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名稱 |
生命的學問 Wisdom of Life |
開課學期 |
109-1 |
授課對象 |
|
授課教師 |
孫效智 |
課號 |
Phl1906 |
課程識別碼 |
104 09900 |
班次 |
|
學分 |
2.0 |
全/半年 |
半年 |
必/選修 |
|
上課時間 |
星期四3,4(10:20~12:10) |
上課地點 |
普504 |
備註 |
A4:哲學與道德思考 總人數上限:60人 |
Ceiba 課程網頁 |
http://ceiba.ntu.edu.tw/1091Phl1906_ |
課程簡介影片 |
|
核心能力關聯 |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
課程大綱
|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
課程概述 |
「生命的學問」是生命教育的入門課程,引導同學開始探討人生最根本的課題,例如:人從何來?將往何去?又當為何而活?這些課題的探討並非始於今日,而是「永恆哲學」(philosophia perennis)的雋永關懷,更是東西方文化所關注的普遍課題。本課程由哲學系孫效智老師主授,與王榮麟老師、傅皓政老師、王冠生老師、何佳瑞老師協同教學,將透過多元的上課方式,包含教師講述、小組討論、體驗活動…等,引導學生體驗與反思「生命的學問」的五大核心內涵:哲學思考、人學探索、終極關懷、價值思辨及靈性修養,期透過本課程幫助同學開始探索並建立人生的終極信念;培養價值思辨的素養與身心平衡的修為,從而活出深刻、豐富與精彩的人生。 |
課程目標 |
1.探討身心靈均衡發展、知情意行統合健全的人生之道
2.幫助同學成為有知、有識、有情、有義與有趣的知識份子 |
課程要求 |
1.在日常的行住坐臥中,保持敏銳的自覺與覺他的精神
2.以積極投身的態度預習、出席、複習與實踐課程內容
3.參與分組活動,應盡力促進團體開放與快樂的氣氛,主動承擔責任,樂於協助同學
4.以反思探問與體驗實踐之開放態度,閱讀指定文章、進行課後作業
5.每週點名,缺課三次(含)以上者,成績評定為不通過;遲到15分鐘(含)以上,計為0.5次缺課
6.參加期末考 |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
|
Office Hours |
|
參考書目 |
延伸閱讀:
1.孫效智(2001):〈生命教育的倫理學基礎〉,《教育資料集刊》26,頁27-57。
2.達賴喇嘛,霍華德.卡特勒(1999),朱衣譯。《快樂:達賴喇嘛的人生智慧》。頁259-278。
臺北:時報文化。
3.列夫.托爾斯泰(2018),魏岑芳譯。《伊凡.伊里奇之死》。臺北:漫遊者文化。
4.Claude M. Steele(2017),顏湘如譯。《韋瓦第效應:你的人生是不是被貼了標籤?別讓刻
板印象框住》。Ch3。臺北:臉譜。
5.Julian Baggini(2017),李尚遠譯。《如果沒有上帝,想做什麼都可以?:20個倫理學大哉
問》。Ch4、Ch5。臺北:聯經。
6.Michael Sandel(2011),樂為良譯。《正義:一場思辨之旅》。Ch.3~4。臺北:雅言。
7.Jacques Maritain (1967). The Education of Man, IN: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
|
指定閱讀 |
1.孫效智,論生命教育的五大核心素養(自編講義)。
2.孫效智,〈生命教育的哲學基礎〉,頁17-32。
3.孫效智(1996)。〈兩種道德判斷 — 論「道德善惡」與「道德正誤」的區分〉,《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19,頁223-254。
4.孫效智(2010)。《臺大學生的生活筆記:靈修六原則》,臺北:聯經。
5.傅偉勳(2010)。《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從臨終精神醫學到現代生死學》。臺北:正中書局。
6.Linda Elder、Richard Paul(2013),林佳誼譯。《30堂帶來幸福的思辨課:多想一點,發現更有深度的自己》。Ch.9~10、14~16。臺北:商周。
7.Simon Longstaff(2019),馮奕達譯。《為什麼你這樣想,他那樣做?日常倫理學的思辨與解答》。頁25~46。臺北:麥田。 |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
No. |
項目 |
百分比 |
說明 |
1. |
思考素養作業 |
15% |
|
2. |
人學探索作業 |
15% |
|
3. |
終極關懷作業 |
15% |
|
4. |
價值思辨作業 |
15% |
|
5. |
靈性修養作業 |
20% |
|
6. |
期末考 |
20% |
|
|
週次 |
日期 |
單元主題 |
第1週 |
9/17 |
課程介紹 (孫效智、王榮麟、傅皓政、王冠生、何佳瑞) |
第2週 |
9/24 |
生命教育五大核心素養概論 (孫效智) |
第3週 |
10/01 |
中秋節(放假日) |
第4週 |
10/08 |
思考素養1-事實與觀點 (傅皓政) |
第5週 |
10/15 |
思考素養2-偏見與謬誤 (傅皓政) |
第6週 |
10/22 |
思考素養3-思考素養的反思 (傅皓政) |
第7週 |
10/29 |
人學探索1-人性及其尊嚴 (何佳瑞) |
第8週 |
11/05 |
人學探索2-關係中的存有:自我與他者 (何佳瑞) |
第9週 |
11/12 |
人學探索3-人的超越性 (何佳瑞) |
第10週 |
11/19 |
終極關懷1-人生意義 (王榮麟) |
第11週 |
11/26 |
終極關懷2-死亡對於生命意義的衝擊 (王榮麟) |
第12週 |
12/03 |
終極關懷3-終極信念 (王榮麟) |
第13週 |
12/10 |
價值思辨1-價值思辨的內涵 (王冠生) |
第14週 |
12/17 |
價值思辨2-基本倫理學導論 (王冠生) |
第15週 |
12/24 |
靈性修養1-人格統整 (孫效智) |
第16週 |
12/31 |
靈性修養2-靈性修養方法與途徑&課程總結 (孫效智) |
第17週 |
1/07 |
期末考 |
第18週 |
1/14 |
期末檢討與總結 (孫效智) |