 |
人文學(Humanities)有悠久歷史。現在一般認知的人文學(科),既是西歐文明發展下的產物,亦體現不同文化傳統各自的在地特色。人文學的聲望與命運起伏,不只是學科本身的問題,還涉及不同時代、不同社會環境和不同文化觀念間的互動。進入二十一世紀,人文學則必須進一步回應實用性和數位科技的挑戰。
本課程分成二部分。學期前半以西歐∕北美為經,考察人文學與若干社會、文化現象的關係,期許同學在近代知識與思想史的背景中,加入在地(臺灣)的學習與生活經驗,思考人文學的內涵。學期後半則將重心置於數位人文學(digital humanities)的發展,探討數位時代的人文學應該如何保持韌性,持續在知性與社會上發揮其角色。 |
課程目標 |
本課程旨在帶領同學認識人文學的發展及其當代危機,以及數位人文學(digital humanities)帶來的可能性,幫助修課學生思考人文學的理念、實踐和潛力,並反思何謂人文素養。 |
課程要求 |
修課同學須於課前閱讀指定資料,課堂上參與討論或作答,並根據課程指引增進讀物量和思考深度。 |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
|
Office Hours |
另約時間 備註: Please the lecturer through emails |
參考書目 |
艾倫‧布魯克(Alan Bullock),《西方人文主義傳統》
金耀基,《大學之理念》
Martha C. Nussbaum,《功利教育批判:為什麼民主需要人文教育》
Charles Percy Snow,《兩種文化》
雅各‧索爾(Jacob Soll),《大查帳:掌握帳簿就是掌握權力,會計制度與國家興衰的故事》
任博德(Rens Bod),《人文學的歷史:被遺忘的科學》
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杰瑞德.科恩(Jared Cohen),《數位新時代》
林富士主編,《「數位人文學」白皮書》
項潔編,《數位人文研究的新視野:基礎與想像》
安妮‧伯迪克(Anne Burdick)等,《數字人文》
其它資料將隨課程進行補充
|
指定閱讀 |
每週指定閱讀將於課程網頁上提供下載。 |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
No. |
項目 |
百分比 |
說明 |
1. |
平時成績 |
40% |
含出席、討論、小測驗、課堂表現等 |
2. |
期中考 |
30% |
|
3. |
期末考 |
30% |
|
|
週次 |
日期 |
單元主題 |
第1週 |
9/14 |
課程說明 |
第2週 |
9/21 |
什麼是人文主義 |
第3週 |
9/28 |
大學的理念 |
第4週 |
10/05 |
人文學科的發展 |
第5週 |
10/12 |
兩種文化 |
第6週 |
10/19 |
實用性的爭論 |
第7週 |
10/26 |
經典平時作業討論 |
第8週 |
11/02 |
需要讀經典嗎 |
第9週 |
11/09 |
期中考 |
第10週 |
11/16 |
公共知識份子 |
第11週 |
11/23 |
專題演講:許正欣,「共享共構的數位博物館挑戰:以開放博物館平台為例」 |
第12週 |
11/30 |
數位時代及閱讀 |
第13週 |
12/07 |
數位人文學的確立 |
第14週 |
12/14 |
數位人文與文化產業 |
第15週 |
12/21 |
數位典藏:同學作業討論 |
第16週 |
12/28 |
專題演講:賴萱珮,「從數位典藏到文化產業--以《CCC創作集》與《歷史地圖散步》專案為例」 |
第17週 |
1/04 |
總結:數位時代的人文學 |
第18週 |
1/11 |
期末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