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十八世紀美學
Eighteenth-century Aesthetics 
開課學期
111-2 
授課對象
文學院  哲學系  
授課教師
楊植勝 
課號
Phl1913 
課程識別碼
104 07700 
班次
 
學分
3.0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二8,9,10(15:30~18:20) 
上課地點
共201 
備註
本課程中文授課,使用英文教科書。(C)哲學專題群組,群組課程請參閱本系網頁修業課程規定。兼通識A4*。
總人數上限:100人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本課程從哲學的進路介紹西方哲學傳統所發展出來的美學課題,內容延續前一學期古典美學所教授古希臘到中世紀的美學,將教授的焦點轉移到西方的十八世紀。其中最主要的是十八世紀上半葉英國哲學家休姆(Hume)的美學,與下半葉德國哲學家康德(Kant)的美學。相關的美學課題有:十八世紀美學「品味」(taste)的概念、休姆經驗主義的美學關於品味標準的問題、康德先驗主義的美學關於「無私趣性」(disinterestedness)的概念,及其「形式主義」(formalism)與「崇高」(the sublime)概念的問題等。 

課程目標
本課程的目標在使學生瞭解西方傳統的美學課題,把握哲學家相關的美學概念;並且,在瞭解這些概念的同時,反省他原本對美、美感與藝術的想法。 
課程要求
修課學生以已有古典美學學分者為優先。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4小時 
Office Hours
每週五 15:30~17:20 
指定閱讀
Herwitz, Daniel, Aesthetics: Key Concepts in Philosophy, 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 2008. 
參考書目
Hume, David, Selected Essay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Kant, Immanuel, Critique of the Power of Judgmen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Plato, The Last Days of Socrates, Penguin Books Ltd., 2003.
大衛休謨著,季倫譯,《鑑賞的標準—休謨論文集》,臺北:結構群出版社,1989。
休姆著,楊適等譯,《休姆散文集》,臺北:志文出版社,1990。
康德著,李秋零譯,《判斷力批判》,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19。
康德著,鄧曉芒譯,《判斷力批判》,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4。
楊植勝,〈康德《判斷力批判》導讀〉,載於康德著,李秋零譯,《判斷力批判》,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19年十月,頁1–15。
楊植勝,〈論休姆美學進路的幸福〉,載於《生命教育研究》第十四卷第一期,國立臺灣大學生命教育研發育成中心,2022年六月,頁123-144。
蔡幸芝,〈康德論崇高〉,載於《從對比到外推》,臺灣:中原大學宗教研究所&台灣基督教文藝出版社,2009,頁165-187。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No.
項目
百分比
說明
1. 
出席與表現 
20% 
 
2. 
作業與討論 
30% 
 
3. 
期中考試 
20% 
 
4. 
期末考試 
30%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2/21  第二章美學的誕生:十八世紀美學通論最後一部分 
第2週
2/28  和平紀念日 
第3週
3/07  第三章品味與審美判斷:關於品味的兩個關鍵問題(一) 
第4週
3/14  第三章品味與審美判斷:關於品味的兩個關鍵問題(二) 
第5週
3/21  第三章品味與審美判斷:休姆的品味標準(一) 
第6週
3/28  第三章品味與審美判斷:休姆的品味標準(二) 
第7週
4/04  兒童節 
第8週
4/11  第三章品味與審美判斷:標準的問題(一) 
第9週
4/18  期中考試 
第10週
4/25  第三章品味與審美判斷:標準的問題(二) 
第11週
5/02  第三章品味與審美判斷:標準的問題(三) 
第12週
5/09  第三章品味與審美判斷:康德與判斷的無私趣(一) 
第13週
5/16  第三章品味與審美判斷:康德與判斷的無私趣(二) 
第14週
5/23  第三章品味與審美判斷:康德與判斷的無私趣(三) 
第15週
5/30  第三章品味與審美判斷:道德的善與崇高 
第16週
6/06  期末考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