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中國哲學導論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Philosophy 
開課學期
110-1 
授課對象
 
授課教師
陳志強 
課號
Phl1413 
課程識別碼
104 08700 
班次
 
學分
3.0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二6,7,8(13:20~16:20) 
上課地點
水源階梯201 
備註
A4:哲學與道德思考
總人數上限:80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1101Phl1413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本課程旨在介紹儒、墨、法、道、佛五家中國哲學主流思想,並引導學員從一個批判的角度反省傳統思想的理論得失與當代意義。課堂內容主要圍繞三大目標:一、雖然廁身中華傳統並受其影響是一個難以否認的事實,但時人對傳統思想及其精神的了解卻往往是「既熟悉又陌生」的。期望學員修讀本課後能夠提高對傳統哲學的理解與興趣。二、對傳統思想的探討可以是文獻式與歷史式的,唯本課更為著重學員從一個哲學思考的方式探討傳統思想。期望學員能夠以一個批判思考的眼光探討傳統思想的理論意義。三、中國哲學是一門「生命的學問」,種種理論討論最終必須引歸生活的實踐。期望學員能夠反思課堂所學如何能夠幫助自己立身處世。 

課程目標
本課的四個主要目標在於促進學員:
1. 辨識中國哲學的主要特質:通過傳統經典的介紹與閱讀,引導學員認識中國傳統哲學思想中的主要理論與觀念。
2. 檢討中國哲學的長短優劣:通過理性反省與相互交流的過程,引導學員從一個批判的角度檢討中國傳統哲學的理論意義與長短得失。
3. 反思中國哲學在當今世界的前景:鼓勵學員將課堂所學扣緊生活世界,通過思考傳統哲學與現代社會及人生之間的關係,進而探索傳統思想的「活力」。
4. 通過不同的課業要求,提升學生閱讀、思考、報告、討論、寫作的能力。 
課程要求
除了定期上課、專心聽講、積極參與等基本要求外,期望學員用心投入以下的學術訓練:
1. 閱讀文本:於課堂內外細讀原始文獻和近人研究。
2. 哲學思辯:敢於思考,並積極參與提問、回應、討論。
3. 口頭表達:消化所學並清晰有理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4. 論文寫作:學習寫作內容、論證、格式等皆符合學術規範的文章。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每週一 13:30~15:30 
指定閱讀
一、以下共十篇必選文章,需於討論課前閱讀以參與討論(已上載至「課堂內容」):
I. 唐君毅:〈略釋孔門言恕〉
II. 唐君毅:〈孔子之知命〉
III. 陳特:〈孟子的哲學〉
IV. 陳志強:〈荀子論惡的根源〉
V. 牟宗三:〈由仁、智、聖遙契性、天之雙重意義〉
VI. 劉笑敢:〈道家式責任感與人際和諧〉
VII. 王博:〈德充符〉
VIII. 楊國榮:〈兼愛社會——墨家與現代社會〉
IX. 溫帶維:〈法家的人生智慧〉
X. 林朝成、郭朝順:〈慈悲與空思想〉

三、以下著作是課外閱讀,歡迎有興趣的同學額外參考: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共四卷),臺北:三民書局,1984年增訂版。
(除特別注明外,以下篇章皆出於第一卷)
第1課:論中國哲學史之方法——中國哲學史序言
第2課:第三章 孔孟與儒學 (上)孔子與儒學之興起
第3課:第三章 孔孟與儒學 (上)孔子與儒學之興起
第4課:第三章 孔孟與儒學 (下)孟子及儒學之發展
第5課:第六章 荀子與儒學之歧途
第6課:(卷三上)第二章 宋明儒學總說
第7課:第四章 道家學說 貳 老子與《道德經》中之思想
第8課:第四章 道家學說 參 莊子與《南華經》中之莊學
第9課:第五章 墨子與墨辯
第10課:第七章 法家與秦之統一
第11課:(卷二)第三章 中國佛教哲學 
參考書目
1. 楊國榮,溫帶維:《通識中國哲學》,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2012。
2.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臺灣學生書局,1974。
3. 任繼愈主編:《中國哲學發展史》,第一、二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1985。
4.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5。
5. 牟宗三:《宋明儒學的問題與發展》,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
6. 胡適:《中國哲學史大綱》,臺北商務印書館,1950。
7.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台五版。
8.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全集校訂版。
9.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卷一、二),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台四版。
10. 唐端正:《先秦諸子論叢》,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1。
11. 唐端正:《先秦諸子論叢(續編)》,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3。
12.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編》,臺北商務印書館,1969。
13. 勞思光:《思辯錄——思光近作集》,東大圖書,1996。
14.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上冊,香港三聯書店,1992。
15.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第一、二、三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84、85。
16. 蔡仁厚:《中國哲學史》,上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9。
17. 蔡仁厚:《中國哲學史大綱》,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
18. Benjamin I. Schwartz, The World of Thought in Ancient China,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5.
19. Shu-hsien Liu, Understanding Confucian Philosophy: Classical and Sung-Ming, Westport: Praeger Publishers, 1998.
20. Bo Mou ed.,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9.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No.
項目
百分比
說明
1. 
每週點名 
0% 
同學因病或因事缺席,必須於「學生請假系統」申請請假。因應學校防疫要求,本課程自實體授課開始後,將會落實每週點名。另外,每次點名而無故缺席,將扣減總成績的5%。 
2. 
期末考試 
50% 
題目形式為「是非題」與「申論題」。 考試範圍包括專題2-11的大課與討論課內容。 
3. 
期中測驗 
20% 
題目形式為「概念解釋」。考試範圍包括專題2-6的大課與討論課內容。 
4. 
專題報告 
20% 
分組就指定閱讀材料作口頭報告(20分鐘內)。同學須從指定閱讀材料中取捨選取關鍵的內容或段落,疏理一套系統的理解框架,通過清晰有理的語言加以解釋,以批判角度進行理論檢討甚或加以應用,並提出2個討論問題、引導同學討論。 
5. 
課堂參與 
10% 
以導修表現為主,同學應該積極參與提問和討論。積極參與大課及網上討論可獲獎勵分數。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9/28  1. 導論:「哲學」及「中國哲學」 
第2週
10/5  2. 儒家思想(1):孔子論理想社會與人生:「禮」與「仁」 
第3週
10/12  3. 儒家思想(2):孔子論自由與命運:「義」與「命」 
第4週
10/19  4. 儒家思想(3):孟子的人性論:性善說 
第5週
10/26  黃沐恩(香港恆生大學社會科學系):「羞惡之心,義之端也?」——從心靈哲學的角度看 
第6週
11/2  5. 儒家思想(4):荀子的人性論:性惡說 
第7週
11/9  期中閱讀週 
第8週
11/16  期中測驗 
第9週
11/23  7. 道家思想(1):老子對社會及人生秩序的批判 
第10週
11/30  8. 道家思想(2):莊子言人生的芒昧與逍遙之道 
第11週
12/7  專題演講I:楊德立(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學者)
說外語的莊子:想像與主體 
第12週
12/14  9. 墨子的 「兼愛」、「非攻」、「尚同」、「非儒」 
第13週
12/21  10. 法家的「法」、「術」、「勢」 
第14週
12/28  專題演講II:劉保禧(香港中文大學通識教育基礎課程講師)
原始佛學 
第15週
1/4  11. 佛家思想:緣起法與如來藏思想 
第16週
1/11  期末考試 
第17週
1/18  自主學習 
第18週
1/25  自主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